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父爱无垠

父爱无垠
  作者:老撷 发表:2009/9/17 21:25:53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665
  编辑按:父亲永远是儿子一生所崇拜和学习的榜样。
  
  我是五岁才认识父亲的,躲在楼梯下望着风尘仆仆远道返乡的男人,竟吓得大哭起来。
  父亲是海员,足迹遍及五大洲四大洋。敏捷的思维,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履历,可以说,他的人生是一本极为绚丽多彩的书。然而,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期的记忆中,一年一度的探亲假,父亲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二十几天的日子里,除了上学前跟父亲道声早安外,儿时父亲的印象仅仅是挂在墙上戴着大盖帽英俊儒雅的照片。
  十五岁那年,我离家去了农村。漫漫的长夜里,伴着昏暗的煤油灯,我是极想念父亲的。毕竟,看到他人的父母动用关系,一个个“鲤鱼跃龙门”去吃商品粮了,我们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地捋着五尺锄柄,挣着一天仅值一角五分钱的十个工分。
  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母亲跌跌撞撞地上山来,父亲单位发函要求我们要与父亲划清界限,父亲出事了……我几乎在一夜之间长大了,柔弱的双肩承受起一个十五岁少年不该有的重任,乡村崎岖的山道上艰辛的劳作,过着遭人白眼,受人喝斥,任人欺凌而忍辱负重的生活。于是我对父亲敬重有了怀疑,我们成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招工、当兵、上大学都被打入另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父亲的问题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工作的父亲更是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他的事业中去。然而,“文革”留下的烙印却没能使我和父亲走得近一些,礼节上的问候,淡淡的语言把相互的距离拉得远远的,在我的印象中我与父亲似乎没有一次促膝长谈的记录。
  父亲是老专家,离休后仍受聘于原单位。一日,我接到了来自G省的父亲单位领导的电话,说父亲心脏病发作已住院治疗,我草草打点行装上路了。旅途中,我竟慢慢地回忆起父亲的好处来:他不管我的事,只是在大原则、大是大非方面对我的人生方向作引导,而具体的事均由我自己做主,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度。交什么朋友,读什么书,如何待人处事,如何解决困难,他从来不颐指气使强迫我们按照他的模式去做。他仅告诫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趁年轻莫等闲多学习,才不至于白了少年头。于是,在我的心中涌动的是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父亲是成功的,事业也有所建树。所以,我尽可能去学习他的优点:自信自强、谦虚谨慎、胸怀宽广、艰苦朴素且又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当我步入中年回望走过的人生之旅之时,才为曾经埋怨过父亲抵触父亲的一系列作法感到汗颜。毕竟,现在我已身为人父,深有体会父爱不象母爱那样一件件、一点点的讲述出来,父爱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只能用心去领会,用心去感受。
  父亲离去已十年,我把父亲“无为而治”的这一套方法用在教育儿子上,毕竟父亲与我,我和儿子的血液里流淌的是浓浓的亲情,那无垠的父爱永远也不会干涸,且将代代传承。
  
分享:
责任编辑:随风赏雨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随风赏雨 发布于 2009/9/17 21:29:00  
真挚的情感有了,但在描写上欠缺细腻,文笔也稍欠通畅。内容也略显空洞。对个别的标点错误和不通顺的地方进行了调整。一己之言,不周见谅。问好!
评论人风飘何处 发布于 2009/9/17 23:16:14  
老撷的文章的确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评论人老撷 发布于 2009/9/17 21:50:13  
"描写上欠缺细腻,文笔也稍欠通畅。内容也略显空洞"大师的点评领教了!这是若干年前发表在《厦门日报》上的文章,也是我父亲祭日的祭父文,不想再改动了。谢您的点评!但不敢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