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杂说天下>试从屈赋的书楚语作楚声谈通城话的历史民族价值4

试从屈赋的书楚语作楚声谈通城话的历史民族价值4
——四,结论:从屈赋书楚语作楚声看通城话的古语言活化石
  作者:张九紫 发表:2020/9/25 15:19:55 等级:4 状态: 阅读:884
  编辑按:很有史料价值。

  四,结论:从屈赋书楚语作楚声看通城话的古语言活化石的历史民族意义
  
  最近读苗族专家麻荣远与吴心源的著作《破解易经新视觉》,他们在第五章第一节谈到《楚辞》的苗语解读,认为《楚辞》是中国古代最难读懂的诗歌,即使是最负盛名的姜亮夫先生也只能看懂大约百分之六十,因为屈赋是用当时的楚国语言创作,既有官方使用的商周华夏语的汉语,也有南蛮各民族的地方土语,即长江中下游流域在水田上种稻谷的苗族族群的苗语。有的整体句是汉语,有的整句是苗语,有的是汉语中夹杂苗语,有的是苗语夹杂汉语。“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名余以嘉名。”中的“孟陬”,苗语bleidjut的音假;“初度”苗语qouddoub的音假。苗语常qouddoubqoudxid连称,即初世初生(或出生、出世)。屈赋的部分楚语楚声,用现代汉语读不懂的,用现在的苗语可以解读。
  
  1、屈赋的楚语楚声与现今苗语及通城话的关联性
  
  《离骚》汉语意是什么,通城话的音义是什么,那么苗语音义又是什么呢?《离骚》两字的题解,难倒了千百年来的研究者,有的理解为“牢商”,有的理解为“牢愁”,有的理解为“牢骚”,但是《离骚》两字用通城话“提sa”读,能切近音义。通城话“提sa”的语言环境是:你有么意见,提sa,即你有么意见,说呀。sa,语气词。《离骚》全文就是屈原提出自己的想法,都有把离骚的对象所干的不德不义之事一一说出来,然后诅咒,通城民间与苗族现在仍有这种风俗20世纪80年代初,龙海清与龙文玉两位先生在其著作《屈原族别初探》中首次提出“离骚”一词来自苗语liessheut,意为“要诉说”。与通城话读音有别,但意义相近。“女媭之婵媛兮”的“婵媛”古来众说纷纷,王逸解述为“牵引”,朱熹解读为“眷恋牵持”,钱杲之解释“淑美”,汪瑗解释为“妖娆貌”,王夫之解释为“婉如相爱”。通城话读“层怨”即发怨恨之气。“申申其詈言”的“申申”通城话读“声声”为声貌词语,形容抱怨之气又尖又细。游国恩在198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游国恩学术论文集》中说:“婵媛者,盖啴咺之借字”,并引用《方言》:凡怒而噎噫谓之胁阋,南楚江湘之间渭之啴咺”。所谓“啴咺”正是“南楚江湘之间”的苗语”dandghand”,读若“诞干”,即“以脾气”的意思。“申申”苗语“reibreib”,声貌词语。苗语与通城话读声虽不相同同,但语义相同或相近。只略举二例说,《离骚》解读不懂的语言,可用苗语与通城话解读,虽然苗与通城话语音不同,但意义相同,是语音产生了分化。
  
