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评论频道>文学评论>对日本文学的一点印象

对日本文学的一点印象
  作者:飞飞儿 发表:2008/8/26 17:53:49 等级:5 状态: 阅读:2293
  编辑按:作者从“汉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日本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中占重要一席的原因以及以美学品质形成的机制来看日本文学”等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日本文学的一点印象。
  
  对日本文学,我曾和许多愚妄的中国读者一样,带着些无法克服的不屑,但近两年看了一些日本文学作品,开始感兴趣,并进而欣赏与佩服,这种感觉不断加深。给我印象很深的主要有紫式部、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和渡边淳一几位作家。
  
  首先要提一下,汉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很深远。日本文化与汉文化师承式的亲缘关系多少让我们心里生出些自豪感,以这个作前提再来说欣赏日本文学大家似乎更好接受一些。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溯及源头相当久远,这种影响曾经一直是单向度输出式的。日本受汉文化的影响从文字到文学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文学方面,从日本最早的《古今和歌集》到11世纪日本文学史上的传奇巨制《源氏物语》,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直接的引介,如《源氏物语》中许多直接引用的唐诗(她本人很喜欢杜甫的诗),当然,历史上还有更多明显受汉文化影响的作品,甚至可以说,从日本文学诞生之日起,就有中国文学的血脉在其中了,这种影响因为后来日本民族文学的独立发展壮大变淡变小,却从来没有绝断。
  
  可以这么说,使日本文学能够在世界文学版图中占据重要的一个席位,原因之一在于它较成功地塑造了日本的国民性之一:敏感细腻,伤感悲观。日本盛产阴性品质的作家,他们大多笔触纤细,忧郁敏感,笔底文字时时透出伤感,这是日本文学一个很显著的特征。从古至今,日本文学史上产生过许多出类拔萃的作家,十一世纪初,《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就让世界对日本文学刮目相看,这位贵族女性笔触极尽纤细工丽之能事,形成了深深影响后世的“物哀”文学风格,即写触物的感动之心及由此引起的喜怒哀乐诸相。就《源氏物语》所反映的这一文学品性的直接来源来看,有中国诗词歌赋绮丽婉约、哀物伤怀品质的影响,但可能更切合了日本民族长期饱受离乱之苦,心内恓惶的真实心理,从思想的来源看,它有日本民族纤细温和情感体验之传承,又因受本土神道与佛教的影响而渗入了通透内省的哲学理性因素,因而具有了深刻能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
  
  就美学品质形成的机制来看,关于忧伤美学的价值与意义或许在《源氏物语》的创作之初并未成为自觉,但才情横溢的紫式部深居宫闱,历经朝代变迁,看惯家族兴衰,那种对繁华过后凄清世事的描述极易让人产生人生无尽苍凉的同感与共鸣,可以说,自《源氏物语》起,一种深蕴于国民性之中的忧伤美学品味便开始自觉地作用于历代日本作家,渐渐形成一种文学气象。一名贵族女性类似于情感日记的作品能产生如此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并进而影响国民品性,影响一种美学观的形成,这似乎也有一些传奇的味道。
  
  说这种忧伤美学的传承发展最终导致日本文学在现代取得十分瞩目的成就并不为过。1968年10月17日,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千只鹤》及《古都》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日本人,也是继泰戈尔、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二位后第三个获此奖项的东方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致授奖辞,突出地强调:“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安德斯•奥斯特林最后宣读了奖状题词:“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在看川端康成的作品时,总是被他作品忧伤细腻的品格吸引,产生深深的熟悉感,仔细回想,应该是自紫式部起,这种感物伤怀的品性一直流淌在这个民族文人心中了吧。从紫式部到川端,这种品格上的相近只是个人感受吗?后来在资料中看到,中学时代的川端就深受《源氏物语》的影响。加之家境的不幸,孤僻与内向自然成为他的性格底蕴,取向紫式部的物哀,从深深的忧伤氛围中寻求同感,并在艺术上不断升华,慰籍难以抑制的骨子里的忧郁,这是不是能作为这种文学品性代代传承的直接证据?
  
  就国人对日本文学的态度来看,或许是因为历史上一些牵涉政治与民族情感的因素,许多人不喜欢日本,恨屋及乌,也波及到对日本文学的态度,很不服膺日本文学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这里先不论我国自古以来就以泱泱大国自诩的民族自信情结,单就文学题材开采的向度来说,如果非要追问一个小小的岛国为什么在文学上有如此卓著的成就,我想地域上的这种特点(在日本人眼里,这不是劣势)虽然限制了日本作家形成恢宏开阔的文学视野(这可能在某些人看来属于先天不足),但日本这个民族真正是善于学习转化,并将自己优势做足的,也正因为没有宽度广度上的优势,他们才更注重向人心人性的深度索取更多,产生一批个性迥异的作家,创作出形态万千的作品,自然是有根有本。窃以为,国内许多追求宏大叙事视角的写作者可以为此为鉴?
  
  在对心理
分享:
责任编辑:行之书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08/8/27 11:18:38  
清晰的思路,透彻的分析与评论,这是飞飞儿书评的风格。透过文字,让我们看到日本的国民性格,更让人看见民族间的差距。这点,很发人深省了!问好!
评论人行之书 发布于 2008/8/26 18:01:28  
作者从“汉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日本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中占重要一席的原因、以美学品质形成的机制来看日本文学、国人对日本文学的态度以及日本文学中对心理、人性的精湛描摹”等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日本文学的一点印象。
评论人作者 发布于 2008/8/28 21:07:29  
文学始终是我们不弃的探索之乐趣,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国家对我们曾有的伤害而否定了其国文学的领域,文学是无罪的,更是无界的.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