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向历史的补偿者们致敬

向历史的补偿者们致敬
  作者:索方 发表:2008/10/23 20:40:56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720
  编辑按:历史阻碍不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
  
  一九八二年,我所在的县城办起了电视大学——准确地说,办起了一个电大班。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社会上很多人一时难于理解、接受,有人把电大误会为卖电视机的(那时电视机还很金贵);还有人认为既无大学校园与师资,而是徒有其名,混个文凭。尽管众说纷纭,但最终它还是在低调气氛中办起来了。
  一天晚上,我家里来了五个青年人,其中一个是我教过的学生,其余都不认识。原来他们就是这个首届电大班的班干部,来找我的目的就是聘请我作他们的辅导老师。名为辅导教师,实际是叫开一门大学课程。而这门课程所占的学分还很高。授课之余,还要批改作业,辅导复习参加全国统考。实际是把大学讲师和助教的担子一肩挑。再问一下所学的课程,基础课,专业课门门齐全,其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不打折扣。他们的组织系统,由中央到省市、县,环环紧扣,管理有序,考试严格,丝毫不准发水。具体到这个班的学员都是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或中小学工作的,有几个还是科室骨干;转业军人、上山下乡知青、教师、工人都有。文化程度高中或小学不等,结婚生子者,大有其人。我的天,赶鸭子上架,这明明是教我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个大学老师;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大学学业!须知我所在学校还把我算成主力呢!搞得不好,扁担挑缸缽,两头都滑脱,我的职业形象还要不要呢?记得当时正在上映电影《人到中年》,我是边看边流泪的……。于是我就婉言地回绝了他们。说自己才疏学浅,本职工作也忙,还要管家务和子女,爱莫能助,实在对不起。这样送走了他们。不料几天后,原班人马又回来了。再次申诉了他们的痛苦;不外是教材看后,不得要领;作业无人改,不明正误,疑难无人解答,进取困难……。并一再声言,他们的确是因为文革成了被耽误的一代,现在到单位工作,知识浅陋,深感力不从心,年岁既大,拖家带口,参加正式高考困难很多,现在既然有这样一个机会学习,当然不再放过,望老师成全云云。还有一个说,若老师忙不过来,星期天买米,运煤等家务杂事,我们都可以派同学相帮……。真是,诚心所动,金石为开,言词恳切,却之不忍。面对此情此景,我还能说什么呢?
  殊不知这一沾染上,前后几期电大授课,就将近五年。我先后开过文学评论、应用写作、社会学、中国近代史,还辅导过十多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好在自己还是有个大学底子,健康状况良好,敬业精神也强,分内外之事,虽不说游刃有余,却也能胜任称职,反映良好。而更重要的是电大同学们积极主动的配合,强烈的求知欲,使我不敢偷懒,不好偷懒,也不愿偷懒。我敢说,我一生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象这样勤奋、好学、懂事、目标明确,团队精神强烈的学生,我从未见过。我教育了他们,他们也教育了我。记得开课不久,召集班干部征求意见,其中一个说。老师在教学时,我们的优点,你可以不说,我们的缺点错误,你就大胆地说,想多尖锐就多尖锐,我们是懂事的,忠言逆耳,我们受得了。既经得了这面杏黄旗,那我就无所顾忌了。一次,一个在政法部门工作的学员,在作业中用了一个成语“违法必纠”,我在改作业时就批了句“纠乎”?“究乎”?不曾想下次作业交上来,他却给我反批了将近百把字。其意思是说,身为一个政法工作者,连违法必究都会写成纠,语言的准确与否,难道会不影响执法程序么?惭愧万分,谢谢老师的教诲,望以后继续严格要求云云。既经肯定了我“严师出高徒”,“好鼓也用重锤打”的信念,我就一发而不可收,此后凡是作业中有概念不清,结构紊乱,辞不达意,冗长无物,乃至标点符号,错别字,或批改、或讲评时,我言词之幽默、尖锐,几近苛求。但大家听后,哈哈一笑了之,并没有一个人提出辱没了人格或侵犯了隐私等事(当然,讲评时我也只对事不对人)。有些批评,今天我已经忘记了,见面时他们却又翻出来自虐,取笑一翻,还觉得十分有趣。有年期末考试,一个女学员面临分娩,她先把我布置的作业,预先完成提前交给我,不久就分娩,分娩三天后就举行该科考试,而当时电大的考风考纪极严,考试时间、地点、监考都有硬性规定,不得变通。这位女学员是壅在棉被里,用专车接送而应考的。我不知道这有没有突破吉尼斯纪录?
  到写毕业论文时,其艰辛程度更叫人感叹、同情。白天他们必须坚持单位的工作,相当部分还是单位的骨干。晚上九点后报名要我指导的学员就轮流到我处接受辅导(九点前我必须完成在职任务)。由选题,阅读文献,录制卡片,调查研究,到专业部门咨询,到初稿、二稿、甚至三稿的修改定案,以及论文答辩时的应对,我均诲人不倦,一一指教,有时忙到十一二点,甚至一点。他们的单位同事,左邻右舍,父母妻儿都心疼地说:“眼睛都熬红了!”
  天道酬勤。果然1985年秋,三天的论文答辩在这个县城里引起了轰动。市县领导亲临,正规大学的教授、讲师们对论文进行了细致的阅读、批注,并在答辩会上提出很多深刻、尖锐的盘诘,最后都不得不表态说,看来这座县城乃藏龙卧虎之地,其中不乏将才!后来有几篇论文还在全国<
分享:
责任编辑:风飘何处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