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的读者
|
彼得·潘,你快乐吗?
![]() 在图书馆找到那本薄薄的书后便不愿放回了。童话,似乎童年已经早已离我而去了去,童年都未曾去看的书现在却又想看的欲望。也许童年已远去,童年的梦却一直都未醒。 “世界上除了一个孩子以外,其余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彼得·潘便是那个永远不会长大,拒绝长大的孩子。童话如同百日梦一般,都是用另一种方式在实现人类的美好愿望。童年永远的向往,永远不会长大,拒绝成长,能够自由飞翔,逃家去一个无拘无束的岛屿开始另一段神奇的冒险。彼得·潘,那个生下来便逃家与仙女住在一起的男孩,不知道他母亲的事却有时喜欢夸耀的男孩,那个骄傲却又十分勇敢健忘的小男孩,因为影子回不到身子而哭泣的男孩。我想他或许是快乐的吧,因为他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并且是他所喜爱的生活方式。可是为什么他会对文蒂那般的依恋呢?从文蒂从他的哭泣声中醒来,为他缝上他的影子,给了他一个吻开始。对于文蒂,他把她当成母亲般依赖,而文蒂作为那群离家孩子的母亲,彼得·潘对那群孩子又是以父亲的身份自居。而当彼得在潮水即将淹没他俩时,他让文蒂被风筝牵引回家,而自己选择一个人面对,等待,即使是死亡。那彼得对文蒂的感情是否是爱情呢?我始终不敢下定论。 无论彼得对于文蒂是否有爱情,但是他始终确是渴望被爱的。要不然彼得也不会半夜飞到文蒂家的窗边去听达林太太每晚讲给孩子的故事而被狗咬掉了影子,要不然他也不会在文蒂和其他孩子离开地下之家时,没有挽留,还在他们走后快乐地吹了一会儿笛子,“这无疑是绝望中故意做出的一副不在乎的样子”。可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即使永无岛上没有其他的孩子了,小仙女也会死去,但是他却说每一个孩子出生时就会有一位出现仙女。 但当我看到文蒂他们一家团圆时,彼得·潘一个人站在外面看着,上面有这么一段话“再也没有比这更可爱的情景了,可是没有一个人看到这精彩的情景,除了一个陌生的孩子一直在窗边目不转睛的看着。他心中充满了喜悦,可是那是别的孩子永远无法明白的,可是他隔着窗户看到这一切,又是他永远享受不到的。”看到这里我竟然有种落泪的冲动,虽然我已经太久不曾落泪了。彼得·潘他高兴那父母为离家的孩子永远打开的窗子,他高兴看到这种一家团聚的情景,而他却永远只能在窗台外面看着而已,因为他选择了一种生活。 彼得他与文蒂约定每年去给他打扫一次,可是彼得是个健忘的孩子。在他记忆中的昨天,文蒂和其他的小伙伴们在他忘却的时间里不可抑制地成长了。文蒂也从小女孩长大了,并且生了个女孩。当某天彼得突然想起文蒂没有来打扫准备接她时,他发现了文蒂已经不再是那个跟他许诺不长大的小女孩了。彼得第一次感到害怕,害怕灯光下看到的事实。“人们两岁以后就会知道,两岁即是个终点,又是一个起点。”对于彼得来说,两岁已经是个终点了,而对于文蒂这些其他孩子,两岁仅仅只是个起点而已。或许会有些淡淡的愁绪吧。但毕竟作者显然没有决定让孩子们失望,他让文蒂的孩子跟彼得·潘做伴,而当玛格丽特长大了又有下一个“文蒂”去陪伴,就这么一代又一代,只要孩子们是无忧无虑,天真无邪,毫无心机的。 还有残忍却性格复杂的胡克船长,为爱嫉妒也可以同样为爱义无反顾地喝下原本给彼得·潘的毒药的小仙女丁当铃,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当小仙女喝下毒药快死去时,彼得·潘大声地喊道“你们相信仙人吗?”,“如果相信就拍拍手,让丁玲铛别死”,而当许多孩子拍手时,丁当铃真的活下来了。或许童话只是大人给小孩编织的美梦。但是只要你相信,即使编织的梦是虚假的,但是愿望确是真诚的。难道这不足以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相信,奇迹总是存在的?只要你相信,彼得·潘是存在的,他存在在我们每个人童年的美梦和幻想中,我们都曾经是彼得·潘,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地重复唱着“我不想我不想长大”的单调旋律。而我只希望彼得·潘能够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