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和老人
![]()
登上四明山五龙岭向下鸟瞰,那一条条向外延升的山脉,就像一只只巨大的龙爪。在那些形似龙爪的沟壑里,嵌镶着许许多多村庄,其中有一个村庄,叫做唐家湾。
唐家湾是一个古老村落。村前一池碧水清澈见底,村后苍松翠竹绿荫如盖,当地人都称它是个柴方水便、冬暖夏凉的好地方。村口的吊脚楼还颇有名气,因此唐家湾也叫“吊楼冲”。 唐家湾也好,吊楼冲也罢,她没有气宇轩昂的亭台楼阁,也没有高贵典雅的深宅大院,更没有价值连城的文物古迹。她有的,只是天然素成、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土砖瓦屋;她深藏在山湾里,掩隐在丛林中,与这里许许多多村庄一样,山路崎岖,交通闭塞,鲜为人知。 人民公社那阵子,唐家湾属于紫云桥公社的范畴,撤区并乡后才划归四明山林场管辖。当年的唐家湾居住着二十户多人家,有常居人口九十多人。 唐家湾人多地少。改革开放前,这里经济不发达,村子里的人们都守着那片山,那些地,靠山吃山,在石头缝里刨食;大家都靠在生产队里干活挣工分过日子。风调雨顺的年成,一个劳动日尚能挣得大约三角五分钱的报酬;一个月算下来,一个全劳力的月均收入,大概在10多元人民币。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瓶“茅台酒”的售价在6元钱左右;如今一瓶53度的“飞天茅台”,早已超出了2000元。以此为参照,粗略地估算一下,那时一个全劳动力的月收入,应该相当于现在的3000元以上。 现在的唐家湾,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光。过去九十多个村民,有些考上了大学,跳出了农门;而更多的年轻人,他(她)们早就不安心于这个穷山窝,大都外出打工、创业、或做点小生意;赚了钱的人就在城里买了房,成了新市民。没赚到钱的也想方设法七筹八措,将房子建到了更方便、更热闹的小镇里。 两年前,村子里最后一家贫困户也在政府的帮助下,搬到了小镇里;如今偌大的唐家湾,就只有村子西头的一个半塌院落里,还住着一对耄耋老人。 如今的唐家湾,那些横三竖四的土坯房,那些七零八落的旧瓦屋,破的破,烂的烂;倒的倒,塌的塌,已是满目疮痍了。纵使还没倒塌的房子,也都成了空置房,成了野猫野狗的栖息地,成了老鼠麻雀的繁殖场所。 仍然还住在村里的老头,原来还是某国有企业的工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他响应政府的号召回乡务农了。根据有关的文件精神,早些年,每年还能领到几百元钱的补助费;可是后来,说要到民政局重新审核盖章才有发放,由于老头年老多病,也就耽搁了;如今连那个领取补助的证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丢失了;近几年就再也没有领到那个他本该享受的补助费。老头心脏病严重,三天两头住院。早几年,村干部见他们确实困难,将他们定为贫困户,就医住院,医药费可以报销大部分。可是没享受几天,有人反映,说他们的儿子在外面当官,不算贫困户。村干部也没有认真核实,就将扶困待遇取消了。现如今,儿女们给的那点钱,基本上都送给了医院,两个老人的生活,却过得紧紧巴巴的。 去年,为了完成全民脱贫任务,村里和林场的干部们到村子里去走访,干部们看了那摇摇欲坠的房子后,对他俩说,“老人家,你们这土坯房已经塌了半边了,成了危房,不能再住了!”女主人说:“我们也不想住在这危房里,万一哪一天房子坍塌了,我们两个老家伙压死了不要紧,只是你们干部们的面子不好过;政府如果给我们盖了好房子,我们肯定愿意搬去住,我们也想享享政府好政策的福!”干部们又说:“你们的儿子在外面当官,你们就跟着儿子去享福嘛!”其实老人家的儿子,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职员;而且儿媳又远在几百公里外的另一个城市工作。几年前,儿子将老人接去城里住,老人腿脚本来就不灵便,上楼下楼就更困难了;再者,城里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她们又不会使用;有一天煮鸡蛋,开了燃气灶就忘了关,锅子烧坏了,煤气也浇灭了,要不是儿子中途回家取东西闻到有异味,差点引起火灾或煤气中毒。打那以后,老俩口就坚决要回老家。此刻,当女主人又听到干部们如此说,于是笑着说:“我儿子当的是什么官呢!是省官还是县官啊?如果是省官、县官,就应该管着你们了,你们早就来阿谀我们了!我们还会住在这危房里吗?你们还敢把我们的困难补助取消吗!”老人家不温不火、不怒不骂的几句话,说得在场的干部们哑口无言,一个个都像兔子一样,溜走了…… 老人家不愿意离开小山村,当然也有别的原因。一是如今村子里的人们都搬走了,丢下了大量的闲土空地,只要随便撒点种子,就有收获;哪像城里,一根葱头蒜尾,也要花钱才能买得回!二是人们常说:“落叶归根”!老人家一辈子都生活在这里,而今人老了,就更加舍不得离开故乡故土了! 春节前夕,两位老人领到了上年的养老金,每人1240元钱;俩老口加起来,相当于当年一个劳力一个月的工分钱。钱虽不多,但也体现了政府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关爱。有了这些钱,想来这个春节,如果不生病住院,不出意外,应该可以过得去了!只是春节后的明天,不知道两位老人还有多长的艰辛路要走…… 而今的唐家湾,早已成了被人遗忘的村庄;村子里既不通路,也不通水。早些年,村里人从山上引水入户;随着人们陆续迁出了小山村,那些水管没人维护,早已废弃了。可是,依然还居住在这里的两位老人,生活就更加艰难了。雨水丰沛的季节,那废弃的水管偶尔还能流出一两桶水来;若是枯水季节,就要到一、两公里外去打水。现如今,两位老人用水都如此困难,就更别说买米买菜、求医问药了。只是他们年岁已高,男的已年过八旬,又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女的也已七十七、八了,因风湿病的原因,腿脚又极不方便。我们见到她时,她正提着小水桶,一颠一跛地打水回家;看见她在那长满茅草的羊肠小路上,蹒跚而行的佝偻身影,让人觉得格外可怜! 我想,也许她们,就是这唐家湾里的最后一代“坚守”人了! 如今提倡城镇化。唐家湾的山水虽好,空气再清新,环境再优美,也阻挡不住人们搬离的脚步;城里的房价再高,噪音再大,物价再贵,也改变不了人们对更舒适、更方便、更快捷的生活追求。只是人们蜂拥地挤向城镇,毁了许多耕地,也荒了许多良田。而很多懂耕作的中老年人进了城,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成了城里无根无基的闲散人员。因此,不少乡下人住进了城里却想农村,回到农村又想城里;有些人甚至三天两头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来回奔波,把本来就不多的血汗钱,都送给了火车和汽车,成了铁路和公路的“养路人”! 在农村,类似唐家湾这样的小村庄,还有很多很多,她们正在渐渐地被人们抛弃,被人们遗忘…… 他乡虽好,然故土难离。也许再过若干年,今天被人们遗弃的,犹如唐家湾那样的小村庄,将比城里的别墅、洋楼更珍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