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评论频道>文学评论>于无声处的音乐

于无声处的音乐
——浅析帕慕克作品的忧伤美学
  作者:飞飞儿 发表:2008/9/18 17:30:36 等级:4 状态: 阅读:2702
  编辑按:奥尔罕•帕慕克用他“作曲家”的乐感和“宗教徒”的虔诚,在伊斯坦布尔述说了《我的名字叫红》。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就我看过的两部著作《我的名字叫红》和《伊斯坦布尔》给我的印象来看,忧伤是其主调,也是其美学的主要品质。
  
  在《我的名字叫红》这本书里,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凶手推理故事。一个哲思小品,一则带着异域情调的爱情故事……那你可曾看到和听到这些:在遥远的欧亚交界处,伊斯坦布尔,古老的清真寺里传来诵经的音乐,它们飘荡在面罩轻纱的土耳其女人脸上,那双漆黑的大眼睛向你惊魂一瞥,仿佛阿里巴巴的那扇大门洞开……香气薰蒸的浴室内,银质的音乐如流水般,轻轻撞击在金质的宫殿墙壁上,环珮丁当的舞娘用妖娆的歌声把所有的人迷眩;残破肮脏的街角,积雪未消的路上,欢乐的儿童身后走着他们面纱也遮不住其惊人美丽的母亲,长长的棉裙扫动枯枝,自有一份急切与落寞……
  
  这其实是我的想象,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对艺术有许多苛刻的规范,就音乐来说,提倡听单调重复的宗教音乐,富于变化容易激起深层欲望的音乐是不提倡的,欣赏流行音乐甚至被一些宗教极端分子视作败国之举。我所想象的那些画面感清晰的音乐只在我脑海里回响,这就是本书的魅力之一:用文字充分诱发你的感官想象力,听觉是其中之一,正如约翰•厄普戴克所说,帕慕克的作品“像汤玛斯•曼的《浮士德游地狱》般具有音乐性。”
  
  说到宗教,出生于土耳其一个西化家庭,帕慕克却对伊斯兰教并没有兴趣。在他的《伊斯坦布尔》中就有一篇《宗教》写他的这种态度。但作为作家,他关注伊斯兰文化,从3岁开始,就阅读大量伊斯兰教经典著作,并称:“我很关注伊斯兰教的传统,在小说中会以寓言来表现。”也许正是这种对本民族文化传统自觉间离和本能融合的特殊心态,使他的作品不致因为狂热的宗教因素而失去其独立的文化品位,而长期宗教氛围的浸淫则使他的作品具备了浑厚绵密的质地,忧郁的美感深深打动了世界读者。
  
  深厚悠远的奥斯曼文明底蕴产生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并不奇怪,但一直令人惊异的是,帕慕克最初是学建筑的,23岁才弃理从文,他取得的巨大成功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但是有人不是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吗?建筑美、音乐美与文字美是有内在通联性的,他的教育背景成就了他的文学梦。在伊斯坦布尔这座他永远走不出去的忧伤之城,他用建筑师的巧妙把帝国遗迹复原成一个远去的神话国度,用丰富绚烂的想象浇灌伊斯坦布尔的忧伤之灵,使它生根、发芽、开花,直至渗透入他的灵魂和文字,让读者在平淡平静的叙述中,体味一个帝国在斜阳中的忧伤,那忧伤自成音乐,自然流动。
  
  伊斯坦布尔这座曾经负载帝国辉煌的城市给了帕慕克博大深沉的忧伤底蕴。看完《我的名字叫红》,脑海中决会浮现这些画面:天空微明时积雪的路面上发生的争斗,那清晨单诵经声中的清真寺,那古老阴森锁闭着美貌女主人公的大宅院……让人没法摆脱那晦暗故事带来的如潮般忧伤。一直惊讶:他平静的描述下何以有这种强烈的效果?后来,在《伊斯坦布尔》这部回忆录中,我找到了答案:伊斯坦布尔这座忧伤之城以其特有的“呼愁”成就了千百万伊斯坦布尔人的忧伤,也成就了帕慕克作品的忧伤美学。
  
