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评论频道>文学评论>剧事二题

剧事二题
  作者:索方 发表:2008/10/25 9:23:14 等级:4 状态: 阅读:2202
  编辑按:历史以声音和图面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思考中的理性有了感性的色彩。
  
  一、由几出宫庭戏引发的思考
  这几个故事的情节是绝顶的荒唐,然而它对提高人们的认识却又非常的宝贵。犹如奇臭无比的粪便,一经浇灌庄稼之后,便转化为五谷瓜果的营养,能为人们提供可口的食品一样。《赵氏孤儿》、《楚宫恨》、《打金砖》这三出戏都有一个共同点:表现宫庭中几个昏君在谗臣们的教唆下,专横弄权,荒唐怪诞,残害忠良,而最终又自食恶果的情节。其实,这几出戏仅仅是表现宫庭生活腐朽黑暗的一个缩影;脏唐臭汉,历代如然,它们只是一般中的个别罢了!《宇宙锋》、《狸猫换太子》等都属此类题材。那么我们今天来谈论这个陈旧的话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一)对黑暗无情的揭露和鞭苔,也就是对光明的向往和呼唤。
  楚平王采用偷梁换柱之法,将娶过门的儿媳强纳为妾,却暗中用侍女马昭仪顶替了儿媳的位置,造成历史上遗臭万年的丑闻;晋灵公骄奢淫逸,不惜民力,大兴土木,修建桃园,公然在城楼上弓打百姓取乐,甘犯众怒而不顾。刘秀贪杯,酒后竟误信郭妃谗言,相信一个年近古稀的元老重臣,会在宫庭中调戏于她,并由此株连百官。须知,每个这样的宫庭事件,都伴随着对忠臣良将吓人听闻的迫害:可怜伍奢一门忠烈,没有战死疆场,却死于昏君谗臣之手(《楚宫恨》);元老重臣赵盾一家数百余口被斩尽杀绝(《赵氏孤儿》);姚期、邓禹以及一般治国安帮的公卿大夫,进谏的、未进谏的,通通都杀,无一活命(《打金砖》),这一切都为了什么?仅仅因为一国之君喜欢一个美女,或一项恶作剧式的玩乐,或好酒贪杯。而它带来的恶果却是对成百上千的杀戮,乃至引发两国间一场千万人头落地的、疯狂的报复性的战争(《楚宫恨》)引起的吴楚之战,历史上确有其事。想一想,一个朝代的命运,一国百姓的安危,仅仅系于一个人的政治品德和心理素质,这有多么危险,多么脆弱!看来,“五四”时期进步青年们对民主的呐喊,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有识之士,把完善民主与法制作为稳定和发展的先决条件,都是有着深沉的历史思考的,也是血流成河之后换来的惨痛教训!足见,今天的荧屏上给我们展示这些京剧剧目,在社会作用上已经超出了纯娱乐的范畴!
  (二)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今天,这已经成了常识性的话题了。但我们的古人,似乎已意识到了这点,他们也有制约权力的制度和措施,以防止独断专横带来的恶果。当然,远远谈不上完善和有力。这几出戏就有类似的表现。一个办法是谏议,即每逢大事决策,由公卿大夫们奏本进谏,所以古有“文死谏,武死战”之说,这就形成了朝廷上忠臣和奸党的斗争。前文谈及的伍奢、赵盾和邓禹等忠言进谏,就落得如此下场,此外毫无道理滥杀谏臣的皇帝还有的是;而被杀者又多是忠义有识之士,这里无法逐一列举。每每看戏(或读史)至此,对这些仗义直言者都只有留下“叹其鲠直,哀其愚忠”的感慨!因为君王昏庸,谗臣得逞(如三剧中的费无忌、屠岸贾和郭妃父女),这一制度便形同虚设。
  再一个办法就是靠有威望的元老重臣制约,他们手里握有先王传下来的、象征监督权力的铜锤和钢鞭,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谗臣”,《二进宫》的徐延昭就是这样的人,《孙安动本》等剧目,也有类似的内容。但这个办法也靠不住,一旦这些元老没有了传人,或传人孱弱,又不掌握军事实力了呢?仍然只能让昏君们为所欲为,继续制造若干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所以,今天来看这类题材的戏,就能深刻地体会古代艺术家们的良苦用心。
  此类传统剧目,具备着多么深刻的警世作用和认识价值!而创作这些剧目的艺人们,他们生于斯世而不逢迎,甘冒杀头的危险,采取极其辛辣的艺术手段,将揭露、批判的矛头,直指“受命于天”、威严无比的帝王,又具有度命了不起的艺术良心和正义胆识!
  这就叫化腐朽为神奇!
  二、看《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
  京剧行家们称“音配像工程”为“功德无量、利在千秋”。就中央电视台已经播出的几部戏来看,它在观众中产生的道德教化和艺术感染力,确确实实地证明了“此言不缪!”
  首先,它体现了艺术的完整性。
  京剧既然是“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那么故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若观众一知半解,乃至全然不知,试问他如何感兴趣?更逞能“热爱”!例如《二进宫》,以前只演三人轮唱的前后两个片段。前一个片段似乎是说李艳妃与徐、杨二臣争执,李说,天下本是老王打下的,她有权让给李良;而后一个片段,李却又跪下来,恳求二臣辅佐襁褓中的太子。前后矛盾,不知所云。不要说年轻人,很多老年戏迷都只能囫囵吞枣。为了解决疑难,有的观众还去查历史典籍,想看看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和徐、杨二人的辉煌业绩,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好了,今天的“音像配”总算为观众解开了这个疑团。原来“大保国”——“探黄陵”——“二进宫”是一个结构缜密,感人肺腑的故事。当时(明初),若奸党篡权,则将导致政局动乱,生灵涂炭。国家处在危急存亡之秋,进退<
分享:
责任编辑:行之书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漂泊自由的阿杰 发布于 2008/10/25 20:34:12  
欣赏了!我本人对戏曲也颇有兴趣,这几出戏,也欣赏过,对作者文中观点很赞同.我一直认为能够对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继承和保护,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很多优秀的剧目经过时间的长流已经失传,加上文革这场浩劫,让很多优秀的艺术家英年早逝,更是雪上加霜.舞台上的故事演绎着历史苍桑,悲欢离合,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折射出美丑.
评论人作者 发布于 2008/10/28 18:18:15  
我对于戏曲乃是门外汉,但拜读了阁下的文字,却也学到了不少,谢谢,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