  2、通城话与古瑶语言
  
  千家峒是海内外几百万瑶族的圣地,是瑶族的发祥地,地处湖南与湖北两省交界处的龙窖山,记载,早在唐代,杜甫诗中已有洞庭湖畔“莫瑶”的诗句。通城县距离洞庭湖仅100公里。北宋范致明在《岳阳风土记》记载,龙窖山(今通城药姑山)居住着“山徭人”:龙窖山,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殊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市邑,亦无贡赋,盖山瑶人也。说明早在唐宋时期,通城县已经生活着瑶族。清•乾隆《通城县志》载:“元代前,通城为汉瑶杂居地,后因战乱,瑶民渐入湖南。”本人在《龙窖(药姑)山瑶族千家峒母性文化遗存》中谈到了汉语与瑶语的关系。汉族使用的是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使用的是汉字,现在平江、通城、修水、临湘、崇阳,赤壁等地方与现在江永瑶族的语言读音相同或相近,是瑶族语言遗存下来的活化石,如“琅场”,广西、湖南两地瑶族与通城话读音相同,词义相近。“青蛙”,瑶族称“麻蝈”,龙窖山临湘保留有这种称呼。“箩筐”,广西、湖南两地瑶族与通城话都读“罗强(去qiang)”。“方子”,指棺材,广西、湖南两地瑶族与通城话读音相同。“闹鱼”,广西、湖南两地瑶族与通城一样将茶箍饼毒鱼的捕鱼活动,读音与通城话相同。“熬洒”,广西、湖南两地瑶族一样为做米洒。“盘缠”,广西、湖南两瑶族与通城话读音、词义一致。又如“吵烦嗯那家”与通城话语音、语义一致。楚地瑶族语言是楚地方言之一,秦汉之后,这种语言在幕阜山区,通过瑶人汉化的人群保存在这个地域。广西、湖南两地的瑶族是勉语与通城话中词语有一些读音与词义相同或相近,瑶族中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东山乡为代表的标敏瑶方言与通城话更为接近。2001年广西瑶学会认定龙窖山为瑶族早期千家峒,近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湖北省咸宁市为古瑶文化之乡,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为古瑶文化传承基地。因此,通城县不仅是古瑶民俗文化之乡与传承基地,同时也是古瑶语言遗留之乡与传承基地。
  
  3、楚语楚声包括的苗、瑶、畲、侗、汉族(客家)语言
  
  楚地地域广大,包括长江中下游的汉江、湘江、赣江与淮河流域与黄河下游地区。先为九黎同盟,后为三苗方国,在商周时为古扬越,古句吴与古荆楚先民。楚立国后融合了众多部族。在楚地众多部落民族中,都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湘西苗族、瑶族、畲族都有共同的盘瓠先祖崇拜。畲族传说盘瓠与三主公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四女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传说家喻户晓,载入族谱,绘成连环式画像,称为“祖图”,在节日里悬挂出来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祖杖雕刻作龙头,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
  
  1)、苗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禹伐“三苗”的残酷战争,中原文献中不再有“三苗”的记载。荆楚、楚荆、荆蛮、南蛮等不同的呼唤,都是泛指苗族人们的共同体,他的前身,还是三苗。历商、周至战国后期,三苗后裔在“荆”、“楚”、“蛮”的抽象掩盖下,又出现于史册。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在南北朝时期,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于世。
  
  2)、瑶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传说为盘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后裔。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族名称比较复杂,有的自称为“勉”,有的自称为“布努”、“金门”、“瑙格劳”、“拉珈”、“炳多优”、“唔奈”、“藻敏”等。因起源传说、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有“盘瑶”、“过山瑶”、“茶山瑶”、“红头瑶”、“花瑶”、“花蓝瑶”、“蓝靛蓝”、“白裤瑶”、“平地瑶”等30余种不同称呼。按照语言、习俗和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瑶族大体上划分为四大支系:操勉语的盘瑶支系,又称瑶语支系;操苗瑶语族苗语支的布努瑶(包括布努瑶、白裤瑶、花蓝瑶、花瑶和部分红瑶),又称苗语支系;操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茶山瑶和那溪瑶支系,又称侗水语支系;操汉语(客家)方言的平地瑶支系。秦汉时期,瑶族先民以长沙、武陵或五溪为居住中心。在汉文史料中,与其他少数民族(主要是苗族)合称“武陵蛮”、“五溪蛮”。南北朝时期,部分瑶族被称为“莫徭”,以衡阳、零陵等郡为居住中心。《梁书•张缵传》说:“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这里的“莫徭”,指的就是瑶族。隋唐时期,瑶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湖南大部、广西东北部和广东北部山区。唐末五代时期,湖南资江中下游,以及湘、黔之间的五溪地区,有较多的瑶族居住。宋代,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境内,已有一定数量的瑶民向两广北部深入。元代,迫于战争瑶族不得不大量南迁,不断深入两广腹地。明代,两广成为瑶族主要分布区。明末清初,部分瑶族又从两广向云贵迁徙,瑶族遍及南方六省(区),形成了今天的分布局面,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明中叶以后,部分瑶族由广西、云南进入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成为他国居民。
  
