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评论频道>文学评论>网络文学批判

网络文学批判
  作者:瘗花秀士 发表:2010/11/4 15:47:30 等级:5 状态: 阅读:2855
  编辑按:网络文学在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时,也于无声中降低了进入文学领域的门槛。毫无疑问,打开大门是好事,却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与诟病,这也是毫无疑问的。作者肯定的语言掷地有声,读来发人深省,值得品读与反思。
  
  一
  对于网络文学,我一直持保留意见,因为它产生于这个物欲横流的快餐时代,具有着跟纸质文学诸多本质上的区别,特别是远离文学而片面追求市场效应的媚俗姿态,实在无法让我对其产生丝毫兴趣。至于网络上那些针对纸质文学的置疑如“远离生活”、“精英化”等,多半只是些伪命题,其目的不过是为了掩盖甚至美化网络文学自身的先天不足。
  第一个问题说纸质文学远离生活,这其实是有意偷换概念的说法。中国的作家都记得莫泊桑坐在街口描写马车的故事,也响应着毛泽东“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的号召。这些号召在根本还无法进行艺术加工纯粹化的中国文学受众面前,有着极大的市场,它已经深入人心,被绝大多数写作者奉为圭臬。高玉宝能够成为作家,《半夜鸡叫》能够广为流传,高度真实性和生活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即使经过了二三十年现代主义的冲击,中国文学的主流依然是现实主义的天下,欧阳江河与西川、残雪与格非,更多地被划归“精英”的圈子,池莉与叶兆言那些穿行于我们庸常生活的“烦恼人生”,王跃文与石钟山那些为市井小民津津乐道却无从一探内幕的官场法则,才是当今中国文学的真实反映。谁能说,这些作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事实上,当今的中国文学,已经失去了八十年代先锋派那种激进的姿态,《一地鸡毛》、《太阳出世》和《马文的战争》等表现悲观或乐观的生活意识形态的新写实主义作品,正以书本、影视等不同渠道广泛为人们所接受和认知。
  相比之下,网络小说的写作,基本上已经背离了扎根社会现实的传统写作原则,电视、电影、动漫、畅销小说、网络世界构成了网络写作客观感受体的基本条件。深度挖掘想象力、过分倚重灵气或天赋,进行二手知识的嫁接拼装,或者靠所谓的超验进行信马由缰的构思,成为网络写手进行创作的主要条件和准备。在这种文学背景与写作状态之下,产生出来的,莫不是《诛仙》这样建立在社会不平衡心理之上、具有与传统武侠一脉相承的个人英雄主义理想化的仙侠小说,以及《鬼吹灯》这样继承了悬疑与推理小说,以猎奇与惊悚等元素挑战人们承受能力的盗墓小说。两者之间,谁更反映生活,谁更接近真实,不言而喻。
  因而,所谓的“远离生活”根本不成立,如果定要有个说法,那也只能说纸质文学远离了大众口味。大众口味无疑在单位时间内决定着艺术形式或文本的兴衰成败,但它并不完全遵循艺术的自身规律,也永远不能作为衡量艺术质量的标准。
  我不否认有严肃作家或曰传统作家正在陆续进入网络,这也使网络文学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原本并无严格评判标准的网络审核在面对所谓的传统写作时,显示出浅薄的高傲,多半会以“情节发展缓慢”“故事性不强”“手法陈旧”等为由,把这些作品打入冷宫。
  不过幸好除了一些尚未完成作为一个优秀作家必要的修炼的地方作者外,上档次的作家并不屑于去文学网站论坛扎堆,接受“民众”的检阅。他们多半只经营自己的博客,通过一些不太重要、文学性不是很强的博文来抢滩网络这个市场。因此一些网络文学研究者所乐观认为的“网络文学与严肃文学的接轨”的情况,并没有真正成为一个明显的现象。网络写手照样不认识孙甘露,传统作家照样不认识雪小蝉,同在网上行走,却是各行其是,很难把他们混同起来。
  
  二
  “精英化”是网络写手对纸质文学的另一个诟病。这个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泛指八十年代以前文学创造活动相对于普通百姓的精英化,二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甚嚣尘上的先锋写作者们逐渐取代了表达什么的怎么表达。当文学开始摒弃再现而自觉选择了表现时,文学审美的接受过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阻滞与分歧。
  如果取第一层含义,那么在传统媒介垄断被网络打破后,发表的门槛已不复存。没有门槛也就意味着标准的缺失,五十年代的全民写诗热潮造就了沿用至今的观点陈腐、套话连篇、丝毫谈不上技巧的老干体,如今在网络上互相唱和或发表的诗词,多半是这种宜于自娱自乐,顶多只能发表在党报而无法堂堂正正出现在纯文学刊物上的山寨产品。至于网络时代的新一轮全民写诗热潮,又产生出了各种似是而非的模仿品:学习知识分子写作却陷入句子组装错位、学习口语化写作却流于毫无意义的纯粹口水、学习互文性写作却变成了拙劣的古诗新译……当然网络写作的水准不能一概而论,但这种全民性写作,无疑是造成文学判断迷失和艺术价值紊乱的肇始者。
  如果取第二层含义,那么我们不得不忧虑于中国读者审美上的滞后与落伍。我接触过很多诗人和诗作者,点燃他们创作热情的,并非中学课本上《有的人》、《天上的街市》和那些烈士诗钞,有条件接受课本外文学熏陶的,多半受了北岛舒婷的影响,即使是通俗诗人汪国真,好歹也给厌倦了政治为纲的教条诗的初学者们以新鲜感,文化闭塞地方的初学者则多半从接触李白、王维、李商隐和李清照开始自己的写作之路。上世纪的语文教学之于本国文学的发展而言,至少滞后了半个世纪,于西方文学而言,足足达到一个世纪之久。想一想吧,卡夫卡、艾略特都已成为古人,在中国却属于当下无解的“未来式”,那么,对于过去对朦胧诗的质疑、之后对第三代写作的盘诘、当下对口语化写作的嘲弄,真正具有创新思维与发展眼光的作家作者,又有几人会去附和这种对文学审美进行原地踏步的肤浅认识?
