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杂说天下>更信任才能更公开

更信任才能更公开
  作者:向日葵的光 发表:2008/7/11 12:14:51 等级:4 状态: 阅读:3248
  编辑按:2008年,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我们成为历史的见证者,这一年我们思考了很多很多,这一年我们共同祈愿“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七月流火,温度一步步攀升,社会新闻也一个比一个热,瓮安民变、上海袭警、张家界居民引爆街道办。眼看奥运在即,这个夏天注定不平静。
  这几起社会矛盾暴力激化,一眼看来都是民与官的矛盾、劳苦大众与权力机关的矛盾,让人很自然的就想到一句自古以来就很流行的话:“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于是,读到很多谴责警察、谴责政府的文章。认为警察不作为、政府与群众沟通不畅、缺乏公信力等导致矛盾一步步激化,演变到如今的地步。
  没错,我们的执法机关、权力机关的确存在缺陷,有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些缺陷、这些不尽如人意与这几起个案并没有很直接的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绝大多数的执法机关是为人民服务的,绝大多数的权力机关是执政为民的。在这几起事件中,不明真相的人为何不是相信真相可得,而是倾向真相被掩盖,甚至被扭曲?为何不同政府站在一条战线上?为何要为恶势力的暴乱找借口?
  是的,瓮安6•28事件的起因,只是一个农民要为自己死去的女儿讨个说法,如果这个事件从一开始就能引起政府的重视,通过政府与当事人的良好沟通或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但是事情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并不仅仅是官与民沟通不畅的问题。瓮安事件的头两天,“贵州小城瓮安一少女被奸杀、公安包庇导致骚乱的”的小道消息在网上疯传,直到7月1日贵州政府省才高调表态,“6•28事件是一起起因简单,但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利用,甚至是黑恶势力人员直接插手参与的,公然向我党委、政府挑衅的群体性事件……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分关心,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在处置过程中,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保持了最大的忍耐和克制,采取了多种稳妥有力的措施……整个过程中没有与群众发生直接冲突,更没有死一个人,事态已得到基本控制,大局已恢复稳定,处置过程是克制和有效的。”“表面的、直接的导火索是女中学生的死因争议,但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当地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一些干部工作不作为、不到位,一出事,就把公安机关推上第一线,群众意见很大,不但导致干群关系紧张,而且促使警民关系紧张”
  然而就是这样官方斩钉截铁的“公开”,并没有让广大网民满意,各种谣传、质疑仍然遍布网络。对真相的怀疑、对政府的不信任,对人民警察的“忠告”……更甚者还有谣传身亡少女的叔叔被公安局民警打死的。事态并没有因为真相的公开而得到平复,而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扩大化,加以利用。
  上海袭警事件,六死四伤。在这件事情的报道上,沪内沪外的媒体尺度不一。在新浪等多家门户网站上,在案件专题,叙述案件经过时,都会提及上海市公安局网站在下午发布行凶原因系凶手因涉嫌自行车偷盗被审查而报复,但其网站昨晚“意外”中断,恢复后报复行凶说法已被撤下。
  事已至此,“遮掩”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报复行凶。经查,杨某对2007年10月因涉嫌偷盗自行车被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审查一事不满,后通过信件、电子邮件等形式投诉,提出开除相关民警公职、赔偿其经济损失费的无理要求,认为不应对他进行盘查。对此,闸北分局督察支队经过认真核查,认为民警执法依法有据,无不当之处。督察支队两次赴京对杨佳进行法制宣传和疏导劝解工作,但杨均不予置理,还决定采取极端手段报复闸北公安分局民警,实施行凶犯罪行为。
  地方政府控制地方媒体的现象在中国是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现象。政府“掩盖”的动机也是不难理解的,就像一个小孩犯了错误,总是会羞于承认的,特别是一个一直以来都表现良好的三好学生。于是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掩盖这个错误,维护自己三好学生的形象。这样的“报复”动机发布出来无疑会损害上海人民警察形象,让群众有理由质疑人民警察。这样的“遮掩”恐怕是担心会失去群众的信任,恐怕是担心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扩大。
  对于这样的“小孩”,最好的教育办法是鼓励,是信任。鼓励他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信任他会吸取此次教训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的质疑与指责。通过了解真相,可以得出判断:在这起案件中,杨某的个人性格扭曲,人生态度灰暗,才是造成这一悲剧的关键。
  历史学者张鸣就瓮安事件发表评论。腾讯推荐金羊网所刊此文时将原题中“瓮安”二字删去,简作“群体性事件与信息公开”。张鸣写到,现在许多突发性群体事件,都围绕着一个非常相似也非常古老的主题——官员及其家人亲友欺压百姓,甚至逼死人命,警察和司法处理不公——很多事件,本来就是老百姓认为官官相护,隐瞒真相激化出来的,政府处理的方式,一上来就封锁隐瞒,则证实了这种民间的想象,并使之无限放大,加剧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直至群情激愤,酿成恶性事件……首先要做的,是改变长期以来处理此类事件的惯习,切实实现政务公开,学会在媒体开放之中处理事件……要相信,自古以来,但凡流言,都是见光即死的。
  然而
分享:
责任编辑:行之书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龙儿 发布于 2008/7/11 15:59:40  
如果没有网络,又会有多少真相被掩盖。
评论人行之书 发布于 2008/7/11 16:21:48  
确实网络改变了很多,而这一年似乎感觉更明显!
评论人米田 发布于 2008/7/12 2:46:35  
有理有据的见地,但愿人人都能"见贤寺齐焉".问好!
评论人南平 发布于 2008/7/11 18:22:24  
呵呵,顶一个!当然,也留下南平的祝福。
评论人风飘何处 发布于 2008/7/13 22:37:36  
可网络在带来真相的同时,却也造成了多少谣言散步,而且造谣的速度远比披露真相来得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