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巴金走后的日子
![]() 世纪老人巴金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财富。还有无数人们虔诚的悼念。 对一个有过很大贡献,写了很多文字鼓舞了数千万青年人的人民作家,在他离我们远去的那一刻,我们做一些发自内心最真诚的缅怀是应该的。这可以看出我们灵魂的清醒。 中国人对文学,对于真正的纯文学,一向是很热衷的。 更何况那些文字是发自一个作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响。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作家。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我们没有理由不悼念不惋惜。 只是有那么一些人让我感到悲凉。如果说悲绝也不会是很过分的。 我一向认为念中文的学子应该是很虔诚的,于所有有灵性的文字,以及写出那些文字出来的作者。可是,我的想法在我身边的这些所谓的中文系学子的身上得到的不是被证实,而是被粉碎,狠狠地碎破一地。他们的现象让我看到了我的想法是如此的滑稽。 如果说他们不关心文学,这个倒是可以“原谅”的。毕竟这个现实物欲横流,凡世之人,不为其所心动是不现实的。文学能给他们带去实际的粮食吗?很难说。有可能是会的。如果有些所谓比较有才气的人写出了不少文字,然后这些文字又变成了铅印方块字,见诸于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一时“洛阳纸贵”,给他们带去了不少的金钱收入。这对他们来讲,或许就是文学的魅力,比别人多读了几本文学书的价值所在。 可是这个就是说得过去吗? 如今读中文的能偶尔有文字变成铅印的方块字是不多的。这个需要他们多读文学。可是如果说他们没有读过巴老的文字,那我想我是不会相信的。抑或真的是如此,那我就不相信他们的文字能折射出多少属于文学的真实才气来。毕竟如今的文学市场被所谓的畅销的文字充斥着,读者们大多也是迷糊了。多数是随大波逐流了。余杰所说的“高级的文化垃圾场所”。 说不过去。这样的理由,只能叫我心寒。我宁愿相信这个事实。 如今的中文系学子,没有几个是因为真正喜欢文字才来念中文的。我想多数念中文的无非是看重报社杂志社丰厚的工资待遇,或者说当记者的洒脱罢了。怀一颗如此浮躁的心来接触中文,怎能真正地花心思去读一读文学作品呢,更别说是深入文学的殿堂呢!文学需要静默,虔诚的静默,不为世俗所动。可是那些挂着中文系才子才女的光环的学子们却把利益放于首。不知道是文学的悲哀还是他们自身的浅短。 当初我一直以为巴金先生走了,我身边的那些中文系学子们都会跟我一样感到哀痛,哀痛之后会在校园里掀起缅怀这位文学巨匠的活动,哪怕只是形式而已。我都会为身边有人跟我怀一样的心情而感动的高兴,然后和他们一样,化这种哀痛为力量。 可是,我错了。我看不到这样让我振奋的场面。更为悲绝的是当我问及关于巴老走了的消息时,我听到的竟然是除了冷漠毫无其他表情的“是吗?”是否这个世界人太多了,天天有人从他们身边走过走过,所以一切的死亡对他们来说都是司空见惯。麻木了,麻木了。可是对于这样的伟人的远去也是如此的麻木,这不能不让人悲绝。 如果说仅仅是因为这件事情的话,或许我还不至于会有这样的感伤。 上午去了趟黎明大学。因为那里有世纪老人巴金先生的百年生平图片展。 展出的图片不是很多,甚至可以说是让我失望的。其实失望的不仅仅是因为里面的展出图片没有自己预计的丰富。来观看展出的人是寥寥无几。整个巴金藏书室真的可以说是非常寂静。静得让我有点不习惯,有点担忧。我原以为会有很多人,很多颗虔诚的心跟我一起在这里缅怀。可是我真的错了。 我不知道主办方对于这个效果有没有认真分析一下或者说反思一番。 或许他们没有必要反思。他们的做法本身是出于对巴金老人的悼念与缅怀。 应该反思的是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以及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尤其是那些正在接受国文教育熏陶的人群。 或许我不是中文系的,我不配说这样的话,我也没有必要因为一次展出就发这样的牢骚,于所有正在接受文学“熏陶”的中文才子才女们来说。我只是怀着一颗不想对不起我这些年来接触不少文字的那颗虔诚的心。 仅以此缅怀离我们远去了的巴金老师…… ——2005年10月2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