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搬迁
![]()
一直尘封在三楼杂物间里的佛像,终于被搬了出来,落座在了一楼展厅。
那天在跟同事谈论这个事情时,同事批评了我,说我有两个不该:一不该用“尘封”;二不该用“搬”。于佛,该尊称:“供奉”佛像而非“尘封”佛像;“请”出佛像而非“搬”出佛像。我没跟同事争论什么,我知道,于信佛的人来说,用词上的这些注重是她对于佛的一种虔诚,局外之人,可不苟同,但不可不尊重。 佛像被请到了一楼,用同事的话来说,是“晒佛”,据说是八月西藏雪顿节里面的一个重大仪式。当然,这里面只不过是她打的一个比方而已,她说“找不出更合适的言语描述,才借用一下‘晒佛’的词汇。”可是,在我看来,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长期生活在闽南的人,都知道几乎每家每户、每个公司、每个店面都设有佛堂,供奉一两尊佛像。初到闽南的人,往往都会以为闽南人信仰佛教,倘若有机会观察到他们在佛像前面念念有词的神情和言语,还有哪个时候突然间请来了一位神情古怪的人,在佛堂前转悠着,并且要主人做这个做那个时,我想,你就再也不会认为这是一种佛教信仰了。再迟钝的人应该也都明白了,这只是一种迷信而已。 请来搬迁佛堂的道士,其实就是所谓的风水先生。他们兴师动众的原因很明显:公司生意不好,肯定在于风水欠佳。这是闽南人常有的思维。尤其是迷信的农村妇女,家里谁常病不好、谁前程挫败、谁生意老亏,按她们的思维,第一时间肯定是找风水先生。查看家里的风水是否触犯哪路神灵。我们虔诚的老板娘当然也不例外了。 将现实活生生的景象寄托于虚无缥缈的神灵射界,无非有两种存在:一是纯粹的信仰;一是纯粹的迷信。两者之间的差距有着一定的本质。信仰的人,在寄托之前,往往没有忘记感怀一颗平常心行走,之后仍旧是保持平常心,继续进行着现实中的脚步;而迷信的人在寄托之前,也许有过挣扎,可惜那种挣扎是盲目的迷乱的,且又往往中途而止,于是只好把自己寄托给神灵射界,完完全全地寄托,试图通过寄托,借助神灵的力量来扭转局势。 用同事的话来说:信佛不等于修佛。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想干好不等于能干好”,据说这是她去年放假之前写给老板的总结报告的标题。她的这个标题,真是说到我的心坎上去了,虽然我并不知道里面写了什么内容。信佛的确不等于修佛,但是信佛的人修佛的心肯定会有,而且能真正修成佛的机缘比较大。但迷信佛的人,就肯定不懂得修佛,而且根本也不会去修佛。他们只是把佛当成了一种工具,企图借助迷信的力量改观形势、扭转局面罢了。 这样的存在,只能证明某种行为的可笑、荒唐、滑稽,甚至是无知。受同事的博文影响,敲出了这些文字,倒非想嘲笑哪些人,更非批判。于他们,谈不上深交,但观念和决策大抵也都清楚,无非也就那么回事,不值一谈。 只是佛堂搬迁已成事实,所以也就跟着希望,局势真的能有所扭转。当然,首先要扭转的是观念和策略,佛堂搬迁,只能是他们空无的慰藉,到此为止,绝不可再蔓延、恶化。 ——2008-4-9 ![]()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08/7/8 21:45:22
在那些找不到理性来源的人群中,佛可能就是他们心灵的最好依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