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
——乡村感怀
![]() 如今,当城里一个个规模不等的超市,大型的购物广场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于市民面前的时候,而我的家乡却依然保留着“赶集”的习俗。“赶集”也叫“赶场”或“赶墟”,因各地的习俗不同,称谓也不一样,家乡的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赶墟”。墟场就在离我们村约一公里远的小镇上;每逢三、六、九,便是镇上的赶墟日。一到赶墟的那天,方圆三、四十里的村民都聚集到那里,把一条长不足三百米,宽不过五、六米,弯弯曲曲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远远望去,只见密密麻麻攒动的人头,好似一条涌动的河流,成为这个古老小镇的一道独特风景。 许多年没到家乡的小镇上赶集了。大哥说,明天就是赶集的日子,不妨去看看。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集市是一个很聚集人气的地方,人们通过彼此货物的交易,一些原本不认识的乡民也拉近了距离。每到赶集的那一天,小镇从上午九点钟便开始喧嚣热闹起来,一直要到下午的两、三点钟,人们才会陆陆续续地散去。节日赶集的时间还会更长。年关往往连续几天都赶集,叫作“赶连墟”;为了吸引四面八方的人来赶连墟,镇上会张贴告示,有时还在街道开阔的地方搭上舞台,请来戏班子登台演戏,那喧天的锣鼓,响亮的锁呐,古腔古调的戏剧,为小镇的集市增加了不少的气氛。 集市是展现农村经济的一个窗口,是乡村进行物资交流的唯一场所,不同的季节,就有不同的产品出现于集市中;年成越好,人们拿到集市上来交易的物资也就越丰富,集市就越繁荣;因此,集市深受乡下人的欢迎和重视。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集市以当地的蔬菜、水果、牲口、家禽等农产品为主,也有一些山货和野生动植物,还有山里人编织的竹器,农家的耕牛、农具等等。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方面的物资,吃的,用的,穿的,戴的,应有尽有。每到年关,来这里赶集的村民挑着大担、小担而来,换得满框、满袋而归,从他们的眼角眉梢可以看出满心的高兴和喜悦。 清晨,我起了个大早,匆匆地吃过早饭就同大哥去小镇赶集。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童年时跟妈妈去赶集的情景。记得那时候,妈妈总要提上一篮沉甸甸的鸡蛋,待卖了鸡蛋再换些油盐或布匹,当然也少不了给我买一些小零食。说是小零食,其实也就是花几分钱买一个白面糖包,几块甜甜的小软饼,几个家乡的水果或点心。在我吃过的那些小零食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外面用桐树叶包裹的“荞麦粑”;那是山村人家用麦芽和荞麦做成的,放蒸笼里蒸熟了香气四溢;别看它黑乎乎的,其貌不扬,那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如今超市里那些所谓的绿色食品是根本无法与它可比的;它粘而不腻,又香又甜,吃完后口中还会留下一种淡淡的清凉和绵长的余香,至今回想起来,依然令人馋涎欲滴,让人回味无穷。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就到了小镇。如今的小镇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原来那一家挨着一家的缝衣店,理发店,汤圆店,面食店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网吧,牌馆,游戏室和茶楼;实用性的店铺减少了,休闲娱乐性的店铺增多了。街道两边的房子大都已经翻修,记忆中的泥砖土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红砖钢筋和水泥;店铺临街的木板门也已经“光荣地退休”了,全都换成了金属卷闸门,加上铝合金窗户和磁地砖,城里现代气息的春风早已吹进了这偏僻的山区小镇。毕竟二十几年过去了,这里早已物是人非,换了面孔,变了容颜。在人们的眼里,也许山区的小镇变美了,变得更有现代气息了;可是,我却觉得,它似乎也失去了小镇当年那古朴而凝重的风韵! 快到十点钟了,小镇的街道上未见昔日那种人声鼎沸,热闹非常的壮观场面。几个背着背篓的老大爷慢慢地走向街头,远处还有一群小孩子在大街上跑动;几个商贩懒洋洋地从家中搬出几条长凳摆放门前,又在上面安放好木板,再漫不经心地摆出从外地贩来的日用小商品、水果和服装,也有些小商贩搬出几笼家禽;对街的那边有人摆出肉摊,还有蛋类;两边的摊点都向街道中央挤占,中间仅留出一条可通过一辆卡车的通道。又过了大半个小时,才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买主在通道中往回穿梭,不时地向卖主询问价格,讨价还价,显得有几分冷清。 我在猪肉、家禽和蛋类的摊点前徘徊,逐个摊点向卖主询问价格;然而,我却惊奇地发现,这山村集市的物价竟比城里还要高;就以十分熟悉的猪肉、禽蛋的售价相对比,猪肉价高出5%,蛋类竟高出10%,我们觉得有点不可思义,于是问大哥。大哥说:“乡下本来是牲畜和农产品的产出地,可如今牲猪养殖成本高,不合算,村民们没有积极性。自家猪圈里就养着一大一小的两头猪,大的已近两百斤,前几天有屠夫来看过,我说要1500块钱才能卖,他说还差点,所以还在喂养着。就算卖得1500块,除去买小猪仔的本钱和饲料,所剩也就无几了。”接下来,大哥扣着指头算了一笔帐:小猪仔20多元钱一斤,买一头20多斤重的小猪仔,成本就要花去几百块;牲猪一般要喂养6、7个月才能出栏,每天的饲料少说也要花去2、3块,再减去几百块钱的饲料费,你就知道饲养牲猪究竟能有多大的赚头。饲养鸡鸭等家禽就更不合算了,乡下人有句俗话:“斗米养斤鸡,斤鸡换碗米”。要不是乡下人家可以在房前屋后放养,让鸡鸭在野外食草吃虫,加上一些粗糠剩饭也没计入成本,否则养鸡养鸭,纯粹是赔本。经大哥这么一细算,我才恍然大悟,难怪如今这物价一涨再涨,问题还是出在生产这个环节上! 这个季节,家乡的山上长满野生的草莓和茶耳,儿时常到山上去采摘,也常常看见有人把采摘来的野生果子拿到集市去出售。我想,若是能买到儿时吃过的那些野生果,也许能重新回味当年满山遍野去采野果的滋味;于是,我围着市场四处搜寻,总想找到小时候曾采摘过的野生果,总想找到曾令我心动并为之垂涎的糕点和小吃;可是,我从街头寻到街尾,又从街尾找到街头,除了见到一位老大娘有几把野菜,还有几个妇女有几捆小竹笋在叫卖以外,根本就没有什么野生果,更不见那些曾令我心动嘴馋的糕点和小吃,也许那些早已成了历史,只能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我站在小镇一个地势较高的制高点上,俯瞰顺着山势延升的街道,虽不见当年那密密麻麻的人流,却依然能看到来往于集市的村民,他们的吆喝声、交谈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落;然,在那赶集的人群里,大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妇女和小孩,终究没了当年的繁荣盛况。乡村集市是乡村经济的缩影,过去,农产品的价格被扭曲,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想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回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山区小镇的集市上,依然可以看到那琳琅满目的山货,看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土产、特产,看到那有着渊源流长的山村传统小吃,看到山村人家更加丰盈的菜篮子!不管怎样,家乡那曾经繁荣的集市,她终究在我的心里留下过一段难以忘怀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