  《伊斯坦布尔》中有一个篇章叫《呼愁》,可以很好地概括萦绕于全书的基调——那是一声对着辉煌帝国远去背影的嗟叹,那是一腔积淀了式微文明耻辱的感喟,那是一汪千万人从心底、从历史深处流出的忧伤之泉。这种沉重的忧伤可以具象:“走在后街街灯下提着塑料袋回家的父亲们。隆冬停泊在废弃渡口的博斯普鲁斯老渡船,船上的船员擦洗甲板,一只手提水桶……博斯普鲁斯老别墅的空船库;挤满失业者的茶馆;夏夜在城里最大的广场耐心地走来走去找寻最后一名醉醺醺主顾的皮条客;冬夜赶搭渡轮的人群;还是帕夏官邸时木板便已嘎嘎作响、如今成为市政总部响得更厉害的木造建筑;从窗帘间向外窥看等着丈夫半夜归来的妇女;在清真寺中庭贩卖宗教读物、念珠和朝圣油的老人;”这种呼愁似乎带着深刻的耻辱感,但又赋予土耳其人无上荣光:“伊斯坦布尔所承载的“呼愁”不是“有治愈之法的疾病”,也不是“我们得从中解脱的自来之苦”,而是自愿承载的“呼愁”。它呼应其自贬的智慧,敢于夸耀它在伊斯坦布尔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同样地,共和国创立后的土耳其诗歌,当中的“呼愁”也表达了无人能够或愿意逃离的同一种悲伤,最终拯救我们的灵魂并赋予深度的某种疼痛。”一种荣光的忧伤,一种全民的忧伤,一种走不出的忧伤,这是帝国阴影的返照,也是人生深层无奈之暗流。
  
