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走向最高学历

走向最高学历
  作者:老撷 发表:2009/8/21 12:17:16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694
  编辑按:一纸文凭,爱也是它,恨也是它。一纸文凭,故事很多,经历很多,收获也多。
  
  阿原在接到厦门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那瞬间,任凭泪水从深度的镜片后面缓缓地流下。他趴在桌上,轻轻地抽泣着,那种压抑了许久的沉重,随着泪水,渐渐地,慢慢地释放出来。“男儿有泪不轻弹”,此时的阿原一反常态,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回。哭过之后,人也轻松了许多。
  (一)
  认识阿原人的人都说他长得老相。的确,多年来与书为伍,“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其实他不过是“七十年代下的蛋”。像阿原一样年纪的人,快乐的单身汉多得很,而他却已身为人父了,妻子为他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小子,按照说,阿原也该知足了。该有的都有——“票子、房子、儿子”,职称、职务均要胜他人一筹,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在同龄人中也算佼佼者。但他总觉得哪儿不对劲,总觉得自己有什么事还没有做,于是考博大军中出现了阿原的身影,此时的阿原才悟出了,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趁自己尚未老去,再博一次吧。
  每日里匆匆地上班,每夜里碌碌地赶车,当街头霓虹灯停止闪烁,夜半时分才轻轻地打开门锁,悄悄地闪进家门,而后沉沉地睡去。三十而立的他让许多在机关坐冷板凳多年的叔叔阿姨羡慕,职称中级,职务处级。可阿原就是不满足于现状。随着我国加入WTO,许多人都把外语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而外语却是他们这代人最为薄弱的学科,应付考级的浪潮一过,在机关里外语没派上用场。这东西并非母语,念少了,讲少了,逐渐地在语言的表述中被淘汰出局,可是在当今一阵高过一阵的经济互动合作中,英语逐渐成为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于是阿原执着地追求自我的选择,开始了艰难的科目复习之旅。
  下班铃响,阿原象卓别林般地赶至朋友的单位食堂吃晚饭。又三步并做两步搭车到厦门大学去听课,唯恐去晚了占不到好位置。曾经有一次,离上课还有半个小时,黑压压的人头早在那个可容纳三百人的梯形教室里晃动着,因去得晚一些,连站的地方都没有,那一个晚上的课阿原几乎什么出没能听进去,这逼迫他不得不提早到课堂去。后来,阿原与几个岛外的求学者有了一面之交,他们商量着开始轮流用一本书,一顶帽子或一个公文包去占位置。“同盟军”的友情也从此开始,于是,“书痴”、“书癫”之类的绰号也相互叫起来。
  选择一条道路,没有既定的行走模式。外部环境的刺激固然有导向作用,可更重要的是要审度自身的条件,西谚说:人家看作是喜欢之至的,对你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毒药。阿原他们对于那种“跟着感觉走”的心态是很不为然的。他们认为,人应该是理性动物。上海人说“扒分”、闽南人说“讨赚”。充分地利用业余时间使自己的腰包丰腴起来,他们偏不凑这份热闹,坚定自己的选择,于是,便没有他人常说的那份忐忑不安和忧愁的情绪,他们一如既往地相信,只要有阳光和空气,尽管征途坎坷,道路曲折,也要逐步完善自我。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二)
  来自新疆的A先生乘了四天四夜的火车,带着的满身的疲惫与满心的憧憬,来到了南国这所知名的学府——厦门大学。四十好几的A先生浏览了风光旖旎的鹭岛,感慨四季如春的花园城市有这么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为自己是否能够赌赢这一把而忧心忡忡。他已提前半个月到厦门来了。租住在最为简陋的旅馆,一个晚上也要费去几张工农兵。美丽的鹭岛夜色是迷人的,但囊中羞涩的他为了省下几个小钱,用缜密的思维划算如何将三餐饭的价格组合成五元钱的帐目,还有什么心思去倾听鼓浪屿之波,去眺望与厦门仅一水之隔金门岛,辞了职已不允许他再有半个点儿的疏忽与闪失,绷紧了的弦只等着开考的那一瞬间,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场面,使人不得不为他动容。
  云南某大学的讲师B告诉阿原,十几年来,他很少再看到如此壮观的求学场面,考博的“士大夫”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使他感到汗颜。考博人流中的壮志不已的“殉道”精神,且持有此类执照的人系“大熊猫”般地越来越少,在这座温馨的小城里让人看到的是积极向上、奋力拼搏,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他是公费考博的,没有任何压力,据说,每日还有伙食费补贴。于是阿原们便戏谑地称他是“第一世界大哥大”。学校给他求学的机会,给他丰厚的物质基础,这便给他没有任何压力的放松心态来应付这一年一度的“考状元”。考不上嘛,明年换个“国家级旅游城市”再来一次,反正权当到厦门来旅游一回。理所当然,B先生整日里逢人开口笑,毫不吝惜地打发着日子。
  最让人感动的是满脸妊娠班的C女士,“同僚”们私下称她为“绅士”,绅士嘛,大腹便便也。C女士一进课堂,男士们便非常“绅士”,忍痛割爱地将提前一两个小时抢占的位置让出来。让“准妈妈”能够正襟危坐地在摇晃的书案前轻松地听完一堂课。有经历的老兄们为她算计,若能考博成功,大概孩子也刚出世不久,那是“革命生产两不误”,大有当年马克思痛苦地撰写《资本论》的勇气与魄力。听说,她报考的专业有许多应届硕士毕业生,但她那胸有成竹个个一脸自信的样子<
分享:
责任编辑:晚亭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米田 发布于 2010/10/21 1:52:34  
是呀,文凭并不代表水平!可现代生活却缺不了它,让人悲哀又无奈!问好!
评论人Enigma 发布于 2009/8/21 17:15:40  
先顶一下!
评论人风飘何处 发布于 2009/8/21 19:49:34  
此时此刻,读书已经不再仅仅只是为了一纸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