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心灵深处的伤痛与缺憾
——为纪念上山下乡45周年而作
![]() 也许老了,就如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不停地诉说着知青的话题。 连续几年的写纪念上山下乡的那个日子,老调重谈使得结了痂的心灵似乎又撕开了一个口子,那淋漓的鲜血汩汩地胸臆间涌出,几近窒息的状态让我不得开新颜。 沉重得不想再翻开那一页:知青上山下乡,不仅仅是我们这代人的青春与失落,其实更是这个国家失落的时代。这么庞大的群体,历时17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从1961至1977年,给国家和人民烙上了一块永远无法忘却的红色伤疤。所谓的知青们将自己的青春那个特定时期没有选择地奉献出来,没有任何意义地在那里为了生存而将汗水、泪水、血水洒在了那一片片贫瘠的田地上。 这些年来,知青们拒绝遗忘。对这个岁月除了怀念之外,还有最为深刻的反思,这段历史带给这一代人的绝对不是青春无悔,只是“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当然,这一群体有了这样相对艰苦曲折的个人阅历,对生活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在而后的人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常能在舛逆的路途上走出来。 又得再让人烦一次,开始了喋喋不休地诉说。当我重新走过45年前的那条路时,面目全非了;当我重新审视曾经住过的那间猪栏改成的住房时,那房子快倒塌了;年青人没有人认识我,只是听老一代人说起这里曾经来过知青…… 能成为总书记的知青只有一个,他去过的乡村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而这一代知青成功的人士毕竟是少数,牺牲了青春,牺牲了人生,那是现在的青年人只能从电视剧中看到的悲怆。 这是从网上摘录下来的一段话:上山下乡给知青一代留下的回忆更多是伤痛缺憾,但忘记这段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没有当年知青巨大牺牲为共和国垒实基础默默垫底,也许就没有今天那么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求回报弥补但愿踏在垫脚石头上而过的后来者能争气不嫌弃脚下的垫脚石…… 这一代人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能渡过了瓜菜代的时期活了下来,却又遭遇上山下乡“干革命”运动的袭击到农村去;而后的晚婚晚育独生子女政策,再加上孩子们上大学得自费不说,国企改革又将这群体追杀得招架不住而纷纷地败下阵来。终于退休可以缓一缓了,高房价又使得白发苍苍的这代人不得不重新出山为儿孙做贡献…… 很不切实际地想像着应当给全国的凡是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给以经济补偿,就如离休干部那样的待遇。那是这个年龄段所有知青的青春,更有不幸家庭的孩子长眠于异乡,白发苍苍的父母泪水早已干涸…… 这是历史的悲哀!2013年流行于网络的一句电影台词:“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从知青到招工,大多数人只能是企业的工人或职员,极为罕见的能混进公务员队伍者。退休之后这群人同样的下乡,领取退休金却比公务员事业单位者少了不止二分之一,这群人的青春能怀念么? 沉湎失落的青春更像是“文革”后“胜利者”的自我陶醉,抑或是“既得利益者”的意淫。那个时代的人在当时是狂热的,也是幼稚的,也是无知的,也是善良的,也是天真的,更是无可奈何的,相信这批人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对这段历史是厌恶的,讨嫌的。 我绝对不赞成青春无悔的说法,那是既得利益者们的表达,我仅想述及的是我的观点,那是从网络上看到的,且很合我现在心意的说法:政治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人民安居乐业,公平公道,平等自由体面生活在世界上,不是为了强权。 这群人是时代的牺牲品,可却是事实存在着。回忆这段经历,就像当年的老红军讲长征,对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一样地讲着现代人不是太熟悉的,也能算上是一段难忘的历史吧? ![]()
评论人风飘何处 发布于 2014/9/13 8:40:19
每一个字,都是一段成长和历练的见证。感谢老撷的分享,让我们这些后辈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那些人和事。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4/9/11 8:44:38
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痛,但也是成长和历练。问好老师。
评论人守望散文小组 发布于 2014/12/17 20:55:52
该作品已收录守望文学网2014年9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祝贺!敬请关注: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68&Id=133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