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在文字的村落之上飞翔

在文字的村落之上飞翔
  作者:yu yi 发表:2015/4/7 11:06:35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987
  编辑按:一部心仪的作品,在阅读品咂中会得到回味、启迪。阅读有着选择性,驾驭文字的艺术,是好作品好作家的共性。品析,问好,欢迎来守望。致意!
  
  2014年春季,每天清晨,伴随着渐次北向的阳光,捧着李万华的新著《金色河谷》,阅读一篇、又一个篇章。仿佛我就是作家笔下的每一块土地、每一株植物、每一朵花,每一个物什或生活的零零碎碎……我如蚁般在金色的文字里穿行。这独样的感觉,一如在黄山的峰峦之间静候日出,虽终未得一轮金乌跃上光明顶,却迎得如雨的雾露,滋润山川大地。
  在金色的河谷,从诞生之初,我们就瞪着黑色的眼睛数着蓝色的星宿。这些年来,摸爬滚打、跌跌撞撞行进在湟水河谷,却一直没能走出之时,有这些淳朴的文字伴着,夫复何求?!每一个熟悉的细节,如“砖缝里塞满的车前子、蒲公英、防风、茅草”,笑意盈盈,从而“更接近内部的诉述”。虽则我们的“脸上是强烈紫外线灼出的暗紫伤斑”,但“浓重绚丽的色彩大胆热烈”。然而,我们“朴素的袍襟底下所凝结超越形式的生命密码”,“有着倔强的金色力量”。我们便是一穗穗长满麦芒的麦子,在河谷地带抖落自己的清脆利落。
  她“如此钟情这些平静的词语,以及它们横竖撇捺下的凄凉和沧桑”,一如“流向不同的水系”终成为青海湖“脊背上奔涌的亲密肋骨”。她清简的思想之锋利(“显露出它的无比幽静”)和丰满(“如涌动在空际的祥云,形意斑斓”),她终成为这片河谷之上的星火。她从不在乎被时间失去凝视的目光,只争朝夕;她的灿然柔媚,如一树的和悦,从不曾挟裹星点杂念;她的清寂兀自花开。“松在远处,只一片化不开的浓墨。无风,自有轻微松涛。”涛声依旧,只是河谷改变了自己的容颜。
  “普通人的闲散,带着烟火的琐碎,是世俗的好。”带着田野的静谧,又有着“沙棘果酸甜”,草幽木青,时光迁延。她“有着自己的偏执和挑剔”。“自然的面孔宁静安详”,她谛听源自神台灵祉间溅起的灵光中传来的音符,用心灵踏遍万水千山。行进其间的会心会意一如枝间鸟雀的鸣唱,依次挺进春季渐进的温暖中……对于文字而言,有幸遇见她的细腻和点化,从而斥满一茎的鲜活和明亮。阅读的过程,如咀嚼一根新鲜的芹,齿颊生香的芹意沿着肺腑蹿逸。个体的写作,充满精神的张力,一种精神境界的紧绷感,怕或是因缘所致。即使是对某一物什的平铺直叙,从色彩、时间、线条、活动,一如襟布上的纽扣,解得开便是喷涌的心扉;解不开,则如谜一般,盛满活着的秘素。起伏有致的语言,如秋季盛行在高原土堡、林原、草地、河谷、海子……之间的风,或缓或疾,或顿挫或昂扬。从心尖的键盘上奏起,悠然在指尖滑落,张弛有度地在大地耳膜深处碎散。音符或清越激荡,或幽远绵长,丰满如哺乳期的马奶子,温润如揣在怀里中的莹亮美玉。她的抒写如湖泊微漾,气息从容。如一束束静寂的月光,照亮文字与内心的寂寥、安详。又如一轮疏密有度的太阳光,炽亮和光线加温心底的清冷和幽凉,如一声空谷中的呐喊,回声幽邈,低速徘徊之后才淡然消褪。
  对于家园、山野,作家总是赞以草药芬芳的气息。是啊,天地间自有良药,涤荡尽掺杂其间的污秽,这是自然的自疗自愈。而寄托于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所患得患失的欲望,期谁来疗治呢?作家只好奢望机体的自愈功能极致地发威。从肉体到灵魂,当然地存在被治疗的诉求。
