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小人物”故事得到的是受众认可
![]() 黄金周的七天里,《厦门晚报》做强对小人物的深度报道,充分地开发了新闻资源,从题目的选择报道形式、报道篇幅、文字风格、版面安排等均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市民报”保持自身优势又不断创造新的“加分点”的作法让人欣赏。 国庆节当天的《“小区管家”假期更忙了》描述了一个七旬独居老人坚持每天两时段维护环境卫生。记者的【编者按】这样的一句话“对普通人而言,爱国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也是再自然不过的认同,更是再基本不过的责任。爱国不是高谈阔论,也不是豪言壮语,而是体现在具体行动中和日常点滴里。”说的是百姓的语言,接地气。 2日的《“敲锣姐”晚上常“数灯光”》这个“姐”用锣 声召集居民参加灾后重建题目取得巧,吸引了读者。而3日报道的另一个爱旅游《搁下旅行包背起消毒桶》的“姐”放弃假期陪家人去游山玩水的计划,烈日下与村民们汗流浃背进行卫生消杀的事例也很受欢迎。5日《加班加点让家园美丽如初》6日的《物业保安带着药坚守岗位》小区物业工作人员抓紧抢修,带动业主参与灾后恢复工作的相关报道同样精彩。因为受众最想知道、最容易接受的首先不是一个先进人物,而是他们所做的事情。 记者采用白描手法,准确抓取了人物的动作,找准了人物的形态。4日则推出了退休老人《长假宅在小区干“大事”》以及7日形象丰满的《高空中修剪树木忙排险》写实报道,都很让人感受到灾后普通平民百姓为这座美丽之城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与实际行动。文后的这么些“小人物”以最为朴实的“心声”增强了时效性和真实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能让读者看到、听到、闻到,甚至能触摸到,这就是活的新闻。国庆期间,晚报记者推出的小人物报道的靓点在于这些出彩的人与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旁。 做好“小人物”报道,充分利用新闻资源,将新闻价值最大化,是纸媒枯木逢春的一次绝好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