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留学生在澳大利亚的辛酸生活
![]() 前日全家同家父的老“朋友”同时也是当年害得他身败名裂至今一蹶不振的那位苏先生一家人吃了饭,按对方的说法是这么多年来一直心怀愧疚,这次是坦诚相见希望捐弃前嫌。虽然我心里老大不乐意但也只能给人家个面子奉陪,只要自己父亲不觉难堪。那家人有个比我小五岁的女儿苏酥,目前在澳大利亚南部的阿德莱德市读高三,年底就毕业了正在选大学专业想往艺术设计方面发展因为从小爱画画。时值当地的假期所以回国来,而周六就要返校了,席间和饭后到我家喝茶时听他们讲了很多留学的事情。苏先生目前从事的房地产生意已经脱手,还要继续供着女儿的学业。既然大家活得都不容易,那我也愿意既往不咎了,还想告诉苏酥妹妹,在异国不但要注意保护自己,还要主动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忍辱负重并非坏事,但不能放弃自己的生存空间。 这个女孩小时候也和我一起玩过的,记得那时还特别顽皮好动跟男孩子一样,现在却十分内向,基本不讲话。她妈妈说是由于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班上换了个班主任,为人尖酸刻薄,还转来了个插班生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似乎是那孩子嫉妒苏酥画画得好别的一些功课也比她优秀,所以她俩经常闹矛盾。鉴于她们都不是出类拔萃倍受老师关照的那类尖子生,而老师在处理她们的问题时又偏向于袒护那个家里有钱的孩子,就老是在全班同学面前对苏酥冷嘲热讽指桑骂槐,长此以往苏酥也就逐渐变得沉默寡言不喜欢跟同学多交往了。当父母发现她出问题时已经离毕业不远,虽说只是短短一年的时间但给孩子留下的心理阴影难以抹去。 高中刚开始阶段苏酥也出现了明显的偏科,那时她家生意正做得如火如荼攒了些积蓄就打算把女儿送国外去以求更好的发展和更宽松的学习环境。那是两年前她刚16岁的时候,生活已经很独立,拿到签证后就自己买了机票单个登机赴澳洲,起先是寄宿在一户中国大陆人家家里,但由于离学校太远便换到了当地一对六七十岁的老夫妻家。国外的学校不像我国这样肃穆森严围墙林立实行半军事化的管理,而是与外界相通,环境优美且学习时间比国内少得多,每天八点半到校下午两三点左右就放学即使是高年级也不会超过四点,课余时间也有体育等兴趣社团和周末的义工活动可参加,但苏酥初来乍到跟当地人缺少沟通和互动就没加入。澳大利亚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国家,到了晚上人烟稀少,虽不必担心治安但也难免寂寞,只有周末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时才感觉到了乐趣。而平日里学习的成绩表现很重要,因为要算在大学入学考试中,不仅仅是靠一场考试就给学生的前途定性的。苏酥所在的是一所典型的国际学校,有白人,黑人,还有不少亚洲同学,日本,韩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中国各地的均有。但是亚洲甚至国内的学子之间常搞小团体:相较其它地方广东那一带的和东南亚的人相处较好;北京的倾向于讨厌韩国人。在英语方面也是水平参差不齐,日本学生讲得最好因为是考过雅思的而中国就没这个要求,东南亚人讲得要相对差些。但对于中国学子来说最大的麻烦还是在于同胞间的貌合神离勾心斗角:那学校里也有从我们云南这边过去的,可都是些自视甚高的富二代,官二代,与苏酥合不来。苏酥寄宿的那家人里住着她和一位北京来的同学,还有一个福建来的高她们一年级的学生。那福建学生食量很大一天要吃上人家十二个鸡蛋,搞得苏酥她们的晚饭常不够吃,并且颇有心计,一直盘算着将她俩挤走,所以不停的捣乱:往她们洗好的衣服上抹杀虫剂、在她们的浴液瓶上戳洞、偷她们的硬币、破坏苏酥的笔记本电脑,又趁着老夫妻外出旅游时独霸留下的晚饭、把朋友带回来狂欢打碎了盛菜的盘子又诬陷是她俩干的、把酒拿回来喝、在浴室里吸烟把烟头扔到浴缸里塞住了下水道、将电视开二十四小时弄坏了,统统推到她俩身上,又当着老夫妻的面用英语粗口骂人。最终搞得那老两口摇头不迭,又弄不清究竟孰是孰非,对她们三人的态度也开始转变变得冷淡,饭菜越做越少,也不许她们看电视了。苏酥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和北京同学一起商议之后再次调换人家,换到了一户香港人家里至今,摆脱了那个相处一年多的劣迹斑斑的宿友。 跟香港人一起住虽然在语言和饮食方面没有隔阂,但那家人有两个女儿,大的大学已毕业小的还在上大学,也是不给苏酥她俩好脸色看抱怨她们多吃了家里的饭。大女儿常把男朋友带回家半夜三更还吵吵闹闹搅得她们睡不好觉,但既来之也只能安之,为了最后一年的学业,等考上了寄宿的大学就不必再对这留宿家庭忍气吞声了。苏先生一个亲戚的儿子早年也同样在澳大利亚求学,但跟很多从小就被父母严加呵护的中国孩子一样,到了异国他乡脱离父母的视线范围就完全不知道怎么自觉自立怎么处理生活,几年的大学时光就完全在浑浑噩噩中荒废了,最终没能毕业,还打算着通过个上海人弄个假文凭回去糊弄父母,结果让人家骗了钱跑了,还染上了对上海人的“恐惧症”。万念俱灰之下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只是没勇气实现,便整日在大街上瞎逛指望着来辆车将自己撞死一死了之,最终也没如愿以偿,唯有硬着头皮回国另谋生路。 这些真实事情都只是我国学子在海外生活和学习中的一部分现象的缩影,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也多少反映出了国人自身修养,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严重弊端,“留学垃圾”这个耻辱的称号也并非空穴来风。中国的孩子们需要记住,你们出国维护的就是整个民族的形象,不要仅为了自己的方便和私心就不顾大局任意乱来,把别人的容忍当成纵容。既然都是只身在外,那关照和帮忙必不可少,这样也能为你们的求学之路和陌生的异国生活争取更多方便。 ![]()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1/7/26 20:35:16
的确不容易,读来辛酸。问候作者。
评论人郡小缕 发布于 2011/8/17 3:2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