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漫步
![]() 孩提时曾学过一首童谣:天上云鳞鳞,地上雨淋淋……唱的是北方的气象规律。后来,稍微识得几个字了,启蒙老师教授的第一首七言绝句就是: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再后来,读过的与云有关的诗词佳句就更多了,如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还有张旭的……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杜甫的: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外雨翻盆……;张若虚的……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真是数不胜数。 其实,在更早的典籍和诗歌中对云的描写就有了,《楚辞·九歌·大司命》中就有: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展现出诗祖非凡、深远的想象力。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云,不过是浮在天空的水汽遇到对流的冷空气凝结而成,而这些水汽绝大多数来自于陆地与海洋的气化和蒸发。 不过,小时候并不晓得这些,总是想把手中的风筝放飞得尽可能的高,好让风筝上插着的雉鸡翎迎风抖动,幻想着也能像富兰克林那样从云缝中接下一个雷电,可没有一次能够遂愿。枕着书包躺在草地上,我仰望着天上飘涌着的白云出神,它们千姿百态,幻化无穷,如同长袖羁舞的瑶台仙女,轻挪腰肢即会风姿绰约,气象万千。于是,我深以为云是灵动的,有着难以捉摸的心思,像同桌的女生。亦如李白的《清平调》中所唱到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看见云就会让人自然联想到多彩多样的衣裳一样。有时,云又是忧郁的、孑然的,仍然是李白,在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五绝《独坐敬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一句,可谓把云的拟人化描写用娴熟、无痕的艺术表现手法推向了一个清新、高远的境界。云又是色彩丰富的,如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碧云天,黄叶地,秋水连波……”,高适的《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崔颢的《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真可谓色彩纷呈,不胜枚举。 少时,偶尔听粤曲《彩云追月》,颇为不解,何以云朵追得上疾行的月亮?看过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后掩卷凝思,一方面惊叹诗人出句华丽,意境深远,另一方面却对落霞如何得以与孤鹜齐飞困惑不已。直到有一天,当我逢读汉高祖刘邦的那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方始明白,云,因风而动,和风而变。这种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品性,颇如岳飞在阐释用兵方略时所言之象,即: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无疑,这是云的气质,也是其存在的法则。云以自身的无穷变化,充分展现了风的存在和构成,而它自己却在与风的默契之中获得了挥洒自我的无限空间,也可以说,这是云的主义,也是其生存的态度。 通过浏览古人诗句,我们惊诧于云的千姿百态,非是我们不解风情,实在是我们“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而已。 为云的主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而不愿附和“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陶渊明主义,只把它作为一幅精美对仗存之于心中,示之于酒后。 言及与云有关的诗词佳句,我还是最为喜欢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那首《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其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我至为推崇的佳句。宋代大文豪苏轼曾经这样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以此称赞王维的诗句,令人如置身于诗作所构建的意境之中。的确,凡是读过王维的《辋川集》的都会深刻领悟苏轼如此评价的涵义。同时,王维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寓理于情。把深奥的哲理阐释通过诗情画意表达,王维开一代“哲诗”先河,这无愧于其“诗佛”的盛名,更无愧于其“禅诗”称号。 这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深刻寓意,恰恰揭示了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和认知理念。在人生短暂的路途上,我们总会遇到许多的艰难,甚至陷入困境,像陆游诗说的“山重水复疑无路”。但是,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换一种心情,我们就不会穷途末路,我们的面前就又会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局面。 这种超然的人生观似与云的气质或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殊途同归。 真想有一双翅膀,能够带我漫步云端,像李白诗说的那样:……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评论人守望散文小组 发布于 2011/9/3 12:57:05
您好!您的此篇文章已经收录到8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祝贺!
[推荐]守望文学网2011年8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4&Id=106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