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真能相出好姻缘么?
![]() 白鹭洲。 读者节。 在这里展示个人风采的红男绿女们的红绿招牌迎着秋风飘荡。 女多男少,条件较好的男生广告下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联系的电话号码。可怜天下父母心,一对对老夫妻手手拿着笔记本忙着摘录所需的信息。 呀,这年头愁嫁愁娶的蛮多啊!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对年轻人而言,工作变得越来越忙、学业变得越来越重、生活圈子变得越来越小、交新朋友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大量单身青年在择偶时不知不觉就成了“困难一族”。 为了给这些年轻人制造“机会”,一有大型活动就有各式各样的相亲会。然而,这样相亲的形式意义有多大?它到底能成就多少姻缘? 相亲看上去是两个人之间的小事,而其背后折射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不管外界环境如何,相亲的大龄青年们,还是该静下心来,在温情、信任中谈谈真感情。让自己有个真正幸福的机会。 A先生,30岁,毕业于某重点大学,本市某局公务员,收入尚可,兴趣爱好广泛,称得上是个有素养的白领。他一谈起相亲活动,就有一番感慨袭上心头。 他原来就读的是理工类大学,男女人数极不平衡,系里一百七八十个学生,总共只有十多个女生,要么在高中时就让人给内定下了,要么在还没毕业前就让捷足先登者给抢走了。等到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单位里的女性更是凤毛麟角,都是名花有主的角儿。生活圈太小,而且一毕业并不是就想着成家,一晃悠,也就成了老男人了。 两年前的读者节,父母在得知厦门网有相亲活动一事后,为他报了名参加相亲,以便多增加些结识女孩的机会。可能是自身条件不错,他确实很受欢迎,招牌里有二十几个女孩留下的电话,随即他开始了频繁的相亲活动。但是两,三个月的亲相下来,他不但一无所获,反而对相亲开始有了厌恶感。 A先生说,想约女孩子出去,没有事先要和他们的父母见面或电话联系一下是行不通的。还没和女孩们见面前,父母们已通过三大姑八大姨对他进行了严格审查。看身份证、工作证、学历证书原件,在那个挂牌的纸片上是雾里看花,从安全角度考虑这是应该的,但是对经济的盘查,的确让人难以接受。 几乎所有的父母还没有弄清他的工作单位具体名称,具体工作内容时,就开始问有没有房子,月收入是多少。更有意思的是一位家长,不仅询问了父母的收入,有没有医保,存款概数,月花销的数额,并讨论结婚该买多大房子,地点位置最好在哪里等问题。这让人很难接受。” 见家长也好,见女孩也好,A先生相了二十多次亲,大多数见面聊天,话题绕来绕去都是钱,想聊聊相亲以外的话题,如此目的明确的相亲活动太让人失望了。” 我想:对于家庭来说,婚姻当然需要一定物质基础做支撑,可是金钱毕竟不是婚姻的唯一。男孩想找的是可以携手人生的生活伴侣,不会喜欢重视钱而不重视本身素质的女孩。目前事业、经济都是打基础的时候,需要的是能一起共同创造生活的伴侣,而不是只懂得享受不愿创造的伴侣。 B小姐,芳龄27,形象气质俱佳,现在本市某点中学任教,收入稳定。上大学时一心想返回厦门,错过了很多优秀的男生。现在参加工作了,又担任了班主任,工作忙,生活圈又小,很难结识异性朋友,于是奶奶帮她报了名。去年,奶奶戴着老花眼镜在记录本上记下了十几位条件不错的小伙子的电话号码。本来让她自己借着相亲扩大交友圈,结识新朋友,可见了三五位相亲者后,就对相亲失去了兴趣。 B小姐说,自己见的这些男生中,真的让她心仪的不多,大都让她感觉不真诚。很多男孩子他们本身就对相亲有排斥心理,是被父母逼着来的,所以见面对他们来说,只是吃个饭,喝个茶,回去和父母交代一下,并没有和对方好好相处的欲望。 有个男孩,相亲前介绍自己条件时,自称是某名牌高校本科毕业,说自己兴趣爱好广泛,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尤其有研究,说喜欢历史,喜欢看电影等,见面时觉得他人还挺厚道,可几次接触发现,他所称的名牌大学本科毕业,其实是某高校自考专业的在考生,让人觉得很不真诚,于是不了了之。 上述两个相亲的例子并不代表所有参与相亲者。 我曾听说过这么一个古老的故事: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的麦穗。期间只能摘一次,只能向前走。结果,柏拉图两手空空的走出麦田。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遇见小的,不甘心;遇见大的,以为还有更大的,所以两手空空。我想说的还是如果有合适的,不妨试着走走看,不要以为是相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最终就连棵麦穗也拾不到啰。 传说中,上帝把人一分为二,各丢一处,然后:你们找去吧。于是,人类开始了苦苦寻觅。然而不幸的是,在这个世界上,两人相遇的可能性约为千万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只有五十亿分之一。 可见,茫茫人海,如能遇见,那是怎样的幸运啊!但不遇呢?那就去相亲吧!在相亲的道路 ![]()
评论人幽蓝之水 发布于 2009/11/1 17:16:22
呵呵,若真能,好事一桩。不能,也好吃好喝嘛。顺其自然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