  3)、畲族是中国南方的游耕民族。唐代起,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畲族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通用汉文,唱畲歌。99%的畲族所操语言接近于客家语,但语音上与客家语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普遍认为畲族和瑶族同源,属于广义的瑶族:盘瓠传说、盘王图腾及盘、蓝、雷、钟四大姓相同,一些语词相同,而且自古来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称呼,跟瑶族密不可分。“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意为刀耕火耘。“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载:“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地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因此《龙泉县志》说:“(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清后,许多人不了解畲民的民族成分,以“苗族”、瑶族”、“瑶僮”和“苗民”等称呼畲族。畲族来源众说纷纭,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与瑶族同源。有人主张“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众说纷纭的畲族族源说明畲族在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畲族族源虽然很多,但概括起来就是外来说和土著说。外来说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武陵蛮”和畲族有共同的盘瓠图腾信奉。土著说认为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闽”是福建的土著,遗裔就是今天的畲族。不管外来说,还是土著说,一句话畲族源于古吴越族。
  
  4)、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与侗族杂居的水族称侗族为gaeml,苗族称为daxgul。当地汉族称为“侗家”或“侗族”。明清以来,侗族被称为“僚人”、“侗僚”、“峒人”、“洞蛮”、“峒苗”或泛称为“苗”或“夷人”。民国时期称为“侗家”,新中国成立后称为侗族。侗族源流,史学界有四种不同看法:一是土著民族,是自古以来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形成的人们共同体;二是从都柳江下游梧州一带溯河而上迁徙到今日的侗乡,因为南部方言的侗族中都流传有“祖公上河”的迁徙歌谣;三是从长江下游的一带经过洞庭湖沿沅江迁徙而来,因为北部方言的侗族中流传的“祖公进寨”歌的传说;四是土著在长期历史发展中融合从外地迁来的其他民族成份。一句话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侗族现在居住地,从历代文献看,春秋到秦汉,这里活动着“越人”、“黔中蛮”、“武陵蛮”;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这里的少数民族被侮为“五溪蛮”或“蛮僚”,唐宋时被侮称为“溪峒州蛮”。古代越人是一个庞大族群,内部分为若干个支系,到南北朝时期都被称为“僚”。到唐宋时期,僚人进步分化出包括侗族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宋人朱熹《记“三苗”》中说:“顷在湖南时,见说溪峒蛮徭略有四种:曰僚、曰仡、曰伶,而其最捷者曰苗。”隋唐时期,侗族形成单一民族。唐末,封建王朝衰落,侗族大姓土豪自称“峒主”,分管诚、徽二州,辖十个峒,今天的靖州、会同、芷江、绥宁、通道、黎平、锦屏、天柱等地均属“十峒”范围。“峒”作为侗族社会内部的行政区划,峒中的政治、经济、军事都由“峒主”把持,“峒”同时是瑶族行政区区划。北宋时,侗族的“峒首‘领先后归附封建王朝,向朝廷进贡地方特产,朝廷则让他们世袭土官。据《文献通考》记载,当时诚州附近的首领已经“创立城寨”,“使之比内地为王民。”那些住在“峒首”城堡附近的“峒丁”慢慢地变为“熟户”,那些边远山区的“峒丁”被称为“生界”。元朝对侗族统治沿袭唐宋的“羁縻”政策,征服“九溪十八峒”。明代,侗族从僚人中分离出来,还有人把侗族称为“僚”。如明末邝露在所著《赤雅》中说:“侗亦僚类”。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则说:“峒僚者,岭表溪峒之民,古称山越,唐宋以来,开拓浸广。”从而把侗、僚、越几种称呼串连了起来。
  
