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清之“上书房行走”的悲喜百态

清之“上书房行走”的悲喜百态
  作者:无缘牵手 发表:2009/7/20 10:47:16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4137
  编辑按:历史因遥远而神迷,从而让人心生无尽想象。
  
  近段时间闲来无事,对二月河所著的《康熙大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以厚重的行文笔触,折转的故事情节,再现了康熙帝一生的文治武功,以及康熙朝的万千风云。
  其实在读这部小说之前,由二月河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康熙王朝》看了好几遍,两相对照下,各有韵味,但总的感觉,小说所留的印象要比电视剧来得更为深刻。
  这部小说,除了述说了清王朝的一段辉煌历史外,还着重描绘了康熙帝及围绕康熙帝发生的复杂政权之争。而这,是万万离不开一个看似普通、实则极其神秘、让几多清朝臣子梦寐以求的地方——上书房的,并由此衍生出一个“像职、不是职”的名称——上书房行走。
  据史料记载:“上书房”是“皇子皇孙上学读书的地方”,清道光之前,叫“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为“上书房”。
  在我的脑海里,真正的“上书房”其实并不陌生。在北京服役期间,曾多次走近过这栋神秘的屋子。它位于故宫乾清门内东侧南庑,门向北开,共五间。屋内略呈几件古物,以供游客观赏。空荡荡的屋子中,游客的欢笑将当年的严肃氛围冲刷的干干净净,只有那古椅、旧稿等,还能略显一丝当年的肃穆与神秘……
  关于上书房的历史功过,不想费过多的笔墨去评价了。这些,有那些历史专家们去解读。行此之文,只是想通过二月河的这部小说,以自己生涩的笔触,去略为探知一下在上书房里发生的故事及其故事背后的悲欢。
  循着二月河小说的思路,回想当初游看故宫时的印记,自己的思维便一步步地深入到了“上书房”里。没想到就是这一探触,发现历史中的上书房,除了显现帝王的权威外,于神秘处透着的,还有着一种无尽的悲情;更没想到的是,被“上书房行走”这顶“帽子”压着的大臣们,其迈出的每一步,都是那般地沉重。
  上书房成为重要政权之所,始自康熙朝。在这之前,这儿仅是皇子学习的地方。说来,康熙对上书房是相当有感情的。在这里,见证了康熙帝一生的丰功伟绩和康熙朝的灿烂辉煌。其幼时学习,是在上书房;其迈向实质性皇权的第一步,是在上书房里决策的,特别是在去除鳌拜势力,上书房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计谋在这里形成,许多经过老佛爷孝庄皇太后的行动密令从这里发出,并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皇权之争的胜利;自正式亲政后,上书房更是成了康熙帝处理公务的重要处所,并历经一生。
  因此,之于康熙帝来说,那时的上书房无疑发挥了极大的政治作用。在他的手里,上书房基本走过了这么一条路:“书房”(学习场所)——“议政厅”——“议政厅”兼“书房”。而上书房进入到后康熙帝时代——雍正、乾隆等时期时,则完全是一处权力辅佐机构了。而过了乾隆朝后,上书房的作用又日渐式微,并逐渐回归到皇子求知的处所。这是另话,暂且不表。
  其实,进上书房入值并不要很高的官品,因为它本身就不是“品”级官职。但对于当时的清朝各部来讲,进了上书房无疑便进入到权力的中心,而“上书房行走”,更是一项无上的荣耀。然则,之于清朝大臣,尽管视“上书房行走”为人生最大的追求,但他们在上书房行走的经历,却远没有康熙那般轻松、惬意与豪迈了。透着的,是错综复杂下争权夺利的酸甜苦辣。——在上书房呆过、且能全身而退、并终老还乡的,实在不多!
  从清朝史料及二月河的小说中得知,康熙一生寄以厚望的上书房,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某些时候还高过了军机处。这么重用在上书房行走的大臣,是不是康熙不信任其他部院呢?非也!他一生所干的糊涂事不多,更不会在大局面前犯迷糊。而将上书房作为朝廷机枢之地,无非是想利用这,对心腹加以驾御和相互制肘。
  真正的帝王心思便体现在这里了——别的不说,单说清朝历代君主,就不是由上书房里行走的人员产生的。这些君主,除了在上书房里接受幼年教育外,其权力的递转都远离上书房,甚至与上书房搭不上半点关系。而且继位的君主,没有一人于继位前被授予过“上书房行走”之称谓的。
  这便是康熙最高明的地方,给你虚拟的权力,以供驱使;不给你幻想,以防谋变——真正的“椅子”是不会放在“书房”里的。这把“椅子”,他只留给自己的儿孙们!
  然而,一生为权力奋斗的臣子们,怎能解读出帝王的心思呢?悲情的他们,往往被上书房的荣耀蒙住了双眼,无不以悲情的政治生命来不断加深上书房的神秘色彩!
  纳兰明珠是上书房里最悲的大臣之一。他的悲是自找的。作为康熙朝由弱至盛的关键人物,他付诸了一生的努力。但正是权力的逐步加大,其势力也与日俱增。功高震主,不加内敛,他犯了君权不可侵犯的官场大忌,最终被一纸私结朋党、图谋不轨的诏书,被罢黜职位,终结了其显赫的一生。现在看来,与其说他的悲是其个人的悲,不如说是权力之明争暗斗的悲了。
  如明珠一样悲情下场的清朝大臣,上书房见证了不少。包括治河奇材靳辅,也因差不多的理由遭人弹劾,最终仕途尽墨。尽管靳辅不在上书房行走,但从某一方面说明出,
分享:
责任编辑:凝子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风飘何处 发布于 2009/7/21 11:48:04  
作者的文字,又一次让我们重读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