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杂说天下>逼婚与男性渴市

逼婚与男性渴市
  作者:老撷 发表:2016/4/28 15:35:10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216
  编辑按:如今的爱情和婚姻好像真是一回事,是婚恋观淡薄了还是被社会压力挤占了,真不好说。做父母的替孩子着急,可孩子的幸福还是要他们自己来掌握。
  
  当今城市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以我市来说,80后的优秀的女孩子待字闺中者众,男性渴市的现象凸显。按理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个沿袭已久的观念,而面对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程度提高,诸多女青年成为父母为其寻找另一半的现象成了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趋势。
  城市剩女找不到对象集中爆发,“逼婚”狗血剧越演越烈。在社交网络上,关于“逼婚”的调侃也呈现出一波高涨之势,应对攻略、搞笑段子、现身说法等等,因此许多婚恋网站因此应运而生。
  传统遇上现代,婚恋是男女双方的事,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们为了女儿的婚事愁断肠。父母瞒着他们去了婚介机构,且均是家长帮着报名缴费的,这样的越俎代庖的矛盾不可避免。
  因为父母急儿女不急,冷冷地甩出一句话来:是我嫁还是你们嫁?看来这家容不得我了,只好搬出去了!
  尽管如此,老人家们还是偷鸡摸狗地去了一场又一场的父母相亲会,当主持人话筒一响,替女儿相亲的请举手,一下子哗啦啦掎裳连襼的一大片,而男生的家长却寥寥无几,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笔者参加过多次的父母相亲会,对年迈的父母为儿女婚事长吁短叹的悲怆有些许的了解,同时也积极为他们出谋献策,保媒拉牵,但成功的概率不到五十分之一,也就是花了大量的气力,一句“没感觉”,“不是俺的菜”或是微信上聊不到三个回合就歇了的事屡屡发生。
  现在相亲市场瞬息万变,画风已然完全跟不上如今女生心理变化的节奏了。相亲是通往婚姻的一条捷径,但凡是去相亲的男女大多都是奔着结婚去的,不然谁闲着没事儿去相亲呢?
  说一千道一万,相亲本来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如果彼此看对了眼,压根就不在乎你从事的到底是哪种陨灭。英雄不问出处。不可否认,大部分相亲是带有巨大的功利性的。谁都希望通过相亲可以找到合适的伴侣。这就又绕回到所谓门当户对上了。一般来说,门当户对的婚姻可能更稳妥也更幸福一些。这里的门当户对,除了物质上的对等,还包括了精神上的平等沟通与交流。如果两个人在一起没有共同语言,就算你是总统估计也没法相亲成功。
  按理说,像医生、公务员和IT男在相亲市场上很抢手才对,这类职业的共同特征是都有一技之长,而且工作相对稳定,经济收入有保障。医生、公务员和IT男们有一定的优势,这是显而易见的。唯一的劣势可能就是工作太稳定,缺乏变化,没有激情。像医生的职业,平时要照顾病人,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庭。万一碰上急诊啥的,还会整宿不回家。长此以往,妻子对于丈夫就会心生埋怨。其实公务员这个职业应该相对来说还不错,可能唯一的不足就是公务员私底下比较拘谨,生活没啥激情,一眼望到头的职业生涯缺乏惊喜。IT男的个性可能比较宅,这点对于大部分女生来说可能比较难接受。
  但这样的男生也是挑花了眼,一个连女生浏览过后,能聊得来的甚少,他们觉得到了35过后再找也不迟。女生到了这样的年龄段,恐怕真的成了剩女了。
  相亲与男性渴市,这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厦门人的婚姻市场让外来妹给占有了,她们身材高挑,面容姣好,学历不低,为了找长期的旅社与饭票可以屈尊,即使高过本土男生几个档次,也奋不顾身地下嫁了,这是厦门女孩所不齿的。
  “五一”又来了,小长假又是纠结的假期,对于诸多单身男女而言,一逢节假日就更懒得回家。因为与家人团聚的欢笑在一瞬间总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催婚”压力如泰山压顶突如其来:有牵手的没啊?几时脱单哦?人家谁谁谁与你是同学,孩子都能打酱油了!诸如此类话题总会让七大姑八大姨们问过N遍,回家的美好心情让这些问题给闹得心烦意乱,为选择回家而悔断了肠子。
  似乎成了每逢节假日都会出现的文化现象,大都是对长辈催问的“声讨”,有些网友甚至声称假期尽量不归乡,就是为了逃避这一烦心事。曾经的“有压壁角搭甫,没压壁角姹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倒过来说了,实在是不可思议。
  归根结底,相亲也需要眼缘。如果你相亲没有成功,遇到了困难,只能说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你的缘分暂时还没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遇到差不多的对象,多些理解,多些沟通,对一个人一见钟情或者有感觉,和对方有共同话题有眼缘很重要,但是要长久过日子的话,互补型需求更重要。
  席慕容说: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但是仓促的岁月里,仍旧会遇见些值得我们去留恋的风景。四月来了,温暖和希望孕育的鲜花也鲜艳开放了。快过节了,但愿未婚的孩子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身处在这花开的季节里,凝聚着生机和活力,扬起希望的风帆,正装齐备,跟着青春一起绽放起来吧。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