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洞察
——刘小萍诗集《空镜圆》序
![]() 【一】文学的误区 文学一直有个误区,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当代的文学,都一直侧重内容,而疏于对形式的探索。什么叫形式?它绝不是排列的样子,比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距形、宝塔形等等。形状是形式的最低等,注外而缺内。形式就是文学作品表达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怎么写。当代的文学,怎么写比写什么更为重要,当代诗歌尤其如此。 有两个木匠,得到一段相同的木料,都去制作桌子。木匠A制作的桌子进入了家私城,价值成千上万。木匠B却只能在农家小山村和集市上叫卖,几十至一百二百的价值。区别在于木匠A把桌子视作了艺术,木匠B还停留在一种家用工具的认识上,这是两种不同的境界。 因而,诗不是作者用来当作呐喊,呻吟,当作传情,抒情,言志的工具,诗应当是门艺术。艺术的生命更多体现在形式,而不是仅仅在于内容。胡亚敏在《叙事学》里说‘形式比主题更为丰富,怎么写同样是一个挖掘不尽的宝藏’。我深以为然。再好的主题,再好的内容,再深刻的思想,如果在艺术表达上因循守旧,也将失去所有的光彩,而变得乏善可陈,一无是处。 即是画家,又是诗人的刘小萍女士,她的第二部诗集《空镜圆》,让我看到她在这方面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当我们厌烦了千遍一律的花前月下的空洞的抒情,近十年来的诗坛已刮起了直面生活,带着生命体验的诗风,一扫新诗的软绵绵,它们对现实的视野更为广阔,更加大胆介入。 无疑,刘小萍就站在这个行列之中,而且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从凡间到佛境的词语背后 现代诗百年来,从启蒙到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个显明的变化和区别,那就是诗从诗歌到诗的脱变,从语言的表面意思到词语背后的演变,从外在到内质的演变。之前的诗所有要表达的东西都在语言表面上,当代的诗已经从语言前走到了词语背后。 刘小萍女士是深明这个变化的,我在她的《空镜圆》里再也看不到她第一部诗集有的稚嫩和依托表意。这当然是阅历和人生经验的积累和提升,同时也是她洞悉了诗的玄妙和本质。 这方面,她的《芨芨草》和《我们不要下辈子》可谓是代表作了。 芨芨草 等飘的空挡 我坐进绿色 随手扯一把芨芨草 掐断成一节一节 洒向水里,看她们漂流 流进深谷的样子 一阵干净的风吹来 有枯叶掉在草前方 L走过来,说 此地适合谈恋爱 我没有做声 扯下几根头发挽成结 思绪突然回到学生时代 那时候 我多想赶上一个男生的步子 后来,我将自己掐断 抛进水中 这首诗已被收录于《汉诗三百首鉴赏》,在禅境上来看,人若肯下决心放下自己,没有什么是过不去,情感也好,生存也罢。这样的禅境是在语言背后的,是需要读者有同等的鉴赏力才可以洞悉。抛开禅境,我们看到了诗人的似乎是漫不经心的掐断芨芨草的动作里,透出的决然和果敢。 《我们不要下辈子》是从喧嚣的尘世到佛境的一种超越,当然这是心灵上的,也只能是心灵上的。诗人与母亲静坐中,耳听尘世的喧嚣,而能保持心的宁静,仿佛在人声鼎沸里聆 听到佛的梵音。 人间很美,叫卖热闹 我们不要下辈子,下辈子 如你在娑婆世界,遇见 那一定是 我们的化身 乘愿而来 摘选自《我们不要下辈子》 【三】非虚构的可能性叙述 当代的诗弱化抒情,而侧重对生活的本相叙述,这是诗的自身走向,而更能使诗丰富,立体,也更能纳诗人对生活的体验。同时,也拓展了诗的领域,而让诗有血有肉有骨。刘小萍的《空镜圆》有很大部分作品是属于这类的,有点粗糙,仿佛手摸大地的感觉。 而粗糙,恰恰是生活和生存的本态。 有人说,叙述是反诗性。我想这是有些人习惯了唱歌,在他们看来要摇头晃脑呤唱的才是诗性吧。真正的诗性是诗的场,就像人不可能浮在空中,他必须要落到地上。 维特根斯坦说,回到土地上来吧!这是对诗的呼唤,也是对诗人的呼唤。土地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生活和栖息的地方。生活不是梦,它没有梦那么美好,因而,诗人的本质不是粉饰和美化,而是忠实地呈现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地球上生存的一切生命。这一点来说,刘小萍有不少写当代小人物命运和生存困境的诗歌,她的这一类诗不事雕琢,就像她的油画一样,大胆和个性。 她的人物诗有《段超妹儿》《张书玉》《周丫妹儿》《外公》《凯凯》《温包子》《陈一万》等等。她在勾勒上有很深的功力,轻描淡写就把人物的命运呈现在读者面前。 