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羞的关羽
![]()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为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起兵举事开始,关羽追随刘备转战一生,身经百战,战功卓著,为蜀汉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也是其亲封的五虎大将之首。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描述,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胯下追风赤兔马,手中使青龙偃月刀。陈寿的《三国志》倒是无此记载,在《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对关羽的描写非常简要,只有区区一千多字,扼要记录了关羽转战一生的丰功伟绩。关羽与刘备的关系在《三国志》中是得到确认的:先主刘备对关羽、张飞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羽则“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而《三国演义》开篇首回即以“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为题,充分点明了三人的情感关联。可见,无论正史还是文学作品,甚至是野史,都对刘、关、张三人的亲密关系或义结金兰做出了肯定。 关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从温酒斩华雄建功出道,历建安五年随曹操东征袁绍,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并被曹操表奏汉献帝,封为汉寿亭侯,赐“美髯公”雅号,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直至失荆州,走麦城,落得命丧临沮,身首异处,关羽为我们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经典,这些经典在后世中被不断赋予了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比如,温酒斩华雄,表现的是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作为英雄的那种不惧强敌,藐视对手的孤傲,在一番“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的厮杀过后,一阵“銮铃响处,马到军中”,关羽凯旋之时,出征前由曹操亲自为其酾热的水酒,“其酒尚温”。寥寥四字就把关羽的大英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又比如千里走单骑,它成了我们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的励志史例,而失荆州则告诉我们凡做事务求小心谨慎,切不可粗心大意而至万劫不复。再比如走麦城,古往今来似乎成了英雄末路的代名词。如果说,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表述的是具有歌颂意味的正面效应,是喻世的话,那么,失荆州、走麦城所阐释出的负面效应就是警世,从这个历史事件的警世作用来看,其所谓负面效应却恰恰兼具积极的正面效应。 不过,真正令关羽坐拥万世尊崇的并不是他的英明勇武,而是纵贯其一生的四个字--义薄云天。 关羽自于涿县(今河北涿州)与刘备、张飞二人桃园结义后,穷其一生都在恪守对义这个字的承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丝毫不曾动摇其对这种承诺的固守与坚持,这种杰出的品质深受曹操钦佩和称道(见《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初,曹公壮羽为人……”)。曹操对关羽的仰慕根源于其对信义的坚守,从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开始,历数其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直到古城会兄弟释疑,关羽以他的无畏与执着向千百年来的人们浓墨重彩地诠释了究竟什么叫做义。而这种被《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大加颂扬的古典主义精神的渲染,也由于曹操兵败赤壁,败走华容道后被关羽俘获,最后终被关羽义释而至整个作品的顶峰。从古至今,这出捉放曹不知感动了多少仁人义士,难怪清代文评家毛宗岗将关羽的义薄云天冠以“义绝”,与诸葛亮的“智绝”、曹操的“奸绝”合称《三国演义》之“三绝”,由此可见一斑。这也就是关羽死后,曹操于洛阳厚葬其首级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关羽死后,后主刘禅追谥其为“壮缪侯”,他的形象也逐渐被后世的人们神化,头衔也越来越多,他的头上戴着“武圣人”、“武财神”的桂冠,武圣人的称号与文圣人孔子齐名,其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就可想而知了。至于武财神一衔,如今仍见诸于众多商家店铺,业主为了树立诚信、义利的形象,必于中堂之上的正大光明处设立神龛,毕恭毕敬地供奉着关羽的神像。由于关羽喜读《春秋》,时常秉烛待旦,民间又给关羽冠以“关夫子”的头衔,这种武夫儒化的现象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似乎绝无仅有,以至于把关羽甚而直接称作“关帝”,继而与端坐凌霄宝殿的玉皇大帝平起平坐。其实,我们只要稍作留意就会发现,无处不在的关帝庙的数量远远多于孔庙,可见,关羽不仅具有传统人文形象的基本属性,而且,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更加深入人心。