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评论频道>文学评论>不著一字 缘何风流

不著一字 缘何风流
——象于意的言说
  作者:王恩园*hytc 发表:2010/10/30 19:40:31 等级:5 状态: 阅读:3011
  编辑按:一篇关于文学文本的层次解读。而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意生言外,不但是精髓,也是文学的独特艺术魅力所在。文字有指引与指导作用,值得欣赏!
  
  摘要:依据三国时著名的经学家王弼对《周易》的诠释,把文学文本分为三个层次:言、意、象。这三者这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言、意、象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三者的存在是一种张力的存在:言生于象,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意生言外。在张力的存在中,完成审美的结构与内容意义。
  关键词: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意生言外
  文学活动的主体是人,作家的创作是其心智的表达。由于人类心智的其中一部分是感性的经验的,因而,其作品的呈现往往具有“不可言传”的“超语言性”的特征。这是语言的局限,而也正因为如此,文学创作在努力的语言追问之中彰显着文学独特的魅力。本文试图阐述文学语言与形象的关系;着重于阐述“意”与“象”的张力表达及其创设的言、意、象浑融的境界。
  一、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这是唐朝诗人的慨叹之语。而在西晋时,陆机在其《文赋》中就表达了“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无奈。集古代文论之大成者的刘勰《文心雕龙》中言“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深。”可见,言不尽意是文学创作者的共同感受。这种“意丰”而“言寡”的矛盾让文学的追问渐趋深入和完美。
  在文学领域,语言的话语体系遵循的规则是审美领域的,因此文学语言不是一种对可定义事物的分析判断,而是在美学层面上完成对语言自身局限的超越。这种超越对其“意”的表达途径提出了要求,即在不断的追问中寻求一种让“灵魂”得以安定的媒介。清代叶燮《原诗》中言“名言之所绝之理”,这是诗的使命,但是诗人是如何完成这一使命的呢?叶燮说“遇之默会意象之表。”作家的无限自由的艺术直觉与语言媒介之间的矛盾,使言不尽意成为可能,而使“言”尽“意”的可能也只能在“言”与“意”之间寻求,这就是“象”。
  二、“立象以尽意”的形式诉求
  最早提出“立象以尽意”的是《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是卦象,“立象以尽意”道出了卦象的实质。而西汉王充在《论衡.乱龙》中,第一次将“意”与“象”连缀起来。“……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各布为侯,礼贵意象,示意取名也。”何为象?“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下》)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到三国时的王弼,其在《周易略例.明象》中对言、意、象的三者关系作了辩证的论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至此,“立象以尽意”已有了明确的理论说明。文学最终还是回到“语言”这一源点上来的。虽“言不尽意”,但是“立象”可“尽意”。[德]卡西尔说:“艺术确实是表现的,但是如果没有构型,它就不可能表现。而这种构型过程是在某种感性媒介物中进行的。”卡西尔所说的“感性媒介物”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人所说的“象”。在文学创作的“言”与“意”之间,如果没有“象”这一“构型”环节,艺术的表现很难实现。
  但是,并不是说,“立象”了就一定能“尽意”。这仍可从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中得到说明。“……意以象尽,象以言着。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百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王弼认为,“言”虽是因意而生,但拘泥于象,也不会得到产生象的意。
  由此,这就对文学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象以尽意”,但是“尽意”的“象”如何熔炼的更完美,“象”与“意”合为“意象”可能如何最大程度的达成?即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这是“意象”的凝炼问题。
  三、“风流”之际的“象外之象”
  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最初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言:“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积雪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独照之匠”是指有独创意识的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艺术家必须形成审美意象才可能把独到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这里的“意象”不是一般的事物表象,也不是指一般的情思,而是指构思过程中事物的表象与作者的情思相互交融的创造性产物,它是心与物、意与象、情与景的有机融合。可见,作为“言”与“意”之间的阶段性工具的“象”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立象”的过程是“意象”的传达。司空图《与极浦书》中言:“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其《诗品.缜密》对意象的审美特点也有论述: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奇,造化已奇。严羽《沧浪诗话.诗
分享:
责任编辑:晚亭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半雪芽 发布于 2010/11/4 18:53:01  
不愧是淮师的才女!欣赏了!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0/11/1 11:15:12  
 [分享]守望文学网10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4&Id=8655
评论人米田 发布于 2010/11/3 13:29:42  
学习了,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