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行走笔记>回家的石头

回家的石头
  作者:予艺 发表:2009/11/1 8:42:25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2168
  编辑按:被磨去棱角的石头,虽然只能被用来当做点缀和装饰的行头,但它坚硬的本性犹在。被磨去性格的人,尽管可以尽情地去摆弄那些点缀和装饰,但最终也就是个被用来点缀和装饰的结果。
  
  石头,自然界里最为司空见惯的物什。
  由于石头生来就要成为背负文化的行头,所以繁衍出诸多的神话故事和动人的传说:譬如女娲补天用的五彩石、悟空自傲来国花果山上“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的仙石、“鲁班赶石”造赵州桥、宝玉“原石头滚到原窝里”(青埂峰)……无不透露出石头悠远亲和的力量,充塞在人类行进的阳光大道和旁路斜径的两侧;用它坚定而朴实的眼神密切地关注人类文明车轮的滚动。且不说石之千姿百态占据我们的自然园囿、亭台楼阁丰盈我们的行当和神经;也不说石中的瑰宝美玉妆点我们的躯壳,以及扮靓的石头装裱的历史时空,和诱惑人性的静远幽香的躯体里悄然渗出来的馥郁气息。惟独想说道的是经世遗留在民间的“醋碳石”。
  除夕之夜“打醋碳”的时候必然要用“醋碳石”。这样的风俗在陕西、山西、云南、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流行甚久。究竟有怎样的寓意或者有关的传说不得而知。“打醋碳”的必备之物“醋碳石”是事先要到河道里去找寻的。“醋碳石”的石头的石质、形状都有讲究的,不可随便替代。质地较为松软的石头,在炉火里经不起长久的炙烤,容易碎裂,终竟是无用;形状以滚圆的为最佳。寻找这样不偏不倚的石头绝非一件易事。
  “年年过年年年过”,“醋碳石”到除夕的那天一定要找见的。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件事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落在了我的肩上。这恰恰给予我一个机会,独自一人思考一年来的得与失,谋划来年要做的一些事。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随着年龄的递增,我的思考逐渐从原野的枝桠琐碎里挣脱出来,从单纯欣赏万物凋零的自然苍凉与大美的情节里懂得了雪的超凡脱俗、山的仙风道骨里渐次厚重的蕴涵。我们在对自然的索取,让我深深地明了,我们的每一次的索取就是一次次的朝圣,心灵的朝圣,在我们的心田里植下感恩的色彩和温暖,贮存哪怕是世俗的淡蓝色,也一样温润业已萎缩的神经。我想,即使是自己无法生活,那就植一株油绿的苗木;即便无法给别人一丝一毫荫绿,至少给自己一片嫩绿色的希冀。我渐次地明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大部分的事情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之外。但是,石头依旧生活在我们中间。
  搜索“醋碳石”的过程就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和升华的过程,是可以静下心来理顺一些事体的因果所以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只能在不断的体味与玩味里逐渐升华……
  “连大河里的石头也得用。”的家乡俚语其实不仅仅蕴涵着肤浅的天道哲理,而且与“天生我材必有用”之理有天然的暗合之道。所以,我不敢怠慢上苍赐予我的每一天,进行着自己难以割舍的梦想。你瞧见了吧,这散落在河道里的石块,也许就是残剩的古代之风骚文章,又像显现又隐去的野贤;而不断拾起又丢下的石块则是累累线装书页间凸出的朱笔句读。
  拣在手心里让我中意的石头,渐次有了我身体的温热,不由得喟叹先祖们留下的“就是石头也会焐热”的话语是多么的中肯啊。此刻,我不知道是石头焐热了我的心,还是这句话氤氲的温热驱赶走了冬日的寒流,心里一片热乎乎。
  冬日的河道盛满古老的静寂,在我的感受里,温暖中带有淡淡的悲凉。在石块横陈的河道上,身旁全是形状、色泽、花纹各异的石头。但是,我要选择的石头则必须是滚圆的。我记得石头的诞生之初——所有的石头都不可能是“混沌如鸡子”。那么被水流磨掉的棱角哪里去了?难道先祖遗留下来的东西总会隐藏着什么?需要我们不断用心去揣摩,用智慧来解读?这样的摸索和解读与他们原始的思想之间一定会掘出严丝合缝的沟渠能够还原本原吗?我的思想和境界是绝对无法做到真正的复制和融合。至少农业文明地域的人和向工业文明转型时期的人在骨殖里有天壤之别。所以,现今的国学热,只是一种空白的填补。而大家的解读,虽然我们在热的氛围里有些“乐不思蜀”的况味,也应保持一份自己理性的清凉。这样,自不会在深深浅浅的河道里迷失自己的眼睛,又能找寻到自己需求的“混沌”,也许还会得到想要的“鸡子”般滚圆的石头。
  我们的精神基因里究竟还存留多少可以久远聆听的声音?诚然,我无法读懂一些石头俯首和流水的窃窃私语,也无从明了另一些石头仰面与蓝天的开诚布公的对话,更无从得知其余的石头与墨色山峦的经世的默默对视……在我看来,世间万物都有一颗与万物交流的魂魄,也许会像野云一样具有漂泊不定的游魂走魄,但是我们之间的脉气是相符相承的。
  流水不假思索的在时间中流淌,把石头从酣睡的梦乡掘出,时间毅然从石头上流过。而我们从容地出手那么一拎,便注定走进我的生活,它们自然而然地期待起烈火中的拥抱、烈火中的永生!我们的生活在不停地撕烂我们的梦,时间无法涂抹,记忆无从缝补。石头还是那石头,亿万年以来的阳刚和阴柔一块儿镂刻进一寸寸的肌肤里,一点点熔化在天然生成的纹路中。只有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它们具备了融和的音律,成为点缀和装饰的行头。这也许只有风情兼备的石头惹得风流之福。这便是石头的真性和深情意浓<
分享:
责任编辑:随风赏雨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09/11/7 21:02:02  
读着你的文字,莫名地就想起了很久前认识的苦命母亲,在这座繁华的都市里,和儿子相依为命地守在不到30平米的房间里。这里的腊月有淹鱼的习俗,淹制的时候要用东西压着,于是,她便有了这样一个宝贝。初次听她说“玛瑙鼓”时,真以为是玛瑙做的鼓,后来才知道是一个圆形的石头而已。只是那块石头年年用来压鱼,不用的时候她就在屋里挖个洞藏起来,以备来年再用。就这样,时间久了竟也成了她的宝贝。此时想着她那样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关于玛瑙鼓的事情,而我却一脸的困惑,她是如何时都不会明白我那一刻的心情的,毕竟,这样的感悟需要体验,需要锤炼,更需要生活的沉淀,放能达到如此的呈现了。呵呵,原来对于石头,我还能找到这样一份记忆。看来,石头可以找到回家的路,也可以找到一份记忆。问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