  居住地从自然村落到行政管理村落有洞(峒)之称的民族是苗、瑶、侗族,地域范围在长江以南。“洞“为自然村,两山之间,有水有地,可供人居住生活的山间平畈与盆地。“峒”是行政管理名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脉中段,湘黔渝交界处的湘西花垣县,是苗族村。瑶族的自然村称“洞”,行政管理单位为“峒”,幕阜山区的咸宁市通城县是古瑶发祥地,有三溪九港十八洞之称。这些“洞”(峒)中居住的民族与民众的语言在封闭状态下,少受汉族语言入侵,同化的程度较少,保持独立的稳定性较高。“洞”(峒)之间的民族民众还具有交互性,瑶族各分支的语言有操苗语、侗语与客家语现象己作出说明。
  
  4、汉语、苗语“共同基础”的“上古汉语”与苗、瑶、畲语的分家
  
  1)、汉语、苗语“共同基础”的“上古汉语”。前面谈到苗语“兮”源于古羌族读音,苗族远古源于古羌族的一支。历史传说表明,汉族远古先民,实包括来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团的人,有虞舜出自东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记述。还有一些传说中的人物,按不同记述,可解释成亦羌、亦夷、亦苗黎。苗族民族语是汉藏语系,汉族语言也是汉藏语系,语言有着“共同基础”。经过多方的研究和考察后,在麻荣远与吴心源《破解易经新视觉》书中,一些特殊的语言事实可以作为有效的基本证据:“骈偶对应”指苗语、汉语的单位音节词分别是一对双声或叠韵结构的上下字的语言现象,如lianx、xanb、xan分别是“关联”、“新鲜”、“娴熟”的上或下字,而意义恰与“关”、“新”、“熟”相同。“平行同谓”是指两个以上所指共享一个能指的现象,汉语有同谓关系的字,苗语也平行地有同样的关系,如汉语的日、月,既是天上两个发光的星体,同时又是计时单位,苗语的hneb和hlat也平行地有同样的关系。“平行同指”是指两个不同能指表示同一个或两个相关的所指的语言现象。汉语某个同指,苗语平行地也有一个同指与之对应。汉语“重”与苗语hned同指。汉语“轻”与苗语xenb同指。交互同指(交互同谓)是指汉语与苗语的两对平行同谓,所指交互相同的现象。汉语“短”和苗语了led同指,但苗语dant与汉语“拦”之所谓交互与之相同。“苗汉同体”是某字跨越在苗语、汉语之间。如汉语“風”,从“凡”,从“虫”。“凡”即苗语planb.“虫”苗语为gib,与git的“風”同音。Planbgit边读就是刮风或风。谈到“上古汉语和苗、汉语的“共同基础”。古汉语语法学家杨伯峻先生于1955年,由大众出版社出版的《文言语法》中论及汉语稳固性时说:汉族语言虽然经历了以千年计的很长时期的变化,仍然是万变不离其宗的。璧如:以词序为主的情况并没有变,双宾语的内容一秩序并没有变,连动式、兼语式的基本情况没用变。复合句的语法的情况并没有变。这些主要情况的稳固性便使得文言的语法体系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体系基本上是一致。关于汉语与古汉语的关系的论述一字不差在同样适用于苗语。“上古汉语”,广义上就是许多具多近亲关系的方国语言的总和,狭义上说是指先秦时代的书面综合体,它是众多方国语言为基础,但又不能全面地记录所有方国语言,也说不上以哪一方国语言为基础为主。所谓具有近亲关系的方国语言,包括苗语或其他一些民族语言在内,这就是麻荣远与吴心源的上古汉语观,即汉语、苗语“共同基础”的语言。
  
