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最大笑话:八零后执中国文坛牛耳
![]() 近年来不少八零后出生的青少年疯狂叫嚣:你们(指八零前写作者)已经老朽不堪,该回去抱孩子了,文坛不是养老院,当今中国文坛,已经是我们八零后的天下了! 八零后是个什么概念?从出生年代来看,无一不是计划生育的幸存者;从生理年龄来看,只局限在十七岁到二十七岁这个狭小范围之内;从心理年龄来看,由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多缺乏自力更生能力,至少要比自己的实际年龄小上十岁;从社会关系来看,由于物质条件较上一代人优越,缺乏生活历练使他们性情冷酷乖戾,人际关系淡漠。这样一帮子人如何就扛起了复兴中国文学的大旗,成为中国文坛的肱股了呢? 不可否认,现在是一个远离(文学)书本的时代,造成各地书店最后繁荣的,约有超过半数的顾客为大中学生。但是请各位注意,这个群体中只有极少部分会短期驻足于“外国文学”、“中国文学”和“政治哲学”这几个书架前,而名目各异但性质相同如“花季雨季”等书架前,从来都是水泄不通,有的人甚至能抱着一本装帧精美、色彩鲜艳的畅销书不吃不喝地看上一整天。 文学在八零(或九零)后是个什么概念?曾经有个跟过我跑经济新闻的北京广播学院实习生向我借小说看。我有两个书柜,一个是包含了诗歌、散文、戏剧、哲学、宗教、历史、音乐的综合柜,另一个全是小说,从冯梦龙到格非,从马哈福兹到巴尔加斯·略萨,年代不可谓不长,地域不可谓不广。但这位实习生在满头大汗地捣腾了半天后,不无怨言地蹦出一句让我当即晕倒的话:你这些是小说?金庸的才叫小说! 是啊,对于一代甚至数代人来说,金庸的书才叫小说。说得具体点,只有能让作者赚到大钱、成就大名,能让读者精神松弛、心情愉快的才叫小说,文学在这一代人印象中已经无可挽回地市场化和娱乐化了。不过我还是要善意地提醒这位实习生一下:你落伍了。武侠早就过气,玄幻正当其时;金庸只争朝夕,韩寒方兴未艾。 给书店末日涂抹上一层绚丽夕阳的青少年们,手中放不下脑中挥不去的,正是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蔡骏等人为代表的八零后作家的作品。 更能说明问题的,还是某网站投票选举“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的活动,前十名中有两位青春偶像级作家赫然在列,分别是排名第六的韩寒和紧随其后的郭敬明,这两个人都排在笑傲千古的苏轼和堪称中国头号女诗人的李清照之前。虽然这个排名丝毫不能说明入选者的文学成就,但还是可以部分看出当代学子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水平。 八零后是否已经具备了叫板李白苏轼这些千古巨人的实力了呢?若果,则当代中国文坛不光堪称史上最强阵容,同时也远远领先于几百年占据世界文学中心的欧洲。 但这显然只是个廉价的笑话,除了生产者自己相信外,没有更多的人会自觉自愿地戴上笼头去拉磨。 与同龄因无知而狂妄的文学受众相比,八零后的著名作家们面对当代文学现状,又是怎样的一番姿态呢? 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八零后代表人物韩寒闹腾得整个中国鸡飞狗跳,攻击白桦、嘲讽赵丽华、大骂王蒙、怒斥郑钧……活像个三头六臂的哪吒三太子,其“拳打五行”、“脚踢四界”的凛凛雄风,虽鲁迅重生不能望其项背,纵萨特再世没有这般豪气。而或许徐悲鸿的“五百年来一大千”该换成“五百年来一韩寒”才能对韩迷有所交待。 很可惜的是,从《三重门》的石破天惊后,韩寒的作品销量日渐走低,近几年来,我们除了不断听到他骂人外,他的作品很难使人再有如雷贯耳的声势了。另一位正在冉冉升起的文坛“巨星”郭敬明,虽然发行量远超韩寒,却很不光彩地陷入了抄袭事件当中,而这,也正好成为年方二五即已日薄西山的韩寒穷追猛打的致使武器。 与韩、郭二人原子弹般的声名相比,美少女张悦然显然要低调和沉稳多了。她的思维方向已经越过了青春放纵、反叛传统这些主题,不再是千篇一律地愤世嫉俗,而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涉及到了人类生存的许多本质问题,这也使她在这个年龄段的作家群中更接近于文学的本质。 “少年之才,三本而斩”,我相信当前红得发紫的少年作家们,绝大多数的声望不会超过十年。他们大多有过人的灵气和旺盛的精力,但缺乏或忽视生活的历练和生存的思考;他们过分追求跟金钱挂钩的市场化效应,却不愿给自己打下坚实的文学根基;他们十分看重一日万行的高效,却不管是否在不断地重复甚至是抄袭自己或别人。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除了个别优秀的八零后作家外,在八零后这个整体身上我们看不到朝气,看不见梦想。我们只看到了内心无限的焦虑和对未来理想的缺失。文学作为一种承载着人类精神信仰、生存境遇和终极走向的客体的传统意义,在这一代人身上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颠覆和否决,然而否决的结果并没有在废墟上开出艳丽的花朵,反而朝着一个世俗的、功利的、虚无的黑洞滑落下去。 如果从文学本身的意义与它的社会功能 ![]()
评论人白瞳 发布于 2011/5/18 12:28:53
人文发展的趋势,正品文学的缺失
评论人鹤舞白沙 发布于 2008/7/25 10:41:13
聆听高论,酣畅淋漓,如雷贯耳。本文冷静剖析了80后的不足,对各个年龄段的文学成就的概括也不乏深刻,对于文学的规律、要义给以精辟的阐述,让人钦佩,学习了!
评论人作者 发布于 2008/7/25 11:14:16
思想深邃完美,值得再三品读,尤其很明确的指出了80后的许多还不很成熟的地方,从各个年龄阶段剖析了文坛所存在的优点和缺点,的确是一篇值得80后的文坛写手反思的好文字,谢谢作者。问好。期待更多佳作!
评论人风啸马寒 发布于 2008/7/25 16:35:51
只能赞叹一声佩服!有机会要向作者多多请教!!渊博的文史知识,缜密的思维,精辟的语言,独到的见解,都让我们受益匪浅。顶一下
评论人金石为开 发布于 2008/7/25 22:04:04
有人说,现在流行的很多作品属三无作品,无益、无害、无聊。
评论人米田 发布于 2008/7/28 23:09:01
难得的见地,受益匪浅!问好!
评论人Deng.枫 发布于 2008/8/15 13:56:24
的确啊,不说还不知道,其实我们80后的这代人什么都没有...好厚的知识啊!拜读了!
评论人Deng.枫 发布于 2008/8/15 13:56:36
的确啊,不说还不知道,其实我们80后的这代人什么都没有...好厚的知识啊!拜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