  可叹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连最为僵化古板的教育界都认识到了中国文学教育的严重滞后,舒婷、海子、韩东等当代诗人都进入了教材,一干依然停留在贺敬之时代的腐儒还在摇唇鼓舌,哀叹诗歌死了,或者肆意诋毁。这其实暴露的是一种固步自封与短见薄识。其实到了九十年代,当年备受指责的朦胧诗,已经变得非常明白晓畅了,这种明白晓畅,不是指朦胧诗的写作回归于传统,而是它的各种手法与技巧都已为大多数诗歌作者和读者所掌握。这些方法,成为了之后现代诗写作的一些基本要素。这个现象说明了现代派并不是资质平庸者眼里的梦呓谵语,也不是思维僵化者眼里的洪水猛兽,它仅仅是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找出了一条新路。
  先锋性或现代派写作,不管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只是当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上世纪初现代主义大爆发的欧美文学当中,不还有托马斯曼、海明威、肖洛霍夫吗?上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与第三代诗人备受推崇时,不也有张贤亮、蒋子龙、陆文夫吗?更何况官场小说、职场小说、青春小说、市民小说盛行的今天?说当代纸质文学精英化,完全是不同阵营者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选择性攻击。
  并且,把精英化写作当成一种罪过,无疑是很让人鄙视的。我们可以来看看那些非精英化的网络小说是如何优秀法:
  玉京是大乾王朝的都城。
  大乾王朝鼎盛繁华,地大物博,辽阔宽广,人口数万万,是天朝上邦。
  而今年正是立国六十年。定鼎天下一甲子!
  这六十年,大乾王朝四代皇帝励精图治,已经到了一个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世。
  ——《阳神》
  可以看到,每句一段是这部起点VIP推荐作品的特点,这种写法,古龙早已有之,又谈何新奇?这些短促的语言,并没有达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的效果,文采是谈不上的,内在涵义也不具备,仅仅是走了个形式而已,把原本可以一段说完的陈述句非要腰斩成多个段落,反而有繁冗之感。
  这还是达到上架出版级别的热点作品,如果我们再看各大网站论坛那些浩如烟海的所谓精华作品,将会看到大量惨不忍睹的现象。病句错字是网络文学的一大特色,不管是网络“油条”还是原创“菜鸟”皆不能避免,起到区别作用的,只是油条们整体表达更熟练一些,少有观点打架和逻辑混乱。网络写手们习惯了以聊天的方式和心态来写作,殊不知自古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就不在一个层面上,人们能够理解口误,但少有人能接受下笔时的不负责任。
  除了文字操作上的疏漏或不足外,在题材的选取上,网络写手更多是从吸引眼球的角度来考虑,这点在杂文写作上较为突出。紧跟社会热点、紧盯社会名流是他们每天要做的事,在万众一心的事件上表现的是“关怀”,在存在争议的事件上表现的是“监督”,无论关怀也好,监督也好,绝大多数跟风者并没有监督出多少成效,反而制造出更大的混乱。并且,最重要的是,文学在这时彻底消失,沦为了满天横飞的唾沫。莫非持“去精英化”论者所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三
  有的网络媒体自豪地宣称:作家倒下,写手站起。我想,这些到处鼓捣得风生水起的媒体似乎没闹明白文学的本义。除了个别特殊年代,文学创作何时嚣张地存在过?文学自古就是寂寞的事业,文学自身的存在,与时局平稳或动荡无关,与经济萧条或繁荣无关,甚至与接受客体的需求也无关,那些辉煌与黯淡的身世,只是文学(文本)的遭遇,并无损它的内在品质,更不是它的自身。历史上文学和文化经历过无数次重大洗劫,但它依然存在,只要文学存在,作家就不会倒下并消失,那种用发行量或人气来衡量精神产品的品质和生命的,不但显得无知和浅薄,还是一种有奶便是娘的无信仰表现。
  在网络读者眼里,传统文学的整个流程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写作时的媚上姿态、发表时的人情关系、评奖时的暗箱操作……面对这些问题时,他们似乎采取了双重评判标准,编辑内部、熟人朋友,以及恰好对上自己味口的写手,精华率要远远高于其他人,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体制文化?可以说,在审核和评判文学作品这一环节,纸质文学该有弊端,网络文学一样不落。