  2)、汉语、苗语在汉代分为两种不同语言。汉语与苗语之间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点,同时又有许多差别。这种差别使汉语与苗语成为单独的语言,成为单独语言的年代在何时呢?根据麻荣远与吴心源的研究,表述如下。语言是由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构成,任何语言的差别包含三大要素的差别,主要是语法方面的差别。只要语法形态方面的基本差别存在,才能阻碍苗语衍变成为一种汉语方言,这种差别保存下去,衍变今后也不会发生。这种差别叫做“分化”,使“上古汉语”分化为汉语与苗语的独立语言。通过比较,确认汉语、苗语语法形态之间九大基本差别:一苗语的名词、形容词、副词、补词都有专门的词头,或称前附加。二汉语的动词有表示进行的“着”尾,复数人称代词有“们”尾;部分名词有“子”尾。三汉语有序数助词“第”,构成序数词。四汉语有前置指示系统,苗语后置。五汉语的复合词用偏正式结构,苗语多用正偏式。六汉语的中心词一般有前置的形容词或名词性定语,苗语一般后置。七汉语的形容词、动词加后置助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苗语加前置助词。八方位名词和普通名词组合时,汉语方们后置,苗语方位前置。九苗有命令式,有敦促式,汉语却没有。以上九大语法差别产生的时间是在汉代以后,产生变异的主动方在汉语。如《诗经》词头系统发达,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词头,汉代发后只剩下个别的了。如“阿母大拊掌”、“阿爷无大儿”中的“阿”;“子尾”先秦文献中很少发现;“着尾”到南北朝才开始出现;“们尾”在唐朝才开始出现;序数助词“第”产生汉代;汉代以前既有前置定语,也有后置定语,名词性定语都是后置。汉代以前称帝尧、帝舜、帝俊、帝颛顼,汉代以后称汉文帝、汉武帝等;方位名词汉代以前前置,汉代以后才后置。苗语之所以为苗语,差别于汉语,多是由于苗语保持了先秦时代的语言传统。秦始皇虽然统一中国,但秦朝为时太短,对语言的变化影响有限,所以苗语、汉语分化的时代应从汉代开始。
  
  3)、苗语、瑶语、畲语分族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时期,瑶族先民居住在以长沙、武陵或五溪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汉文史料中,与苗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合称为“长沙蛮”、“武陵蛮”、“五溪蛮”。南北朝时期,部分瑶族被称为“莫徭”,以衡阳、零陵等郡为居住中心。《梁书•张缵传》说:“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莫徭”一词的出现,说明莫瑶从苗族中分离出来的时间,为魏晋南北朝时间。在此时期,莫瑶、苗族与畲族都从“长沙蛮”“武陵蛮”“五溪蛮”中独立地分离出来,从此语言也开始分离。
  
  瑶族名称一般认为来自南北朝之后,隋代之前的“莫徭”。畲族名称同时出现于南宋刘克庄的《漳州谕畲》中。约在隋、唐之际,聚居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包括畲民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僚”、“峒蛮”、“峒僚”、“蛮”等,未见有称“莫徭”的。可见“莫瑶”与“畲”的分离,应与“莫瑶”一样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同从苗族中分离出来的。苗族形成自己的独立语言,瑶语随着瑶族从苗族中分离出来后,也苗语分离出来,有部分瑶族操苗语,部分瑶民操客家语,部分瑶民操侗水语,畲语随着从苗族分离后,再从瑶族分离时,与平地瑶一样操说客家话。
  
