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建“陶潜学院”的刍议
![]() 据统计,2008年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30万的速度增长。但由2005年到2007年3月年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却只有70%。新的失业群体正在形成(《南方周末》1258期)。2008年若没有更大幅度的就业率提高,那么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者,其人数将在200万人以上。形势的严峻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来自农村家境本身就贫寒的学生,或家庭期望值过高,或已经负债累累,若继续待业,如何空耗得起?于是饥不择食,当保姆的、当搓背工的,重新学习职校技能再去与农民工竞争应聘的,所在多多。 当然,此等待业大军又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居多。而另方面在“广阔天地”的农村呢?据媒体报导,真正在一线从事农业生产的,从文化结构看,大专毕业者仅占2%左右。还是那句老话:“有人没事干与有事没人干”的现象还是大量存在。于是大学生、研究生下乡支农,从事教育的,当村官的,作农技指导和医疗卫生的就大有人在。但我国农村太辽阔,杯水车薪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何况这些人干几年期满走了,要填补这个空白,使农村发展持续巩固又怎么办呢?这就叫人不期然地留念起一代先贤陶渊明。 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保持独立人格,洁身自好,自食其力,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放弃铁饭碗,谢绝官场上那套繁文缛节,宁可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利用农村优越的自然景物与纯朴风情而独树一帜的,田园诗人的鼻祖,大名鼎鼎开创一代诗风的文豪。其人格魅力与清新文风至今如醍醐灌顶,余韵不绝。唐宋以来,对陶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评价越来越高,时至今日先生在社会经济思想史上是否也应该有一席之地呢?尽管他本人当时未必会意识到这点。 作个斗胆的设想:若能将陶渊明的独立人格精神与今天先进的农耕技术、信息条件和市场理念等物质文化成就嫁接起来,那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毫无疑问,那一定是多赢的! 对国家来说,减轻就业压力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农村能留得住一批有理想、有献身精神、有一定科技专长的骨干。出身于农村的高中和大学毕业生,应该是国家人才的一个富矿。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就受到农村淳朴风情的薰陶,热爱、熟悉自己的衣胞之地,对家乡的归属感、亲切感那是天赋的。若再加以强化、诱导,则他们的创新、成就是可以预期的。现代的交通、信息技术又已经拉近了城乡距离,又兼之今年的两会,国家又加大了民生财政中三农资金的投入而达5625多亿元之巨,这些战略布署一经物化为有志青年们的现实行动,难道不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动力么?那些本来就有此类思考的青年,但囿于习惯势力或社会虚荣的偏见,或眼前短期利益的驱动却处于就业难的徬徨苦闷中,我们政策导向、媒体,若能强化这种“志在农村”的理性宣传,对他们来说岂不是久旱逢甘露么?当今青年们有句口头禅说:要做自己想做的事,难道我们就不应就此顺水推舟么?何况这有利于国计民生!若条件充分,机遇又好,能采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则可成为农村企业家,致富带头人;若客观条件不充分,亦可退守家庭的“一亩三分地”,成为小康型的新农民。 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筹建“陶潜学院”的宗旨,并不是要培养成千上万的陶渊明,这是不现实的,如此的文豪千多年才出一个,岂能短期速成?而是指培养学生有这样的情趣,有这样的独立人格。有了这样的精神武装,再赋予他们现代农业科技知识,那么他们就会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种类型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与一般的农学院无异,但《陶渊明著作阅读及其思想研究》却是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这就构成了它特殊的针对性。犹如孔子学院乃以学习汉语为主一样。 有志在艰苦环境下创业的理想,有现代的农技知识,何愁事业无成?至于施展才能的天地么,那是广阔得很。即以当今的能源危机而论,西班牙的电力,40%来自于风力发电,再生、清洁。所以有人说:“风吹动着历史前进!”而我国面积辽阔、地势复杂,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能,经过艰苦努力,若能将其比例提高到总能耗的20—30%呢?其贡献皆有多大! 欢唱“归去来分”的咏叹调吧,但其时代意义已经大不相同了! ![]()
评论人行之书 发布于 2008/10/16 21:18:20
我的同学也有去当了村官的,或许有政府的引导,但大多是迫于就业的形式。真希望全球的经济能景气些,就业能多些。
评论人刁谗 发布于 2008/10/17 16:07:51
现在的村官,是下去赚资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