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字少了一点
![]() 那一年,张过山的母亲偶感风寒,竟驾返瑶池。给母亲下葬时,他请人做了墓碑。在刻碑时,他把儿子女朋友的名字也刻了进去。旁人提示他,媳妇没进门,怎能就先刻上了呢? “过不过门是早晚的事,先刻上。”张过山自信地说。他相信自己的儿子是有本事把那个姑娘娶进门的。不过说完后他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旁人只好无语地笑笑。 母亲去世后一年,儿媳妇终于进了家门。张过山心里甚是高兴,张过山老婆脸上也笑开了花。 儿媳妇秋和张过山儿子春在外打工相识,相知、相恋。在外见惯了城市生活的繁华,乍回到偏僻的山村,秋有点不习惯,怎奈有孕在身,再想出去打工已是不现实。春只好一个人外出了。 生活的无聊,让秋十分思念外出的春。每天最爱做的事就是打电话给春或是以前的姐妹们。 孩子没出生前秋是个宝,过山夫妇问寒问暖。 孩子出生了。 孩子满月了。 孩子会走路了。 秋再次有了外出的打算。但看看呀呀学语的孩子,他放下了念头。 孩子出生后,秋是棵草。张过山夫妇开始安排秋一起下地干活。从未干过农活的秋有点吃不消,只好晚上偷偷给春打电话,泪水透过时空在传递。 村前巷尾开始有这样一个传说。张过山家娶了一个不会干农活只会吃饭玩手机的媳妇。据说这消息是过山老婆散布的。她的口头禅就是:“只会玩手机,这样的媳妇要来做什么,当初春真是看走了眼。” 流言终于传到了秋的耳朵里,秋很伤心。打电话向春诉说,谁知春可能是接到了母亲的电话,说秋在家好吃懒做,只会玩手机。春信以为真,所以在电话里反而教训起秋来,要秋多听过山老婆的安排,帮家里多干点活。听了春的话,秋委屈的泪水像村前的小河一样哗哗地流。 “回来带我走吧!” “孩子还小,谁来带呢?” “让你妈带吧!” “她们要干这么多活,怎么照顾得过来。” 秋无言。 流言还在继续,秋在忍受。 流言在升级。秋忍受不了,过山老婆也越来越待秋不好。 不知哪一天,村里再也看不见秋。有人说她去找春了,有人说她跟人跑了,有人说她…… 这一年,春回来了,秋却没有回来。这一年,清明扫墓时,张过山在擦拭母亲的墓碑时,赫然墓碑上的“秋”字,那个火字少了一点。不知是当初刻墓碑的忘记刻了还是怎么的。反正少了一点的“秋”字此时十分地扎眼。 “秋”字为什么少一点呢?张过山在母亲的坟前想了很久,很久。 ![]()
评论人白贝壳 发布于 2011/5/12 15:21:36
我还是看不明白结尾,是为了反映人生的遗憾还是不完整。但是秋字少了一点对于这个故事本身没有任何影响了。确实,按现在这种状况种地的人是越来越少,留守的人是越来越多。当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技能,又不能以新技能终生为伴,难免会出现消亡状态。故事很值得当代人思考,包括现在年轻一代的打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