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杂说天下>万物周期

万物周期
  作者:龙震南 发表:2018/4/27 17:59:53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220
  编辑按:关于万物,关于生命的讨论。有远及近,充满哲学思考的结尾令人回味。欣赏。问候。
  
  对事物存在的本身来说,都有直接性或间接性的存在意义和价值。首先,事物会以各式各样的形式和方式存在,虽然不会重复,但会存在于不同的时空内。如此种种,形成了万物的多样性和循环性。从哲学观点上看,事物存在的时空本身是分阶段性、独立性和多样性,并且,可能会形成周而复始、始而不同的循环规律。这种规律,构成了今天即多姿多彩,又矛盾重重的宇宙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迷里,这个迷叫“宇宙。”那么,它是怎么诞生?何时诞生?何种形状?会不会消亡?等等此类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类。由此,激励一代代有识之士,对神秘浩瀚的宇宙进行了艰苦卓绝地观测、探究。现在,就从我们中国古代对宇宙的有关神话传说和实际认识讲起。
  首先,先看看古代先人对我们生活中的宇宙,充满着神秘向往和浪漫想象,从混沌初开到女娲补天,从夸父追日到嫦娥奔月……诸如此类想象和神话传说,都揭示了人类对浩瀚宇宙的无限向往和求知欲望。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是“天圆地方”的。随着观测和认知的深入,分别建立了以下三种学说: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我国古人有句诗:“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接着,浑天说认为,天地形状像鸟卵,天包地如同卵裹黄,其浑圆又像弹丸,故称“浑天”。直到东汉时期,我国出了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他提出了完整的“浑天说”思想,才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浑天说的代表作《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后来,宣夜说又诞生了,它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如《列子:天瑞篇》所说:“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特别是到了西晋,又出现了一位学者叫杨泉,他著了一部《物理论》,书中有一段对宇宙的精彩描述:“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他说:“夫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焉。”《物理论》在思辨性的自然哲学中提出:“气发而升,精华上浮,宛转随流,名之曰天河,一曰云汉,众星出焉。”这一论述与现代对银河系的描述不谋而合,而且十分精辟独到。也许有人会问,宇宙从哪里来?大小几何?高龄几许?它们有何关联?怎么运行?无论从数学推导还是从物理推导,都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其中,有个突出的人物,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爱因斯坦,为现代宇宙学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1915年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他建立《广义相对论》以后,利用《广义相对论》里的方程:R_uv-1/2*R*g_uv=κ*T_uv他根据这个方程计算,宇宙并不是老实的。宇宙要膨胀,转而要收缩。但他的主观意识认为,好好的宇宙怎么可能膨胀、收缩呢?之后他加了一个宇宙学常数:R_uv-1/2*R*g_uv+Λ*g_uv=κ*T_uv宇宙就安静了。这样,一个有限、无界、静态的宇宙模型完成了。但是真不巧,有人提出了异议。前苏联科学家叫弗里德曼,他也在解《广义相对论》方程,发现宇宙在膨胀,爱因斯坦说他算的不对……不久,一个人起了关键性作用,就是美国科学家埃德温哈伯,哈伯观测证实了宇宙在膨胀。
  根据有关的观测资料显示,宇宙诞生于137亿年前,最初由一个极小致密的奇点,在巨大的高温高压下,产生了大爆炸。从而,万事万物诞生了。宇宙出现了物质、时间和空间,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又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了星系、恒星、行星和生命。
  与大爆炸相关的一些原理,就是物理学家们所说的量子物理、核物理。宇宙中是由质子、中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的形态物质。而我们所看得见的如星云、星系、恒星、行星、生命等重子构成的物质,在浩瀚宇宙中仅占4%,有96%的物质是我们都看不见的,据初步猜测,其中23%称暗物质,73%为暗能量。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温度逐渐下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气体。气体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星系、行星和生命,最终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那么,宇宙到底有多大呢?星系有多少?恒星有多少?除地球之外还有没有生命?我们生活在什么位置?等等问题……科学家推算,宇宙大约为方圆137亿光年的一个哈伯球;上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探测到大量昏暗星系,评估分析称宇宙中存在1000亿-2000亿个星系。目前,研究人员解释称,基于当前宇宙观测,90%的星系是无法观测到的;宇宙中恒星约为1000亿×1000亿,也就是10的22次方,这只是下限;星系之间的距离很遥远,用一般的长度单位很难代表,宇宙中最快的就是光速,每秒30万公里,要想测量星系之间的距离只能用光年(代号:ly),也就是光在一年所行的距离约(300,000×3600×24×360=9.5万亿公里)这就是1光年。
