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盘锦,我的第二故乡

盘锦,我的第二故乡
  作者:鹤旅梅西 发表:2009/9/1 19:24:37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2459
  编辑按:当一座城市承载了一个人一生的奋斗和理想,当一个人将一座城市的发展视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和荣光,我们怎能不感动,怎能不鼓掌?
  
  汽车在蜿蜒的土路上沿着“红海滩”边缘极有节奏的颠簸着,透过车窗,满眼的金丝绒絮裹着摇曳的翠绿,瀑布似地涌进来,我的思绪也随着车的律动一同飞腾起来。
  38年前,就是这片神奇的土地,接纳了一个从抚顺煤都走来的稚气未退的小姑娘。而且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我的青春,我的热情,便融进了这块多情的土地。屈指算来,从1971年到2009年,我在盘锦整整工作了38年。38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可在我的心中却是“一生痴绝处,屡梦到鹤乡”。我常和老伴说,什么叫刻骨铭心,我现在才真正理解了,盘锦对我来说,真的是刻骨铭心,不是故乡,胜似故乡!
  汽车在蜿蜒的土路上继续奔驰着,转眼来到了“兆海苇业”经营的苇田旁。望着眼前碧波荡漾的苇海,看到如今苇业的发展,我的脑海不禁又掠过一幅画面:七十年代中期冬天的盘锦,芦苇荡大雪覆盖,朔风呼叫,气温常常降到零下三十多度。每天,在茫茫的雪原上,在半明半暗的晨曦中,人们可以看到一支衣衫不整的队伍在雪中蠕动,那就是“下塘”人。当地农民对我说:苦啊,“驴进磨房,人下苇塘”,可我觉得这比喻并不完全准确,因为驴至少还在房子里,而他们……每日在没膝深的雪中跋涉,穿越一道道结着厚厚冰层的海叉,走进苇塘,走出苇塘……也许那便是一代创业者的足迹,也许正是因为那行坚实而坚定的足迹,才奠定了盘锦繁荣昌盛的发展根基。
  我非常自豪,我工作、生活在盘锦,它让我魂牵梦绕,让我思绪万千。我出生在一个东北峰峦叠翠的小村,长在煤都抚顺。在我稚气犹存、心高气盛的年龄,走进了盘锦的一家企业。我爱我的企业,爱我的第二故乡,更爱这里热情奔放的工友,是她养育、培养了我,让我在人生的浪涛中不迷失方向,始终沿着正确的人生航道前行。在企业安营扎寨的日子里,我了解了盘锦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
  这里的芦苇素有世界第一大芦苇荡之称,它像一块硕大的翡翠,镶嵌在辽河、双台子河、大凌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带,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向人们展示出各种不同的风采。当三月的春风退尽冰雪、冬眠的生命被轻轻唤醒的时候,尖尖的苇芽也耸出冰土开始吐绿泛紫,齐刷刷伸向天空;夏季的苇海,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当狂风暴雨袭来,苇荡便会掀起绿色的波澜,待到雨过天晴,那绿色的生命又显得特别的清新与恬静;秋天的苇荡,在蔚蓝的天幕下,一阵金风吹过,腾起层层细浪,显现出绚丽的翠绿、紫红与鹅黄。到了冬天,苇荡银装素裹,雪层下,正慢慢地积蓄着抵抗寒冷和继续生存的力量。
  正是这浩瀚的苇海,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活、栖息、繁殖的好地方。据盘锦鸟类保护专家李玉祥介绍,这里有野生动物三百二十一种,其中丹顶鹤、黑嘴鸥、白天鹅等鸟类二百三十六种。丹顶鹤是世界著名的稀有鸟类,据有关方面统计全球只有约两千只,在盘锦最多一次就发现有一百多只。这里是丹顶鹤繁殖的最南限,每年三月二十日前后,它们从南方陆续飞到辽河三角洲,在这里生儿育女,给人们带来春的希望,带来了幸福与吉祥。游人来到辽河入海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鹤苑”、“水禽园”,可以观赏到丹顶鹤翩翩起舞和飞行表演。黑嘴鸥在世界上仅存八千多只,是濒危物种。这里是它们最大的栖息地和繁殖地,游人在此可以挨近它们,和它们嬉戏、与它们合影留念,观鸟感受绝对与众不同。
  满眼“绿色”关不住,一行鸥鸟上青天。沧桑的岁月,盘锦的变迁,它们成为这浩荡盘锦的见证,盘锦的兴衰繁荣镶进了它们的年轮。2006年,盘锦又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为“中国黑嘴鸥之乡”,作为黑嘴鸥的栖息地盘锦的名声定会搭上黑嘴鸥的翅膀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随着车轮的滚动,思绪又把我拽到了刚来盘锦时的情景,当时听老人们说,“相传苇洼深处有一个小村庄,抗日战争时被鬼子包围,深夜鬼子的枪林弹雨直指小村,清晨人们却在村子周围发现了无数鬼子的尸体。后来传说,天未亮时,有大胆早起的人出去侦察敌情,却发现村周围有一圈红色小灯笼在发光,走近一看,竟是一圈红袄红裤红抓髻的小姑娘,手挽手将村子围在中间,鬼子的枪炮一打到这里就掉转头往回冲,当然就打死了鬼子自己……天亮了,鬼子死光了,红红的小姑娘变成了红红的小狐狸,跑进芦苇深处不见了。”
  虽然这仅是一个传说,但足以让我确信:在盘锦人的心中,大自然的每一种生命都是宝贵的,是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彼此关爱呵护,才使得盘锦生生不息。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是当年关于盘锦的真实写照。一望无垠的退海滩涂,随着大海的潮起潮落,星罗棋布的坑塘,纵横交错的海沟,漫无边际的碱蓬时隐时现,袒露给人们的是满目荒凉,一片荒芜。可是,有谁会想到,短短的几十年,特别是近20年,经过勤劳、善良、勇敢的120万盘锦人民的艰苦劳动和不懈努力,昔日一片芜杂之地的“南大荒”,今日变成了盆满钵流的“米粮仓”,变成了今日北方著名的“鱼米之乡”。目前盘锦农业已形成以水稻生产为基础,棚菜、水<
分享:
责任编辑:随风赏雨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随风赏雨 发布于 2009/9/1 19:25:12  
作者:吕雅梅   邮箱:pjkpbjb@163.com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09/9/19 12:03:31  
来看看你,同你一起怀念盘锦这个第二故乡。欣赏。欢迎发到论坛进行互动、交流、共赏。感谢你的支持,问好! http://www.sw020.com/swform/index.asp?boardi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