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屈赋的书楚语作楚声谈通城话的历史民族价值
——一,序言:屈赋语言的历史区域
![]() 一,序言;屈赋语言的历史区域 1、屈原生平及作品篇数 屈原出生于楚国的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自名正则,字灵均,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遭受贵族排挤诽谤,先后流放至汉北,幕阜山区域的鄂州和洞庭湖水系的沅水、湘水、汩水流域。楚国国都郢都被秦军攻破,自沉幕阜山下的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创作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一篇,《天问》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一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美学,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高尚精神。 2、屈赋是由官方语言与楚语楚声构成的瑰丽诗章 屈原任左徒期间,对外力主联齐抗秦,经常从事外交活动,用中原商周文字作为官方语言进行书面交流,深深接受中原礼乐法儒文化的影响。在创作辞赋时,必然用的是当代流行的时代语言,即同中原诸国交流时通用的官方语言,与荆楚本地域方言土语(楚地蛮语)的混合语言,具的历史时代的融合性,是当时楚国末期语言状态的文本记录。屈赋是用楚国文字创作的,大多字是当时周代官方语言文字的变体,属于华夏文字系统,到今天使用的现代汉语仍能识其形,知其义,具有历史承传性的社会意义。但屈赋里有许多文字今天只知形,即汉字的方块形状,不识其字的含义和读音,使人用现代汉语无法读准其字音,识出其意义。为何?是因为屈赋书楚语记楚声的特点,既使其赋具时代性与地域民情风俗性,因为当时楚国诸民族共同体只有楚族语言,没有楚族文字,在书楚语记楚声时,只能用中原商周的文字的读音标读楚声,所以现代人只知其字是汉字字形,不知其真实义。由于从周朝末期到今天,历经很多朝代,语音随时代而变化,使得用现代汉语的读音读那些不知其义的汉字,也非当时的中原字音的楚声。要读懂屈赋里那些是汉字,不是汉字意义,是楚声又非当时战国时代中原官方的读音,到哪里去找这种读懂字声、知其字义的语言呢?除了要了解屈赋里的官方语言文字外,还有用书楚语记楚声的原因。屈原曾任的三闾大夫一职,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主要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的教育。楚人举国上下好巫傩祭祀、信神鬼,自然信仰崇拜成风,屈原在流放时接触到了楚国多地姓氏民族的土语方言,用浪漫主义手法“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地创作出楚地风情的赋体。用何文字“书楚语,作楚声”呢?楚国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家,都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只有用商周中原文字的读音“书楚语,作楚声”地书写楚地语言与巫傩祭祀了,那么这种楚语楚声现在又在哪些地方存在呢? 3、屈赋楚语楚声的区域 屈原创作辞赋时,楚国由强盛到开始衰落,是当时中国乃至全世界版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包括湖北省,湖南省全部,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重庆市、广西自治区,云南省等部分区域,楚语楚声只有在当时楚国范围的边陲地区去找。屈原足迹到过的地方有汉江流域,长江中游地区的洞庭湖水域及湘江、沅江、资江与汩罗江流域。这些地区是楚语楚声的核心语言区域。楚国在平原及低矮的丘陵地区的各民族,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共和国二千多年的汉化,及各朝代官方语言的变化,已经没有当年楚语楚声的蛮夷语言了,但是在极边远的湘西、云贵、滇粤交界地区民族成份未变,及相对闭塞幕阜山区的深山沟谷里,虽然原居住的民族主体于元明之际迁走,但是还有许多山沟原居住民族的人未迁走,后来汉化。很多从江苏迁江西,从江西迁来的汉族各姓,还是楚国当时吴越民族汉化的后裔,语言还保存原来吴越语言的读音,加之未迁走的古老民族的一些民众,虽己汉化,但是语言一直保留着原来的蛮夷方言土语,从那些地区的古老语言能一定程度地解读屈赋及《楚辞》中那些字的读音与字意呢,幕阜山区的通城话能一定程度地解读。 4、通城话的语言范围在楚语言区域内 通城县坐落在幕阜山区腹地,处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从具体方位上讲在赣之西,湘之北,鄂之南。从大方位上讲处在长江之南、五岭之北,处在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幕阜山的三角地带,与江西省修水县、湖南省平江县构成三省的小三角地带。从县域方面看与江西修水县,与湖南平江县、临湘市,湖北的崇阳县、赤壁市相邻,属湖北省咸宁市,处在与湖南省岳阳市、江西省九江市的地级市的中等三角地带,处于湖北省武汉市、湖南省长沙市、江西省南昌市大金三角地带,处于江南腹地的长江、湘江、赣江怀抱的地带里。这个地带远古有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通城县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十来处,著名的尧家林遗址,经调查应读为寮家陵遗址,距今天约有4500多年历史,属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文化类型。石家河文化为长江中游地区水稻文明的三苗文化,商时,长江、洞庭湖东南与幕阜山先为句吴部落的边地,后为杨越边地,战国时为荆楚之山地。秦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下隽县,简称“隽”。武帝时,属长沙国。建武十三年改长沙国为长沙郡,下隽隶属长沙郡。三国时属吴国,为周瑜封邑。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隽县为上隽县,设锡山市(今隽水镇)。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废上隽县,分立乐化县、下隽县两县,隶属上隽郡。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乐化、下隽并入蒲圻县,属荆州江夏郡。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分出蒲圻的南境置唐年县(今通城、崇阳境),隶属鄂州。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锡山市为镇。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为通城镇。五代杨行密(公元902年-公元903年),改唐年为宗阳县,南唐又改宗阳县为唐年县。北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改为崇阳县,属鄂州。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分崇阳县南上隽、乐化、天宝3个乡设置通城县。元朝属武昌路,明、清两朝属武昌府。民国21年后,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元1949年解放,属大冶专员公署。公元1958年11月,通城、崇阳合县。公元1960年1月属武汉市。公元1960年12月,恢复通城县,属孝感专员公署。公元1965年8月属咸宁专员公署,今属咸宁市。不管是从古今地理位置,还是历史地域的行政划分隶属,都是楚国的范围,都是楚国各族的方言区,都是楚国多元民族融合的楚语方言在相对闭塞的地域环境中保存沉淀下来的语言。幕阜山是三省交界的山脉,先有长江、赣江、湘江三条大江河与洞庭湖、鄱阳湖二大湖围绕在水泽之中,与外成为相对隔开的群山环境。再是九岭山脉,幕阜山脉,龙窖山脉三条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组成幕阜山系,与外界隔离为大冲大洞。两条(阳新、通山、崇阳、通城、平江沟谷,德安、武宁、修水、铜鼓、浏阳沟谷)贯通排列,形成一个极为封闭的生存环境,两条沟谷之间有沟壑、山坳横向相通,是历朝历代幕阜山外各民族、各姓氏避难定居之处,语言保留着原来民族与原来姓氏的特点。这个地域是在屈赋的语言区域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