  银河系是一个盘状的、带有旋臂结构的、密集的星系群体,而它在浩瀚的宇宙中只是众多星系中的一个,不是最大的,但也不是最小。银河系是一个棒旋星系,质量大约是太阳的1万亿倍,直径为10万光年,中心厚度为1万光,银河直径为7000光年。银河系有四条旋臂,分别是:人马臂、猎户臂、英仙臂和天鹅臂。我们的太阳系就处在猎户臂,距离银心不到3万光年。
  那么,什么是恒星?它有哪些特征?按照标准概念来讲,恒星指的是自身能发生热核反应,能够发光发热,最终演化成致密残骸的星体。恒星的质量很大,至少要达到8%⊙m(太阳质量)以上,如果小于8%⊙m,就无法产生足够的高温高压,点不燃热核反应,也形不成恒星。恒星的一生主要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它生于星云,死于星云。可分为:星胚、主序星、红巨星和致密星四个阶段。星胚是恒星的胚胎阶段;主序星是恒星的青壮年阶段;红巨星是恒星的衰败阶段;致密星是恒星的死亡阶段。致密星又可分为: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质量越大的恒星,寿命越短,质量越小的恒星,寿命越长。质量大于10倍⊙m(太阳质量)以上的恒星死亡后,即超新星爆发,抛出去的物质,形成了星云。在引力牵引下,星云又重新凝聚,从而为下一代恒星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就我们的太阳来说,在50亿年前,由一团星云受到引力的牵引而慢慢凝聚,随着气体越积越多,越聚越大,越凝聚就越升温,中心形成了一个大亮团,大大大……大到一定程度后,点燃了核反应,此时,引力压和膨胀压达到了平衡,一个辉煌、壮丽的恒星就诞生了。恒星的诞生,会迅速扫清周围的碎片,形成了围绕恒星运转的行星或小行星,也就是我们所熟知太阳系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以及二级行星(矮行星)和小行星等天体,从而形成我们的太阳系。我们生活中的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星球。地球上的所有动植物的生存,都靠太阳的光和热。地球处在太阳系中恰到好处的位置,也就是天文学家们所说的“行星适居带。”水,为生命的生存、进化和繁衍,提供了重要能源,特别是人类这样的高级生命。越高级的生命,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是苛刻。地球上蕴藏着丰富的水、氧气、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月球是地球的天然伙伴,它为地球自转速度的减缓,起到关键作用,从而加速了生命的进化,由海洋转上陆地。闪电、氮磷化合物、有机分子与地核内部的岩浆提供适度的热能,构成了生命的催化剂。地壳运动,火山喷发,造山开始,导致大陆板块的飘移,以及绿色植被的生长,为早期生命的生存,提供了足够的氧气,从而形成了原始生态系统。
  寒武纪是显生宙(PhanerozoicEon)的开始,标志着地球生物演化史新的一幕。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Cambrianexplosion)。带壳、具骨骼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趋向繁荣,它们营底栖生活,以微小的海藻和有机质颗粒为食物,其中,最繁盛的是节肢动物三叶虫,故寒武纪又称为"三叶虫时代",其次是腕足动物、古杯动物、棘皮动物和腹足动物,寒武纪的生物形态奇特,和我们现在地球上所能看见的生物极不相同。而我们熟知的大形食肉动物——恐龙,就出现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而恐龙的灭绝,据相关证据表明,是由一颗直径约为4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假如,恐龙还在的话,人类还能出现吗?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物种的消失,标志着另一物种的开始;生命的演化绝非单纯或单一的,演化历程也是漫长而艰辛,万物都是由低级向高级,由单一向多种,由简单向复杂的进化规律。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由猿到人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艰难。从爬行到直立,从简单到智慧,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无不遵循上述规律。万物都是由小变大,由大变小的过程。从哲学上讲,生于斯长于斯,最终又归于斯。不论是浩瀚的宇宙,还是微小的原子;无一不是如此。
  万事万物,都是一位来去匆匆的过客,终将难逃死亡的噩运。生是死的开始,死并非是生的结束,这就是“万物的周期!”
  
分享:
责任编辑:晚亭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8/4/27 18:00:42  
欢迎回来。祝快乐,问候!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8/4/27 18:01:09  
全文没有分段吗?
作者回复:分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