  有人评论帕式的作品营造了很好的现场感,这可能利益于他的多样表现手法。如照片的穿插应用,使得回忆更加具象,质地更坚硬,却因时间的间隔,使真实与虚幻交织成一种更渗透灵魂深处的忧伤。建筑凝固了音乐,照片凝固了记忆。在它的回忆录中,许多照片清晰真实,而文字营造的时空物是人非空灭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分享:
责任编辑:行之书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倩理 发布于 2008/9/18 19:38:19  
透彻。顶下!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08/9/19 20:45:18  
在新疆时,只注意过清真寺,没接触过伊斯兰教,也就没什么体会了。看了你的文字,突然觉得一片空白,看来,还是要多读书才行了。问好飞飞儿。这个提醒很及时了。谢谢。
评论人飞飞儿 发布于 2008/9/24 16:19:38  
先谢谢楼上众位朋友阅读! 尤其是后两位认真评论的朋友,你们认真的回帖让我十分感动,(即使是转来的也同样感谢),我也看过一些相关评论,但是这里面还是有许多对我有用的信息,谢谢!
评论人风啸马寒 发布于 2008/9/18 18:00:46  
见识了,呵呵。顶
评论人守望者 发布于 2008/9/24 12:32:01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落到了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的头上,帕慕克的成名作《我的名字叫红》,这本书以16世纪末的伊斯坦布尔为背景,叙述离家十二年的青年黑回到这里,所遭遇的除了爱情之外还有谋杀案,故事中的人物上到苏丹下到宫廷画家、酒馆说书人……在这部小说中,伊斯坦布尔已成一座“废都”,散发着雨水味、霉味,死亡气息在弥漫着,16世纪末的伊斯坦布尔既是刚灭亡一个半世纪的基督教文明的“废都”,又是一座拼命抵挡西方文化的“新都”。   就在这座东西方文化冲突的伊斯坦布尔,频频发生了宫廷细密画家之间的谋杀案,因为凶手不愿意看到他的同僚与苏丹受到西方技法与意识的影响。应该说帕慕克选择这个世界的伊斯坦布尔作为他的故事发生地,以表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再聪明不过了。此时的伊斯坦布尔的地理位置——东方与西方交接的桥头堡,时间位置——从基督教世界变为伊斯兰教世界不久,都的的确确是文化冲突的最佳上演时空。   所以他想拿不到诺贝尔文学奖都困难。   应该说帕慕克是一个“地域作家”,他获奖之后,伊斯坦布尔成为“文学中产阶级”的圣地,许多人要去“朝圣”,去见识“废都”。到了今年帕慕克的非虚构作品《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推出,“呼愁”(这是土耳其语“忧伤”的音译)一词突然成为中国的中产阶级们的流行词汇,流行到让人恶心欲吐(这也是中国的文学中产们没有创造力的症状),而“呼愁”这个词,对应的是伊斯坦布尔。人们通过帕慕克,突然“发现了”伊斯坦布尔这座“废都”。   帕慕克在他的书中,把伊斯坦布尔写得很“小资”,很“忧伤”,很“废都”,诸如“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这样的句子对不读书只读杂志的文化中产们有着什么样的吸引力?所以,他们把帕慕克的忧伤当作了自己的忧伤,把伊斯坦尔布当作了自己的“文化废都”。   但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却是他自己的,是不为外人所能明白的,他说:“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评论人梦亦非 发布于 2008/9/24 12:38:48  
《我的名字叫红》是我所购的文学书籍中最昂贵的一本,二十九块,其实这个定价与“昂贵”二字毫不沾边,但我仍然认为它很贵。因为,我一向认为文学没什么价值,不值钱,只配白送给人求人去阅读。文学无益于人类了解自然与生活,无益于真理,若将文学从生活中删除,对世界与历史不会有任何损失。所以我一向从内心很厌恶文学,虽然我一直在从事文学创作,但并不代表我就喜欢文学,我仍然对文学没有任何好感,也就是说,我同样瞧不起我二十年来所从事的事业。 所以在购买这本书的时候,我大约犹豫了两次,差点儿把它给放回去,但好奇心却抓住了我:细密画是怎么回事?诺贝尔文学奖为何要授予帕慕克?更多地是基于对细密画的好奇,让我最终为这本书付了款。 读得很慢,前前后后读了大约半个月才读完了它,普通的小说我一天就可以读完一本,但玄奥的或者有内容的,要读得慢一些,比如博尔赫斯的短篇,一次只能读几篇,得慢慢琢磨,而帕慕克的这一本,在我看来是“有内容”的,所以也读得很慢。 小说的故事很简单:在苏丹委托“姨父”完成一本书其实插画的过程中,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四个画师中的一个杀死了镀金师高雅,在追查的过程中,凶手又杀死了“姨父”,在暴露“姨父”的死亡之前,黑趁机娶了“姨父”的女儿谢库瑞,婚后,黑与画坊总监奥斯曼大师进入苏丹宝库,从历代绘画中寻找蛛丝马迹,最后发现了凶手。凶手在黑与另外两个画师的暴力之下,交待了自己的行凶及原因,然后趁机逃脱要去印度,谁知在画坊门口碰到另一个喜欢谢库瑞的人:哈桑。哈桑砍下了凶手的脑袋。 如果放在中国作家们手里,这本三十五万字的小说,只须一个中篇就能完成,甚至一个短篇就可以了结。如果作者是中国人,放在中国出版,恐怕永远都不会有出版之日:中国的编辑们会认为太冗长,不简洁,至少有三分之二的篇幅在谈细密画。中国的作家们把小说理解为“故事”,中国的编辑们也会把小说中的“内容”理解为“多余”。所以,我一直深深地鄙视中国的作家与编辑。中国所谓的作家,不过都是《故事会》的作者,中国的编辑,不过都是眼睛只盯着市场的没有远见与真识鉴赏力的苍蝇! 其实这是本以小说的名义在谈细密画的书,虽然里面涉及爱情、谋杀、哲思、推理,但这些不能掩去细密画的光芒。你甚至可以把它看作一本绘画类的书籍,这就是我所说的“内容”。在中国作家中,没有人会在小说中表现出深厚的专业知识。我一直以为,不要从文学到文学,要从别的学科进入文学,如此文学才会有生命力与更多的可能性。但中国的作家们除了编些乱七八糟的故事,别的什么也学懂,更不要说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了。 这本非现代内容的小说,最终透露出的是什么?如果不读到凶手的自白,你不会明白原来作者关注的是“文化冲突”,伊斯兰画技与法兰克画技的冲突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正是这种突冲,让凶手在保持原汁原味的伊斯兰画技的冲动下,杀死了高雅先生与“姨父”,因为在画师们合作完成的那最后一幅插图中,运用了法兰克的透视法。
评论人风啸马寒 发布于 2008/9/19 16:23:02  
请将此篇佳作发到论坛-杂文版块,谢谢!
评论人梦亦非 发布于 2008/9/24 17:26:31  
我梦亦非从来不转贴别人的文章,要转也只转自己的!这是我以前看这本水写下的笔记,在我的BLOG上发的,今天拜读了你的作品,认真看后,就把自己对这本书的观点转贴过来,我想没什么不妥吧?转贴自己的文章自己的观点有错?
作者回复:真是写杂文的哦!一说话就是匕首投标啊!其实我是怕自己阅读不够广泛犯张寇李戴的错误才那样注明的,真没想到闹成误会了,敬请原谅!其实你对中国作家评论那部分我深有同感,很敬佩你看问题的深刻与直言的勇气!希望更多交流!握手!
评论人作者 发布于 2008/10/14 17:06:52  
一个人的经历写了出来就会感染许多人,有时候一个人的思想也会改变很多事情,作者的文字和个人感悟很深。学习了!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