  网络编辑与期刊编辑最大的区别,在于期刊编辑多半专业对口,多少还具备一些责任心,即使有的人鉴赏力不足,也不至于出现大面积驴唇不对马嘴的编辑配置,即使要卖人情,也有个对刊物质量负责的底线在那放着,不会像文学网站那样只强调参与、重在鼓励而无视艺术创作与评判的严肃性。
  也正因网络文学是个参与性极强的低端消费产品,写手与读者的界限并不明显,读者要想成为写手,根本无需进行艰苦而寂寞的文学准备与训练,只要能凑字成篇,就能保证有发表的平台,如果幸运地碰到一个只看热情不讲水平,跟自己在一个档次的编辑,一不留神还能弄个精华,一个合格甚至是成功的写手或许就此诞生。写作由是变得轻松而简单。
  当然,这个合格与成功,只是相对于圈子性很强的具体网站论坛内部而言,要想得到数十万以上点击率,达到设置VIP收费阅读的级别,要想获得出版社的出版合同,就不是小圈子里混得脸熟的几个人互相吹捧和抬举那么简单了。虽然不少动机不纯的写手可以通过跟屁虫般随大流骂骂几个名人,或者自己邀一帮人吆五喝六地自吹自擂也能够达到出名的目的,甚至能够在本单位、本系统这样的小范围内获得自己想要的“文化”地位,却未必能够完全转化为市场效益。即便畅销小说并不要求关注人类生存状态,不要求关怀人类精神境遇,不要求坚实的文学功底与敏锐的观察能力,它所要的只是精彩纷呈的故事、悬念横生的情节与受众的松驰状态,是一种即时的快餐效应,但这究竟也是个创造性活动,不是任何人都能具有这样的创作性思维,也不是人人都能当作家的。当然,对于作家这个称谓,有见仁见智的说法,在层次不一的读者眼里,作为一个作家的标准是不同的,在名利心重的写手眼里,自己怎么可能不算是一个作家呢?
  作为中国文人最普遍的自负与相轻心理,不但没有随着从纸媒到网络这个圈子不断扩大而变得胸襟开阔眼光高远,甚至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由于网络文学发表门槛的降低,大多数写手对于文学与作家的定位产生了一种错觉,流水帐式随感日记被当成散文杂文,频繁回车被当成诗歌,把各种能够吸引眼球的元素一股脑地塞进文字中去的东西当成小说。写作变得简单的同时,“作家”头衔的获得也就轻而易举了。致力于网络文学写作的人,鲜有不把自己视为作家的,虽其表现形式有隐有显,但不事炒作的寥寥无几。爱面子的写手在心里默默承认自己的作家身分,极度仇视他人以艺术高低来衡量作家的标准,一些名利心强烈到无法遏止的,会在自己的ID上加个“作家”的前缀,会动用各种滑稽甚至卑鄙的方式和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一些网媒所预言的网络文学取代纸质文学只是一个廉价的笑话。不可否认网络文学在写作、传播等方面具有高科技的先进性,但文学不是电影,这种高科技带给文学的东西永远也不能跟电脑特技在电影中的引入相比。文学最终比的是通过一个创造性过程所产生的产品,而不是比写作工具、传输速度与传播的渠道。不少在网络上取得成功的写手最终回归传统纸质文学,就证明了网络写作不过是正式进入文学殿堂的一块敲门砖。仍然跋涉在网络中的写手们,一种是高额利益的驱使,一种是情感抒发的需要,文学与否,跟他们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
  
分享:
责任编辑:晚亭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0/11/4 15:49:49  
好久不见,欢迎回来。问好老师!祝福!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0/11/7 21:42:49  
[讨论]网络文学批判 ◎ 作者:瘗花秀士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5&id=8693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1/3/1 15:41:06  
[公告]守望3周岁了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20&Id=9340 感谢一路陪伴守望成长的朋友们!有你们的见证和不离不弃,守望文学网将会更加美好! 与同道者携手,共铸心灵安放之所,书写不老的纯真与美好…… 在时光的这头,在时光的那头,守望。
评论人割风子 发布于 2010/11/17 14:46:30  
不可高看自己是一门大学问呀。
评论人守望文学网管理团队 发布于 2010/11/29 22:10:27  
[分享]守望文学网11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4&Id=8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