段超妹儿死了 一万二下岗遣散费在人民医院撑了一个月 她就乘癌细胞的翅膀去了天堂 摘选自《段超妹儿》 诗采用了倒装手法,一开始就点出了人物命运的结局。在那个特定的知青下乡的时代,段超妹儿为生存嫁给了农家汉子。 知青陆续回城那几年 段超妹儿立在田中央,像霜打的茄子 有人给她支招:离婚! 摘选自《段超妹儿》 这是命运对人的无情捉弄,是一个天大的玩笑。当知青返城时,段超妹儿心底的挣扎和徘徊无措,像霜打的茄子。最终她回到了城里,上班了,成了职工。可苦难并没有就此结束。 不久,段超妹儿下岗的消息 段超妹儿在春熙路洗碗的消息 段超妹儿得胃癌的消息 段超妹儿死的消息 像失魂的乌鸦从城市飞回乡村 火柴进城,向段超妹儿家里讨回骨灰 他抱着超妹儿坐在院坝中央发呆 等到月亮最圆时 火柴将小匣子放进村头的菜花地 菜花每年都开,她们在风中摆动的姿势 很像穿的确良衬衫的阿兰小姐 摘选自《段超妹儿》 刘小萍的人物诗秉承了对生命的关怀与悲悯,体现出诗人在自我精神的境界追求外,也同样有着大诗人关怀众生的博大情怀。在她非以人物命名的其它诗中,这种情怀也一直不曾消失。 【四】哲性的思维 有人说哲学家不是诗人,但诗人都是哲学家。从哲学层次来看世间万物,是一种与诗性迥然不同的角度。哲理诗也是诗的一支分支,好的哲理诗给人一种启迪和霍然贯通的明悟。刘小萍有部分哲性思维的诗,比如《白与黑》《退着走》《盆子是道具,水也是》《风筝》《树与草》等等。 白与黑 我用我的白 碰撞你的白 我们就都黑了 用白与黑来说人与人的关系,这个白是不有动机,不有目的简单单的如水之交。可是,世间事不是这么简单,有时候彼此都没有错,但结果却让彼此都不能接受。 所以说好的哲理诗不只是考诗人的智慧,也考读者的智慧。 【五】荒诞主义的折射 在刘小萍的诗里,还能看到荒诞主义的作品,她是以魔幻和穿越的形式存在。这是种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却折射出现实中的种种荒谬。这类诗有《阎王爷》《馅饼》《并非杜撰》《幸福家园》等等。 她的这类诗构架都比较大,尤以《阎王爷》最为广阔。诗以阎王爷洞察人间为主线,揭破人世间的种种贪赃枉法,人心欺诈,等许多的不良之风。 《并非杜撰》却探索到了人间情感的隐蔽,以她和他的前世今生演驿了一幕幕宫廷的荒谬,诗中前世和今生不断交叉,述说着人生的,爱情的宿命。 你搂着新东宫新皇后唱情深深雨蒙蒙 她将眼珠挂在枝桠 白天,望着东方祈祷: “下辈子不要当皇帝的女人 不要爱上爱情” 夜晚,她看着跳来跳去的玉兔自语 “如果,下辈子,你又做皇帝 我,可不可以还做你的妃子?” 话音未落,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骤响 成都潮皇阁酒店 一场盛大又冰冷的“形婚” 正式拉开序幕 人们不知道她是拉拉 更不会想到,她,曾经是皇妃…… 摘选自《并非杜撰》 不难看出,爱情对于人类是不可或缺的,纵使她经历了前世那么多苦难和不幸,可她还是想下辈子可不可以还做你的妃子。说话间,成都的一场婚礼进行中,这种时空的置换把人拉回到现在时,也把一场盛大的荒谬的穿越剧揭开了盖头。 【六】诗意地栖居 刘小萍的诗深深扎根在现实生活中,她有着非常好的观察力,往往能在生活中发现隐藏着的诗意。比如《路过钱塘江》《西湖,柳岸》《苹果与梨》《现在,还有什么不燥》《杀鱼》《打分》等等。 也许现实总有这样那样的让人不如意,所以,我们总是说诗意地栖居,这几乎是所有诗人心中的桃源。刘小萍女士也不例外,在她的《浅隐山印象》里,她也透出了那种悠然见南山的隐世情怀。 穿绿纱裙装的女子,坐在云上小憩 偶尔与远处飞来的白鹭窃窃私语 画满青荷的中式旗袍裹一身玲珑 摘选自《浅隐山印象》 我读到这里就想,这不是在写自己吗?云上小憩,与白鹭私语,这多美呵。那个绿纱裙装的女子,裹一身玲珑的女子,姓刘名小萍吧。 如果我有足够的银色,一定换你 小小的一个角落也行,我的桃花源 每天和陶翁互通往来 清晨和他对诗,黄昏和他一起采菊 摘选自《浅隐山印象》 世上有两处桃花源,一处是在文字里,一处在各人的心中。就像她诗里的云之上,与白鹭私语,青鸟唱和,还有那个白衣少年…… 【七】 刘小萍在对生活的观察上有她独到的洞察力,这独到的洞察力使得她的诗能在平常里发现事物背后的闪光。她的诗的文本在创新上迈的步子很大,隐隐有跨越到小说的范畴。诗,还没有人可以给出绝对的定义和范畴,所有的创新和求索都应给予肯定。 没有创新的事物是腐旧的。 倩理2016年9月于永州凤凰山庄 ![]()
评论人仲夏 发布于 2016/9/20 21:30:48
好诗好评,学习!
评论人米田 发布于 2016/9/21 16:19:16
有见地!学习了!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6/9/28 11:57:06
哇,这里有丛芨芨草,我以为就北方人知道呢,感觉很神奇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