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又见《陕西农村报》

又见《陕西农村报》
  作者:诗人张晓虎 发表:2018/2/5 10:28:46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022
  编辑按:一份报纸不仅仅珍藏着记忆,还见证了一段成长。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加油。问候。
  
  人生如棋,变化万千。
  当又一个冬天到来时,我走进了周至县规住局的大门,成了村镇建设管理站办公室的一员,从此,开始了另外一种完全陌生繁忙的职业生活。
  一天,随手拿起桌上的几张报纸翻看,当陕西农村报几个大字映入眼帘的那一瞬,我不禁惊喜万分心潮澎湃,思绪又一次飘回到了从前那段难忘的岁月,与《陕西农村报》结缘的情景电影似的在眼前闪现。
  上中学的时候,父亲在周至县秦岭工委工作,是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每日里开会、下乡、汇报工作忙个不停。下乡时,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一路上陪伴他的总是那辆红旗牌加重自行车,风雨无阻,任劳任怨。至今,我依然十分清楚地记着那时异常艰苦的生活情景,每每想起来,止不住泪眼朦胧。两扇朱红色的锈迹斑斑的大铁门,右边是红字白色木板制作而成的单位公示牌,院墙是用青砖砌成的那种。进门后,有两排红砖青瓦土木结构办公宿舍房子,红色门窗,门朝南开,窗则向北。房前屋后全是菜地,也有一些花草树木夹杂其间。院子里所有的路面都铺上了青砖,时间久了上面很潮湿,也有破损的地方,靠近四周院墙的地方更是青苔随处可见。单位里的灶房在西南角,和菜地相连,两扇红色门窗的砖瓦房上有一个十分显眼的烟囱,灶房里面有锅灶案板碗橱,两张低矮的桌子和几个条形长凳,吃饭时,所有人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很是热闹。灶房很低矮,做饭时油烟很大,呛得人不停地往外跑透气,咳嗽声也是此起彼伏,一直要等到吃完饭后再过上十几分钟,灶房里的油烟味才会消失散尽,恢复到正常状态,下一顿饭又是如此。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并不觉得有什么难受异样,该工作时就工作,该说笑时就尽情说笑。饭熟了,灶夫站在院子里转上一圈儿叫喊:吃饭了!连续几遍。之后,各人从自己的房门里走出来,手上拿着碟子碗筷三三两两走向灶房吃饭。灶房的前面有一个用水泥板制作而成的乒乓球台(俗称乒乓球案子),饭后或是傍晚时分,有兴趣的可以活动锻炼一下。这便是那个年代政府基层单位的全部且真实的状况了。父亲已经步入中年,时常穿一件深蓝色中山装,衣服上面有四个口袋,上面两个口袋小,插着一支钢笔,用来装一些贵重东西;下面两个大口袋装的东西就很多很杂乱了,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行囊了。蓝色中山装里面是白衬衣,相互映衬,越发显得衬衣的洁白,整个人看上去精明干练英俊威武。下面则是黑裤子,黑布鞋,遇到雨雪天气时,脚上便换上了洗得发白了的军用胶鞋。父亲的宿舍房子很小,大约只有几个平方米的样子,单扇门,里面有一张大床,我那时已经上中学了,学校食宿条件不大好,每天晚上都要从位于秦岭山脚下的九峪中学步行回到父亲单位,因此,父亲特意找人给他的房子里安放了一张大床。此外,就只剩下桌子椅子了。冬天时,单位会给每个工作人员发一个烤火炉和几十块蜂窝煤用来取暖,有时,父亲下乡回来时错过了单位里的吃饭时间,就自己动手生火做饭,我也不能闲着,在一旁给他打下手剥葱洗菜,无非是一些很简单的饭菜,譬如:挂面、米汤、面糊糊、面疙瘩、玉米粥,或者把吃剩下的馍用刀子切成薄片儿在炉子上烘烤得两面焦黄。吃饭时,父亲总是忘不了把我叫到跟前一起吃,其实我已经吃过饭了,他坚持要我再吃一些,我知道这是疼爱,就不再推辞,找个小板凳坐下和父亲一起吃饭。父亲吃饭时声音很大,也吃得很快,一定是饿坏了,见他如此,我便假装大口吃饭,其实是极慢极少的,我想让父亲多吃一点,能有一个好身体好好工作挣钱养家糊口,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大小吃穿使用都靠他一个人呢!当时的工资也很少,每月只有几十块钱,更何况我的母亲生活在农村,每日里起早贪黑里里外外忙个不停,身体又瘦弱多病,生活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有时候,父亲从单位办公室开会回来时会随手带几张报纸,坐在椅子上静静地阅读。等到父亲转过身子走出房门后,我便成了办公桌上那几张报纸的忠实读者。在这些大大小小种类繁多的报纸当中,我对《陕西农村报》情有独钟,爱不释手,还把副刊上的优美诗歌、散文、段落、句子、词语抄在小小的日记本上,空闲时独自欣赏一番,自得其乐。
  秦岭工委的办公室在父亲宿舍的最东边,里面有一台17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每逢星期天父亲值班时,我便去办公室看电视、读报纸。办公室里那些废旧报纸便成了我的文化大餐,里面的美文、图片则会被我用剪刀小心翼翼地裁下,用浆糊粘贴在日记本里,等一个日记本粘贴满了就再买一个新的继续粘贴,一年下来,我的报纸剪贴就有好几本呢!我从小爱看书,尤其是文学方面的,譬如:《三国演义》、《杨家将》、《水浒传》、《岳飞传》、《聊斋》、《封神榜》、《西游记》、《三毛流浪记》、《格林童话选》、《伊索寓言》、《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因而作文写得比较好,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朗读。后来,我又迷上了报纸剪贴,还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坚持不懈,作文也就越写越好了,一些小诗歌、散文也有幸被报刊杂志社采用,可算是意外收获了。
  上高中时,我开始向省内外报刊杂志社编辑部投稿。那时的稿件都是手写的那种,圈内人称为“爬格子”,非常辛苦,要去文具店买专用稿纸,还要时常夜战两眼通红,再跑到邮局用信封邮票把写好的稿件寄走。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爱无敌,喜欢上写作的我自认为是命或者天意如此,一个人有怎样的人生经历、性格、兴趣,就会有怎样的理想、追求、事业。当我的第一篇稿子诗歌《父亲》发表在了《陕西农村报》副刊上时,我不禁激动万分,差一点儿跳了起来,同时,也得到了父亲单位同事和学校老师同学的夸奖,心中倍感自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之后,我真的来劲儿,利用晚上和星期天时间不停地写稿子,不停地去邮局邮寄,先是步行,后来有了自行车就骑了去,口里哼着小曲儿自我陶醉,累并快乐着!每当有文章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时,我就会用剪刀和浆糊把自己的作品裁下来粘贴在日记本上,既是珍藏,也是岁月的印迹。
  大概是因为我从小生活在乡村,后来又在乡村学校读书,长大后工作单位也是离不开乡村,乡村的美丽风景早已溶入我的生活,泥土的芬芳令我迷恋深深陶醉的缘故吧,我对《陕西农村报》一见钟情,一往情深,它是农村文化信息极有力的传播工具,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农村文化生活国家政策新闻事件的主流媒体,同时,也是农村业余作者文学创作互动交流学习借鉴不断提高的文化艺术田园,给人们带来的诸多益处真的是言之不尽。
  《陕西农村报》,一路相伴风景无限,惊喜连连。
    
分享:
责任编辑:晚亭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