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一辈
——老王书记
![]() 下乡返城到工厂报道时,一个身子板魁梧硬朗中年汉子帮我们提行李,老员工称呼他“王书记”时,他回应着“是老王”的山东口音,让我心中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断断续续地听人讲关于老王的故事,对他有了更深次的了解。这个骑着一部28寸自行车上下班,走在大街上就让人流给淹没了的普通公民形象在我的眼前高大了起来。 六十年多前,山东省曲家河村一个叫王宗堂的十六岁少年从老家走出来,参加了淮海战役、上海战役、福建马尾战役等几十个主要战役,把红旗插上了厦门岛后,他随部队辗转于闽南金三角。 老王脱下军装到地方工作时,到杏林工业区纺织厂工作。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什么都得票,那时的老王烟瘾大,常找熟人讨要烟票,有时一支烟竟与人拧折了一半,现在的人谁也不相信堂堂的大书记竟有这样的糗事。当时他大小也是说话算数的干部,在分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这三大件得凭票供应,为了一部自行车老王也参与抓阄儿的方式来决定归属。但为了更需要的人,他选择了退让。他说,那时的人纯洁,不计较,工作也好开展。 在战争的年代里,他的头部留下的伤疤在天气变化时总是隐隐作痛。老王总爱在雨中漫步,这样才能缓解他的痛感。在大大小小的战役最使他终身难忘的是从石胄头打厦门的那场战斗,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友。他说,当时如果有桥,部队的伤亡绝对不会那么大。 与老王的有交集是在1978年夏天,我父亲单位寄来的平反通知书时,老王从我的档案袋里抽出了关于父亲的那张不实外调材料,让我确认之后,当场销毁。那条捆绑了我多年的无形绳索松开了,我抽泣地搂着老王痛快哭了一场。他拍着我的肩膀说,中央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案错案,但从今以后,放下思想包袱,放开步伐,努力工作吧!那天,我看见老王的眼眶也湿润了,也许他想起了一起当年参加革命怀有一颗赤诚之心,英雄不问出处的许多战友,因为出身的问题,一辈子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唏嘘吧? 他最喜欢的是去看海沧大桥,望着在雨雾氲氤中的高楼林立,听着巨轮汽笛长鸣声,曾经是海防前线成了全国赫赫有名的最适合人居住的花园城市,战友们的热血没有白流,老王开心地笑了。 老王的第三代人已融入了厦门,满口的闽南腔。孙子大学毕业后已参加工作,这是他最为得意的事。因为老王的文化水平不高,经过多次的培训,才达到初中水平,孙子圆了他的大学梦。每逢过年过节,一大家子凑在老王家中,听老王讲过去的事,翻翻老王年轻时的老照片,望着一身戎装,一副纯朴样子的老王,其乐融融。 我离开杏林十多年了,听说老王已作古。但耳边总会响起他曾经说过的话:当年,闹革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许多山东的战友将青春与热血献给了厦门,在历史长河中貌似平凡,但刻录下的却是大无畏的精神永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