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杂说天下>不废江河万古流(一)

不废江河万古流(一)
  作者:索方 发表:2008/10/27 16:25:07 等级:5 状态: 阅读:2087
  编辑按:追求大同世界的理想状态,是全人类奋斗的目标,也是动力。作者下笔恢弘大气。
  
  自从苏联、东欧巨变20余年以来,理论界围绕着有关社会主义兴衰成败问题的探讨,很热闹了一阵子。其实对苏东巨变,稍具客观理性认识的人,认真思索后就会发现:与其说这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勿宁说是苏东当局因为执行了违背真正社会主义原则的内外政策而遭至的失败。因而这只能算是社会帝国主义的失败,道德法西斯主义的失败。这不应该或者不完全应该挂在社会主义的帐上。诚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人幸灾乐祸也好;有人恶意讽刺也罢;有人一时认识不清而悲观失望也好;有人茫然不知所措也罢,这些都无损于人类理想社会光明前景的到来。因为推进人类历史前进的合力——物质生产能量和社会推进能量——总是一刻也不停地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其实社会主义,只不过是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善良人们,以及代表这些人们愿望的圣贤先哲所长期追求、探索的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而已。排除别有用心者的恶意歪曲,排除简单的意识形态的分类来看,它也就是指一种富裕、文明平等的社会,用不着把它神秘化或认为不可企及。试看古今中外的哲人们,尽管他们的学术体例不同,多姿多彩,繁花似锦,但其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理念和主张,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关注着人类发展历程上的诸多根本性的热点问题,诸如:
  1、极终关怀
  人类社会怎么形成?如何发展?以后的归宿何在?不管是创世说也好,进化论也罢,他们都一致企盼或预言人类终将进入一个理想的社会,理想的境界。或天堂,或极乐世界,或大同,或共产主义,或虚幻,或实在,名目繁多,设计各异,但其实质只有一个:那里都是个充满富足、和平、温馨、友善的极佳去处。
  2、博爱、平等的人文思想
  同属上帝子民,人人生而平等;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慈悲为本,普渡众生;以收入的十分之一给贫民(伊斯兰教义之一)……。纵观东西方,无论是宗教、哲学或民间道德,怜贫惜老,救助弱势群体,都是他们一致的主张。这本是人性的主流,文明的趋同。
  3、主张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风靡当今世界的绿色和平组织,既含有深厚的宗教哲理,又极富现代科学的学术底蕴,所以深得人心。它与儒家主张的天人合一,“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数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珍惜大自然财富,取之有道是一致的。佛教戒律中把不杀生,从而维护大自然生命系统的和谐,看得极为重要。把“扫地恐伤蚁蝼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视为善行。凡有寺庙处都森林覆盖,一片生机。峨眉山下的报国寺,又被僧人们称为“布金寺”,他们把古木参天的万顷碧波称为布施于大地的“绿色金子”。这是多么善良而又极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句话,东西方圣贤先哲的老祖宗们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从广义上说,也都是所谓的大同世界。而为了这种大同理想,人类所作的探索与实践,真可谓前赴后继,可歌可泣!
  但这里需要侧重讨论的是,所谓大同,并非一切都绝对相同,绝对平等,绝对透明,这是办不到,也没有必要去办到的。历史上的多次社会实践证明:但凡去追求一种绝对平等,绝对一致时,社会认识很快就会滑向乌托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甚至带来生产力严重破坏的巨大灾难。这是有前车之鉴的!再则,人类社会各种群体,特别是每个个体,特征突兀,差异极大,其发展要求,不可能强求一律,统筹规划。这里面就存在着传统文化、家庭教养、性格特征、个人偏好、健康状况、遗传基因、社会机遇等千差万别。这种差别是永远也消逝不了的,群体是这样,个体也是这样。倒是正因为有这些千差万别才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丰富多彩,才不断促进了社会的动态进步。所谓大同者,乃大致相同而非绝对相同也。什么需要同,前文提到的极终关怀、人文思想、人与自然的协调等,带根本性的、宏观决策上的相同,其它的可以不同,也无法同。不同怎么办?那就采取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文化宽容态度。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共存,这倒是当今处于纷争的人类社会最好的、唯一的出路。多元一体,决不妨碍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的最终实现!
分享:
责任编辑:向日葵的光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