  5、苗族、瑶族、畲族与江淮流域汉化民众同源祖族
  
  1)、共同的三苗盘匏传说。屈赋《离骚》开篇句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汉语理解是说屈原自己是帝高阳的后代,己逝父亲叫做伯庸。麻荣远与吴心源文章中说到这里把“帝高阳”当成名词短语,从语法结构看就成了一个孤立的名词性结构“帝高阳之苗裔”与下句的主语“朕皇考”没有关联,得不出郭沫若先生翻译“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己故父亲”的译意来。他们认为这个“帝”是苗语nded“太”(或ned“奶”)的音假,有“头目”、“首脑”、“母(雌性)”的意思。一个山寨、一个部落、一个共同体的头目(土匪头子)都可称nded“帝”,连牛群、羊群、猴群的中领头的都可称为(ghed)nded,这是本义第一义。第二义是“母”。苗族称母为nded“太”、“奶”或者miL“闵”、“芈”。第三义是除人之外的动植物的雌性,相当于“母”。Ndedyulyi就是母牛。人类社会始于母系,为首头领是女性,所以为首的nded。“帝”即是人母,又是共同体的头目。母系为父系代替,对头目的称呼nded“帝”沿袭下来,性别变成男性,作为人母的nded也同样延续下来。苗语nded这两个意义的同一,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正是母系社会语言残余在语言中的反映。《路史。后记》:“帝女游华胥之渊”,《春秋元命苞》:“女登游华阳”中的“帝女”与“女登”都是女性,都是“帝”的佐证。上句之“帝”不训帝王而是训母,与下句之“皇”不训“皇上”而训父正好相对应。所以这两句的意思为:祖母是高阳的苗裔呀,我的皇考叫伯庸。介绍了母系又介绍了父系,同苗人父母同举时先母后父的习惯相符合。“帝”与“皇”不是指真正的生身父母,而是都是传说中的始祖母与始祖父,始祖母出身高贵,始祖父出身平庸。操腊乙话的苗族。有奶贵玛狗的传说。奶贵指明她出身高贵、神圣,直译就是圣母。娘家是匠讼历岘,匠沙历州。历岘、历州是历山、雷泽的谐音,是被称为神明之子舜所耕历所渔之地。舜与高辛氏己被王国维与郭沫若多人证明为一个人,所以奶贵就是高辛氏之女,麻阳苗族及说“话湘”的泸溪苗族把三公主称为高辛氏之女,辛女的合文正好构成“妾”字。奶贵玛狗的传说是由熊盈族,即东部苗族的自称,为追寻出身引出的玛狗的故事。玛狗不可能是任何人类的先祖,犬是人类生存过程的保护神,是原始民族在原始阶段对保护神的原始崇拜。玛狗受人贱视,但最新的历法与最优的文字隐藏其胸腔中,提示文字与历法的发明可能和熊盈族的祖先有关。据传说这些文字与历法是代币代喀拿去了。代币代喀现在指汉族。汉族,苗语称zhal。《说文》有:“币,周答切,周也。”“币”与“zhal”。在古代,“zhdl”、“币”,同音,指周人,后来指称汉族。奶贵玛狗的传说不书写成汉字,只在椎牛祭祖的隆重节日里,只有二三十人围坐火塘聆听。《大戴记》说楚的祖先陆终氏“取于鬼方氏-------谓之女聩氏,产六子。”“鬼”“贵”同音,有高贵之意。女聩出身之高贵神圣如苗族的熊盈族传说的奶贵一样。奶贵产六子,女聩产的也是六子,三主公产的也是六子。女、母、奶、娘相通。高辛氏即帝喾。“喾”与“鬼”同音。“聩方”即“鬼方”,女聩就是奶贵,从而辛女,奶贵、女聩同出一源。瑶族、畲族的传说是盘匏前身是一条虫,放在盘里化为锦犬。“伯”通“霸”,“霸”通“爸”。“庸”,苗语是河道的意思,汉语称“沟”。“沟”和苗语gous同音,苗语gous是终极的意思,于是陆络与伯庸可通。“庸”通“沟”,“沟”与“狗”同音,那么“伯庸”即是“爸狗”,就是苗族所说的“玛狗”,瑶族、畲族传说的盘匏。根据王国维在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观堂集铭》中考证。椎牛祖祭是楚贵族的三大祭祀之一,东部苗族的熊盈族保存这种祭祀,熊盈苗族是楚贵族后裔,由此类推,楚贵族也应有奶贵玛狗的传说,难怪幕阜山汉族有盘匏与公主的传说,说明幕阜山汉族民众是楚族汉化后裔。熊盈族的苗族的盘匏传说是秘本,瑶族、畲族是公开版本。所以楚族源于母姓的“芈”姓。“芈”是中国非常古老的姓氏,祖源地丹阳在湖北荆山一带,是周朝时楚国贵族的祖姓,已经分衍为诸多其他姓氏,读音为miē或mǐ。苗族与楚族同源一族,即南蛮族,前推为在水田上种植稻谷的三苗部落同盟。
  
