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评论频道>文学评论>当代京剧的发展必须有深厚的学术底蕴

当代京剧的发展必须有深厚的学术底蕴
  作者:索方 发表:2008/10/28 8:37:00 等级:4 状态: 阅读:2164
  编辑按:正如房屋的建造需要牢固的地基一样,京剧的发展需要深厚的学术底蕴做基础。
  
  当前,振兴京剧的话题不绝于耳,但归纳起来不外是说京剧过去的历史如何辉煌;由于时代的发展,艺术门类增多,传媒飞速进步,人们审美情绪变迁,现在有些滑坡,特别是青年观众减少;不过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自有它的生命力,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若能积极地倡导、扶持、改革,必将发扬光大,因为它本来就是人类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概而言之就是:光辉的过去,艰难的现在,辉煌的未来。至于如何振兴的意见,见仁见智,不一而足。笔者认为,这既然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大众的文化现象,那么它的发展支点之一,时至今日就应该以丰富多彩的学术研究和普及作基础,才能达到振兴的目的。今天的观众群文化水平已大提高,观赏能力已近于苛求,不仅需要知道是什么,还要刨根问底知道个为什么?倘若在观赏过程中,心存芥蒂,疑而无答,他们能轻易地转而选择其他艺术形式,那可顾不得好心人关于“振兴”的呐喊了!
  以下诸问题就需要认真的学术研究作答:
  人们熟知的《二进宫》,看来应该是明朝初年的历史故事。有些唱段哀婉、苍凉而悲壮,充满忧患意识,催人泪下,成为可贵的保留节目。有一们资深戏迷,有感而去详查明史等有关资料,想核实一下这段“政治危机”的来龙去脉,结果大失所望:人物,子虚乌有;情节,查无实据。那么该剧是在什么政治背景下,什么政治需要下,由哪一位(或几位)文人和艺人有板有眼地虚构出这样一段惊心动魄、忠奸分明的故事呢?
  京剧剧目中,有一部分暴露宫庭黑暗腐朽、权力倾轧的戏,如《打金砖》、《狸猫换太子》、《十老安刘》等,观之令人不寒而栗。现在的问题是,除这些剧目的故事与历史的真实比较有多少差距外,还要斗胆问一句:是那些文人或艺人吃了豹子胆,敢于把揭露、批判的矛头,直指“受命于天”、“万乘之尊”的皇帝老官,发出最原始的“民主呐喊”?这些剧目当时上演后,有没有受到过宫庭及卫道者们的排斥与迫害?要是有的话,请道其详;要是无的话,又作何解释。
  人类文化的发展与宗教的关系极为密切,号称戏剧化石的“傩剧”,据说就是今天戏曲的前身。欧洲的宗教剧包含着许多哲学、伦理、文学、诗歌、舞蹈、音乐、美术等文化内容。中国有没有宗教剧?要是有的话,又该怎样来理解其文化内涵与今天文化的传承关系?是不是简单的一句“封建糟粕”就可以结论的?《西游记》算不算宗教剧?为何长演不衰?而《目连救母》、《济公传》、《观音得道》(川剧剧目)等,现在受冷落的原因又在哪里?
  1992年张君秋先生赴美、林肯大学授予他人文名誉博士学位,颁给他“终生艺术成就奖”,国外论者感慨曰,中国有这样好的艺术为什么不宣传?能否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地介绍一下国外文学团体是怎样鉴定张先生的艺术成就的?是以什么样的审美心态来欣赏的?与我国人有何差别?
  在电视上每见几岁、十几岁的小姑娘(中小学生,业余爱好者)唱《文昭关》中的伍员,《捉放曹》中的陈宫,《让徐州》中的陶谦等,十分投入,十分感人,十分传神,十分老练,她们并没有饱经沧桑的人生经历或深厚的学术功底,而这些剧目所反映的事件离她们的现实生活又相去甚远,她们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效果?行家们说京剧是以音乐为灵魂,以音乐为核心,难道京剧的音乐鉴赏是没有年龄界限的吗?它的旋律究竟有何特殊作用?能否向只具有一般中学文化程度的观众作出深入浅出的解释?
  毛主席有一次看京剧《白蛇传》非常投入,情不自禁,竟忘乎所以地喊起来:“不革命行么?不造反行么?”好在演出已近尾声,帷幕落下,掌声骤起,才没有表现什么“失态”之处。事后上台接见演员,他竟断然地拒绝和“法海(扮演者)握手……。《白蛇传》本属一个家喻户晓的陈旧故事,为什么竟能使一位叱咤风云的革命领袖如此动情?当时的背景是什么?京剧既然是一种综合艺术,是哪些要素感动了毛主席?政治家们与京剧(或其他戏曲)类似的趣闻是否还有?能否较系统地介绍、阐释?
  对于戏类、票友这一特殊社会现象,能否知道他们发生、发展的依据是什么?各个时期的特点如何?它们是属于什么样的社会群体(地缘群体?志缘群体?趣缘群体?业缘群体?)凝聚力是什么?其活动有哪些社会效应?这些组织是如何由无序走向序的?今后地趋势如何?由谁来给予指导和扶持?……
  挂一漏万,类似的问题提出成百上千。毫不夸张地说,每一出有影响的传统剧目都可以提出有分量的、发人深思的问题来。这一提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一石激起千层浪,它的答案可以涉及到哲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历史、文学、诗歌、社会学、造型艺术、音乐等等。以此带动拓展的专题研究还有中外戏剧比较;戏曲故事与历史事实比较;戏曲故事对于当今社会生活的借鉴作用;戏曲表演与其他艺术形式的通感等等。须知,当今的学术研究都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多科并进的,走向综合的,京剧的研究与发展自然也不例外。因而造就当今京剧研究的“通才”(也称之为学人
分享:
责任编辑:行之书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