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黄梅戏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启蒙老师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黄榜中状元……”
时光追逆到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时的乡村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灯红酒绿,没有汽车的喧哗,没有拥挤的人群。只有一间破旧的“教学楼”,一块临时操场,一块黑板,一位老师。那时的乡村很平静,如果不是有一些小鸡小狗偶尔发出一点声音,你是不会感觉到那里还会有人家的。但是,除了小猫小狗的声音以外,还有一个响亮的声音每天都会响彻乡村的天空。那就是——老师的黄梅调。 他是我们村接任的老师,说是接任,其实他在那个岗位也有七八年的历史,是伴随着我比幼儿班到小学二年级的唯一的一位老师,也就是我的启蒙老师。说是老师,其实按照现行的制度他根本就没有资格,因为他自己初中还未毕业,更别说什么教学资格证,只是在当时条件极其艰苦的农村,实在找不出有文化的人,所以找一个相对的“知识分子”在那里执教。 他虽然只是一个临时教师,但是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带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引进校园,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他不仅人品高尚,让人称道,最让人记忆深刻的还有那从他的口中唱出的黄梅戏。 我们从地理位置上与安徽接壤,早期很多人经常穿梭于两省经商,所以两地人民的文化交流也较为频繁,受他们文化的影响,我们就较早的了解到安徽有一种戏叫黄梅戏。据说发源地是安徽省黄梅县。我们家乡的上了年纪的人几乎每一个人都喜欢,虽然他们有的根本就不识字,没有一点点文化,但是他们却个个对黄梅戏如痴如醉,夸张一点的说法就是,为了听一场黄梅戏两顿饭不吃也值。 老师作为村里当时的文化层次较高的人,他理所当然也会喜欢上黄梅戏,不仅喜欢听,还会唱。而作为他的学生,我们是最有“耳福”的一群人了,他的声音很洪亮,但是音色并不是太好,有点沙哑,也许是一个人上课太多的原因吧。但是他每天必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只要他有空的时候,嘴里几乎就不会闲着,并且是放开嗓子来唱,所以几乎宁静的乡村都会留下他那黄梅戏的优美旋律。而且曲目繁多,例如:《夫妻双双把家还》、《女附马》、《打猪草》等等,受他的影响,我也很早地就接触了黄梅戏,并且也能哼上那么几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所接触的就不仅仅只有黄梅戏,随着现代文化对我的不断冲击,我见识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什么流行的,摇滚的,民族的,美声的,应有尽有。偶尔之间为为某些沉迷,但是令我永远无法忘却的,是我童年时深深刻在我脑海里的黄梅戏,老师口中的黄梅戏。这种感觉在我近期收看了一档节目后,越来越发强烈。 CCTV-2近期举办的一期节目,全国海选“七仙女”,《七仙女》是一部经典的黄梅戏曲目,自然这档节目也就是一档关于黄梅戏的选秀节目。集中了一大批现代黄梅戏演员,历时相当长一段时间,终于有了定论,就在最后一期关于七仙女访谈的过程中,一位来自基层的“仙女”,一个普实的基层黄梅戏演员是这样描述现在基层黄梅戏演员的现状:他们每天穿梭于各个村庄,来回巡演,一年的演出多达二百余场,不论严寒酷暑,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唱响着自己的梦想。有的演员甚至拿着一个月五百元左右的工资,连自己都难养活,更别说养活家人,但是他们并无太多怨言,一心投入到他们热衷的黄梅戏事业。 听到这里,我的鼻子当时突然有点酸。首先,我为他们的“遭遇”感到心寒,一群群为了继承和发扬国粹的人,得到的待遇却是如此悲惨,想想现在什么所谓的流行歌星影星,随便出来吼一吼,或是卖弄点风骚,大把的人民币就涌进了口袋,而他们辛勤的劳动和过硬的本领都难以在经济社会立足。试问我国****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你怎么保护好黄梅戏?其次,我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他们太值得骄傲,他们可以为了自己忠贞的事业达到忘我的境界,实在让我感动。如同我的老师,在最偏僻的角落里,奉上了自己的青春,奉上了自己的爱心,还奉上了我们衷爱的——黄梅戏。 ![]()
评论人龙儿 发布于 2007/12/7 8:23:31
源自生活的"黄梅戏"娓娓唱来,让人回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