  若每一个片段是等深的隽永之味,丰盛的视觉盛宴必会恣肆思忖的汪洋。也许,识字作文时代的孑遗,文字与情感、脚步与沉思,在转折中饱蘸行走的艰辛汁浆,以至于静水流深地径直从笔尖不经意抖落,留下一纸的馨香。阅读作家的阅读和思想,阅读自然万物的气定神闲的气度,便会看见源于神台灵祉乍现的灵性光芒,谛听到其间递传过来的阵阵妙音。行进于其间,宛若枝间新唱的鸟鸣,挺进每一抹从容的濡染。我们自会掠过一汪池水的盛情,爬上对岸俊秀的峰峦。
  她也是一位根植于民间的乡土作家,“摆脱”是一个很具有个性张力和执着的词汇,从而让人心生力量。然而,摆脱的是一根一脉相承之绳索上往来奔走的一只渡人渡己的船;另一根绳索只能根深蒂固地生长在金色河谷土壤的肥沃之中,承负着营养心性的功能。因此,摆脱只是短暂地藉以时间、空间的剥离,却无法从根脉及其气息中疏离,因而既有摆渡的络绎不绝,又有着挣脱的果敢和奋勇。这样,思考者的刀锋割开梦想之网的一经一纬、一丝一缕,从而让我们既觉得丝线蕴涵的韧劲,又经历着刀锋的快意与洒脱。
  闲散的时光很耐消磨,不急不忙,从中穿过,从时间凉意十足的脊背上走过,不温不火,如山刺玫般挪用光阴的一些碎布,扮成山里的果子,点亮一尘不染的岁月,也馋引着彼此的相守。这不仅是对乡土的呵护,更是对精致、优雅生活的守候。她总能够在某一个关节点上,让花朵兀自芬芳,让叶独自静思,让自己的情感斐然贲张。而这一切都能从同一个入口走进,觅得见找寻了许久的桃花源。此时,这里总有一些张开蔚蓝色眼睛的星星,一直守望自己和黎明一起蹁跹而至……
  她以植物的名义,以个人的秉性和志趣,用文字和逻辑的针线缝制起来,如衣物般装饰行头,如诗般童话稀松慵懒的生活。这是文字的难能可贵,“我低如尘埃,我心怀彩云”般的锃亮和气度,当然也风过波平地润泽每一片荒芜的心田。于是,飞翔的翅膀从没有停下,在向往的天空里以文字的形式思索、表达,梦见自己“在村落的上方疯狂地飞”,因为。像鸟一样一直飞翔,不触及大地,才会远离疼痛。
  “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者,不若得其韵;得其韵者,不若得其性。”(明代李日华语)万华已然从“得势”到“得韵”的层面阔步独行,其中的文字包含了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智慧,给人以很大的启示。她在文字与精神的轨迹中边走边思,似乎寻得见她精神性因素的痕迹,这一点区别于独属于她自己的特别的语言。这是一位作家超越本身,表达深沉的生命感觉,追寻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她“思想的结穴”,是所关注人与物什之后而滋生出来的文人意识——“一种远离政治和道德从属而归于生命真实的意识”。她以一个生命个体独特的异样感受,展现给我们一个情意境界。然,文字的弓背上方的箭镞间涌起关于生命的沉思,使得作品的生命力得以衍续,对生命、对灵魂、对知性也就有了自己的觉解。从文字的气象中,更加突兀地显现她胸中之丘壑,某种清韵、气韵渐次风生水起。让人得形、得趣、得意、得韵。一如品饮甘醴琼汁。
  文字,是“灵魂的功课”。她于生命的觉解中涌出关于生命的深沉感受,在滚滚红尘中,思考生命的价值,生命存在的张力之上,突显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她对平面生活之境的空间化构筑,助推完整自己的解读,这既是一种拆解,又是别种风情的化合,来建构自己的文学智性与灵商。
  《金色河谷》的五十七篇短札,的确能够感受到在她简洁澹泊的形式和内容的背后,隐藏着一种优游林下的情愫、独标真性的耐得玩味的价值向度。这即是她生命价值的真正安顿。我们无需翻阅她简洁优雅的生活阅历,在她生命的清池是永远的碧波荡漾,波间总有开不败的莲花。她琴心丹意的笔下清澈之泉永远汩越不迭……
    
分享:
责任编辑:然野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