景美情美文美
——读《古道名驿佛坪厅》有感
![]() 我是带着一颗崇敬之心读完恩师张常良与田清梅合著的《古道名驿佛坪厅》。 这的确是一本难能可贵值得收藏的好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叙有议,简洁明了;考证严谨,有理有据。非常详细地介绍了有关老县城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遗迹、历史兴衰、馆藏文物、神话传说等内容。专家可做史料参考;爱好者可当资料保存;普通人亦可以把它当做科普类通俗读物看待。 捧读恩师佳作,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如沐春风,如闻山歌,如饮山泉,如行走在山野乡间小道,入目皆趣。这是一部有关文物保护的专著。它以著名的千年古蜀道——傥骆道为线,以古道名驿——佛坪厅老城为点,向过去现在纵向挖掘深入,向四面八方横向发散开去,涉及到了诸如环境地理、自然资源、历史变迁、文物遗存、乡风民俗、故事传说、保护管理、利用开发等等,许许多多、方方面面的内容,大器大观。全书以历史史实为时线,将各个不同朝代的历史人物、典型事件、民间传说、风土人情描述得活灵活现。前后时间跨度达千年之多,上下涉及人物、史实众多,整体脉络十分清晰,选点得当,记述准确,行文自然流畅,语言朴实,简洁明快,笔之所绘,跃然纸上,犹如身临其境,同时又带有幽默风趣的色彩,令人读之如醐醍灌顶,酣畅淋漓,回味无穷,爱不释手。全书以地点实物为空间,纵横伸缩,自由驰骋。把以佛坪厅故城为中点,方圆数百里范围内发生的历史史实、传世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收集归拢,摊展开来,并和现实历史实物留存,相互对应参照,奉献在读者面前,让人一目了然,抚今怀古,忧思久远。 古人云:观山则情满于山;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此乃散文的命脉也。 景美情必美,情美文必美。恩师张常良曾担任周至县文物管理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后供职于周至县电视台,身兼数职,多才多艺。系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西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周至县影视协会主席。有40余万文字、2000多幅照片发表于省、市国家级报刊。百余件文字、图片、摄影作品荣获省、市、县新闻奖及市、省、国家级多媒体奖。由于工作需要,热心文化事业,他与文字结缘,很早就有文学作品发表于报刊杂志,笔耕不辍,佳作连连。尤其是游记散文,情景交融,文笔优美,意境深邃,广受好评。摄影曾经是他生活中的一大嗜好,进入电视台工作之后,他不辞劳苦奔赴深山老林,采访报道、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灵感,累并快乐着,与山川河流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山的优美风景、清新空气陶冶了他的情操,让他一次又一次地拿起了摄像机和手中的笔,记录下精彩动人的生活瞬间,成为永恒的艺术。多年的文化艺术生活,让他各方面的才能日益成熟完美,新闻报道、人物摄影、自然风光摄影、动物植物摄影、民风民俗摄影、散文创作、小说创作等佳作不断,好评如潮。有付出就有收获,成功的背后是汗水和泪水的凝聚。喜爱山水者,必定是一个雅士,陶渊明式的人物,不会在凡尘俗世中迷失自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淡泊的生活高雅的志趣是其一生的追求,乐在其中。我想,恩师张常良也一定如此吧,否则,就不会有这样令人耳目一新博大精深的作品诞生。这本书应该是他多年辛勤工作、不懈追求、大胆探索、刻苦钻研的成果,一个文艺工作者人生价值的体现。 曾有幸和朋友游览了一回老县城。一路上风景如画,鸟鸣不绝于耳,空气新鲜湿润,恍惚之间,怀疑自己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心情甚是喜悦。回来后,也想写一点文字,留做纪念,可惜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如今,捧读恩师张常良与田清梅合著的《古道名驿佛坪厅》,倍感亲切,春风扑面,犹如故地重游一般,与那时的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相比,书里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最好的导师”,让我全方位的欣赏到了老县城佛坪厅的旧貌新颜,民风民俗,稀有珍贵的动物、植物、奇花异草,感受到它的历史巨变,以及基层文管工作者的超强责任感与乐于吃苦、执着坚守、默默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正是如此,人世间的一切才会变得更加美丽,多姿多彩,欣欣向荣。 《古道名驿佛坪厅》这本书,对每一位至善至情的朋友而言,都不失为一块文化艺术之瑰宝。开卷有益,轻轻地打开它,细细品读,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呈现眼前,穿越古今,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博大精深,厚重隽永,心灵的强烈震撼是不曾有过的。 ![]()
评论人守望散文小组 发布于 2014/1/28 22:09:54
该作品已收录守望文学网2013年6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祝贺!
敬请关注: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68&Id=13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