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评论频道>文学评论>武松与潘金莲的恩怨情仇

武松与潘金莲的恩怨情仇
——《拔开水泊的迷雾》之二
  作者:瘗花秀士 发表:2008/7/13 21:38:12 等级:5 状态: 阅读:2444
  编辑按:文章从人性本真的角度分析了武松与潘金莲的恩怨情仇,让人重新审视了小说中那段温馨进而血腥的场面。
  
  打虎英雄武二郎在众多读者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时时嫉恶如仇,处处打抱不平。这种性格其实也是梁山好汉的基本性格,扩而大之来看,也是封建时代中国民族的基本性格。
  
  但是如果武松仅仅就是这样一个毫无张力的人,那我的这篇文章也没有写下去的必要。以这样的认识加于这部性格特点极其鲜明的古典名著,可以断定读书者根本没有领会到小说的妙处,更没有读懂武松这个性格非常复杂且颇具思想深度的封建统治叛逆者。读到斗杀西门庆、血溅鸳鸯楼这些情节,常人但觉过瘾、痛快,很少注意到在这些痛快淋漓的文字背后,英雄武二郎所承受着的巨大痛楚。有谁知道武松在杀其嫂时,虽然下刀如风,看似快意恩仇,胸中实有千重惊涛万倾骇浪在无休无止地撞击着他,撕裂着他,以至于他不得不尽快结果掉这个让自己痛彻心肺的女人,以便从此了却自己的一桩心事。
  
  这种复杂的感受在杀西门庆时,业已转化为一种单纯的仇恨和愤怒,到了后来杀人已成为一种职业时,这样的感觉就再未出现过。由此看来,杀潘金莲应该是武二杀人生涯中的一道坎,过了这道坎,一切都顺理成章,一切都平静如水了。那么,这道坎究竟是什么呢?是一个善良人第一次手握屠刀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早在武大郎搬来阳谷之前,武松已有血案在身,并且还因此流落江湖数年之久。因而杀人对于见惯世间不平的武松来说,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也不该是件令人为难的事。再说,对于这个毒杀了自己视同父母的兄长的女人,他还能有任何姑息的理由吗?何以面对猛虎恶霸尚能面不改色的打虎英雄会在杀一个谋害亲夫的“淫妇”时,会如此无法平静呢?
  
  再看此时的潘金莲,昂首挺胸,仪态从容,面对屠刀毫无怯色,简直是一副英勇就义的气慨。问君何能尔?恐怕只有这两位当事人才有最终的解释权了。但是笔者不揣冒昧,偏要来解开这颗难解的纽扣,归还英雄武二与“淫妇”潘金莲的本来面目。
  
  要揭开这个谜底,需要从武氏兄弟的身世说起。
  
  我们都知道,武松自幼失去了双亲,是哥哥武大郎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大的,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哥哥就意味着父亲和母亲,意味着生活的全部。这样的家庭组合肯定也会给一个人的成长带来许多的缺憾和负面的影响。正如现在的单亲家庭子女,多半会身怀种种“问题”,只不过这些问题有的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社会性危害,有的只对自己的个人生活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在武松的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女人,女人于他而言,完全是一个陌生的物种,一个新鲜的天地。因而当他来到哥哥家里,第一次受到一个浑身散发着脂粉气的女人慈母般的关爱,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家庭的温馨时,他立刻就沉醉在其中了。哥哥仁厚,嫂嫂柔情,自己事业有成,这段时间对他来说,肯定是他二十五年来最快乐的时光。而这种前所未有的温馨感受,无疑是由于家里多了一个女人,而且还是个识大体、会打扮的漂亮女人。对于从小缺乏母爱的武松,第一个近距离相处的女人,也就是他的嫂嫂潘金莲,渐渐占据了他的想象空间,融化了他一颗刚强的男人心,如果此时的潘金莲尚待字闺中,从未考虑过儿女情的武松一定会留意起自己的终身大事来了。然而造化弄人,这个花容月貌又会体贴人的潘金莲偏偏是自己的嫂子,是自己视同父母的那个人的妻子。在理学正盛的宋朝,非但“朋友妻不可欺”,便是心中有了这个念头,也是一种罪孽。
  
  对其嫂本非无情的武松在面对潘金莲的几番挑逗时,如何还能做到心如止水?而哥哥对他的如山恩情和强大的社会舆论又不可能让他做出连自己都不齿的苟且之事来。处在这样一种尴尬处境下的男人武松唯一的能做出的选择就是离开哥哥家,实际上是离开那个让自己欲爱不能的女人,他唯一能保持的姿态就是重塑坚韧与刚毅的形象,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趋势推动下的道德机器。过来人都知道,一个男人在从未接触过女人时,不知女人的好处,是不会对其产生刻骨的记忆的。但武松不同,如果说过去他还能做到绝对的不近女色,现在他已无法摆脱潘金莲的影子了。这种感情在他自己动手做饭、缝补衣服时来得特别强烈,折磨得他寝食难安。为了彻底摆脱潘金莲留在他心上的阴影,武松借押送生辰纲之机毅然辞别远行,想用这几个月的时间来冷却胸中团团烈火,这趟出差完全可以看成是对一场没有任何成功可能的爱情的逃离。如果不发生后面的故事,这次短暂的出行也将成为他与兄嫂(或者说是与一种生活)永别的预演。
  
  是的,对于英雄盖世的武二郎来说,如果真被一段连想想都有罪的孽缘牵绊住,不但有损自己的声名,也难容于世道人情,更有愧于养育了自己的哥哥。此处宕开一笔,说说传统观念下的中国女人的形象。任何人在阅读中国古典文学或史学著作时,总会看到“红颜祸水”这样的词语和说法,总会遇见一个又一个祸国殃民的绝色女子。绝大多数荒淫无道的贪官在倒台时,都会感叹:是女人害了我啊!或者:是金钱害了我<
分享:
责任编辑:行之书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08/7/14 9:47:00  
一直觉得潘金莲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曾经也有很多感触,却都不成型,只是叹潘金莲的命运不济。此文剖析的真透彻,不觉让人开始理解并同情起潘金莲了。
评论人风啸马寒 发布于 2008/7/15 16:46:23  
以前只爱武松,现在也爱潘金莲,呵呵~~ 作者文字老成,笔功深厚,赞一个!
评论人鹤舞白沙 发布于 2008/7/15 21:46:19  
真是别有见地,佩服作者严谨的推理和人性的挖掘。欣赏了!
评论人幽蓝之水 发布于 2008/7/14 15:15:24  
佩服!
评论人瘗花秀士 发布于 2008/7/14 15:29:06  
谢谢两位光临,请关注本系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