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戏弄汉字
![]() 汉字,作为人们交流思想,沟通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史。认识并正确使用汉字,是每个中国人应该掌握的最起码的基本功。可是,现实生活中任意糟蹋戏弄汉字的现象比比皆是,着实令人感到寒心。 滥用繁体字、简化字。近几年来,尽管语言文字工作者和各界人士不断呼吁社会用字必须规范化,但是目前社会上使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为了刻意追求离奇、新潮,一些地名、店名、杂志刊头、产品说明书和机关名称滥用繁体字。漫步街头,举目可见“付食”“油并”“平果”等乱造的简化字,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肢解、篡改成语。成语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独特文化遗产,是我国语言文字中的瑰宝,它言简意赅,有以一当十的作用。可是,一些广告却采用了对成语大动手术的拙劣做法,把好端端的成语搞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比如:宣传痔疮的广告用“痣在必得”,止咳药的广告用“咳不容缓”,口服液广告用“口蜜腹健”……这些利用谐音粗制滥造的成语,破坏了成语的权威性、稳定性,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识辨和运用成语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荧屏错别字日见其多。每每打开电视,总有错别字映入眼帘,让人心中陡升不快。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错别字之多令人咋舌。如:“民不聊生”的“聊”误为“僚”,“考察不详”的“详”误为“祥”,“参与”的“与”误为“予”,等等。就是中央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联播”,也时常出现错别字,不仅污染了荧屏,影响了节目的播出效果,而且也有损于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糟蹋戏弄汉字,不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关系到未来,有害于我们的子孙。这种现象如果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任其泛滥下去,势必造成文字使用上的混乱,进而影响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