在民间,关羽成了世世代代被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历代统治者也对关羽大加褒封,至清代更被光绪皇帝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最后被封为“盖天古佛”,也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伽蓝菩萨。 这种由人到神的转变,表明了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是历经战乱饱受磨难的人们对和平的强烈渴望。当人们内心的意愿与诉求同现实产生呼应或共鸣时,这种效应就被人为地放大了,成了人们企望摆脱困境的救赎力量。而这种对产生于现实中的神的顶礼膜拜,实际上是对自己内心需求的崇拜,只不过这种崇拜更加具体,更加图腾化罢了。 从中国人传统的尚武精神到人文精神的转变,关羽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随着把这一人物逐步民俗化,关羽已经成为了忠义的化身,世人的典范,也就具有了民族性,也就成了我们这个民族弘扬忠义人文精神的最佳形象代言人。“教人以善谓之忠”,“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关羽身上凝聚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与理想以及各个学派、教派趋同的价值观,可以说,深受万世敬仰的关羽,代表着彪炳乾坤、浩气长存的华夏精魂。 然而,这样一位与日月同辉的史诗般的人物,却在其身后近二千年的当下横遭戏谑。 近观影片《关云长》,观后倍感错愕。 影片以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继而千里走单骑一路寻兄为情节主线,展现了关羽在这一历程中的爱恨情仇。影片编导以《三国演义》原著为本片的剧作脚本,却抛开原著的创作精神另起炉灶,大胆地把爱情元素加入本片,力图让影片的结构更加骨感,人物形象更加丰厚,殊不知如此颠覆性的创作构思恰恰是本片最具争议性的着笔之处。关羽和绮兰的不伦之恋尽管属本片编导虚构,且着墨不多,但是,却严重地破坏了关羽在民俗文化中的正面形象。 影片对曹操的刻画成为本片又一极具争议性的热点。众所周知,毛氏父子评注的《三国演义》尊重原古本的主旨精神,在人物刻画及情节设置与构成上充分服从于他们宣扬的“尊刘抑曹”原则,强调皇权传承的正统性,所以,在《三国演义》原著中,曹操的形象非常负面,与“仁义布于四海”的皇叔刘备简直有天壤之别。然而,本片中的曹操却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宽宏的仁臣,处处想着百姓,甘愿放下身段与民共苦、与民同乐的政治领袖。不仅如此,他还把天下人对他那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揶揄斥为“屁话”,并对关云长使用女色、蒙汗药进行利诱、胁迫,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如此情节,已经无法令我们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在性格,无论是关羽、曹操还是汉献帝。而关羽的回归又被曹操解读为是经过一番利益的计算之后做出的选择,这与关羽身上千百年来始终承载着的忠义精神大相径庭。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头脑简单,行事有些鲁莽,为了自己喜欢的女人而要弑君的武夫,这与那个义薄云天的盛德君子样的关羽可以说毫无相像之处。类似这样的性格颠覆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它们丰富了影片的内容,却搞乱了人物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看过影片后我凝思良久。近年来我们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电影的制作与发行也同欧美接轨,一个拥有巨大发展空间和潜力的院线制的电影市场已经在中国大陆建立起来。随着商业化运作的程度越来越高,影视产业这块蛋糕也越做越大,于是,票房成绩自然而然地成了衡量影视产业GDP的最好指标。每年数百部影片的制作,得益于总体经济的繁荣,我们的影视业正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同样严峻的挑战。不过,这也暴露了影视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的诸多制约因素,其中最困扰影视人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题材和剧本问题。我们的创作队伍不可谓不大,可是优秀作品太少,精品就更不用说了。面对五千年灿烂的文化长河这一得天独厚的创作资源,我们的许多编导人员却仅仅满足于对少数几个经典作品或历史事件不厌其烦地翻拍、续拍和重拍,这已经成了中国影视业的“三俗”现象。影片《关云长》只是当前影视业的一个缩略,我们可以在同期找出更多这样的影片。 写到这里我不禁更加困惑,为了几点影视产业的GDP,在票房的催生下产生的数目众多的影视制品,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或左右我们的内心世界?这些所谓的作品到底是票房毒药还是精心炮制的精神安慰剂?关羽已经从神坛上被拉了下来,直接被拉入了票房,这令我不由得想起余秋雨先生针对文化与传承的当前状况警世国人的话,我们太缺少对历史与文化的敬畏和感恩了! 据此,我们再一次发问:这究竟是文化的缺失还是价值观的错乱? ![]()
评论人守望散文小组 发布于 2011/8/2 10:13:37
[推荐]守望文学网2011年7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4&Id=10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