  2)、共同的九黎蚩尤故事。从三苗方国前推为九黎部落同盟。苗族流传这么一个古老的故事:很久以前,在大河入海口太阳升起的地方有九片稻田,为看守这九处田野,有个名字叫乃的老祖母,人称巫乃,德高望重,她把九个孙子安排在这九个地方。他们耕作有方,春耕季节碧波荡漾,金秋时候谷粮满仓。龙来龙有水喝,鸟来鸟有谷吃,天下昌荣,重熙累盛。巫乃很高兴,把九个孙子看守稻田的所在地的地名分别赐名九个孙子,并让他们各自拥有这些地方,叫:仌黎,卧黎、而黎、醠黎、窝黎、品黎、更黎、屋黎、雵黎。世称九黎。从此,苗人的子子孙孙都与黎有关。史书古籍中有记载九黎,九黎是苗语音译。九是苗语中的九,黎是苗语中的稻田(田野),九黎是九片稻田或九丘稻田,九个以黎命名的兄弟就叫九黎。九黎的含义既指九片稻田,也指九个人,延伸为九个氏族。《战国策•秦策一》高诱注:“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孔国安语道:“九黎君,号蚩尤是也。”《尚书.吕刑》郑玄注:“苗民即九黎之后。”《国语•楚语》曰:“三苗复九黎之德。”《黔记•卷五十九诸夷》:“苗人,古三苗之裔也。”这些记载基本上直接阐述了九黎和苗人的源流关系,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印证,譬如《山海经》中写道:“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晋时郭璞注解说:“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又如《史记•轩辕本纪》:“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其械后华为枫木之林。”此传说与蚩尤血传说有关,因为枫树叶是红色的,像血。此类记载的根据来源于苗族文化。《苗族古歌》里有一首《枫木歌》,歌唱的内容是苗族的来源、人类始祖等是从枫树中产生而来。苗族是蚩尤九黎的后裔。因稻田的苗语叫黎,故黎民就是种田人的意思,而种田人都是老百姓,于是有黎民百姓一说。实际上,无论是三苗的“苗”,还是苗族的“苗”,都有种田人(黎民)的涵义。《说文解字》认为:“苗,草生于田者。从艸从田。”此中的所谓草,就是稻作谷物。苗族自称为蚩人,瑶族自称为尤人。蚩尤是苗族、瑶族合称的九黎部落的首领。
  
  3)、共同的伏羲女娲的神话。伏羲、女娲兄妹结婚传说,流布于江南众多民族与汉族,它起源于苗族。这一故事在苗族流传最盛,祭祀最隆。汉代《山海经》明确指出“人首蛇身”之神是苗族之神,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论述较详。“人首蛇身”是江南水乡民族的蛇信仰,是古百越民族的图腾,后转变龙图腾。公元2009年麻荣远、吴心源十分意外从湘西苗绣中发现了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图像。苗绣上的人首蛇身图像几乎与闻一多先生《伏羲考》中转录的几幅十分相同。麻荣远与吴心源认为屈原《九歌》是来自苗族对伏羲、女娲的祭祀。苗族对伏羲、女娲的祭祀活动,苗语称qaodnongx,当地汉语译为“还傩愿”,今天称之为“傩文化”。这一文化现象在当时的江南地区盛行,在现在的幕阜山区还有痕迹。“伏羲”从汉字解译,很难解述清楚准确。他来自苗语,意思是俯仰。伏羲、女娲是苗族至少自战国以来一直隆重祭祀的始祖,己成为宗教仪式。《傩神起源歌》在湘西家喻户晓,苗青先生主编的苗族文学《东部民间文学作品选》中的《奶傩杩傩》讲述:奶傩杩傩(伏羲)婚后生了一个肉球怪胎,嫌其丑,用刀切成148块,分别扔到148个地方,生发了148姓苗人,不知道生身父亲是谁。梦里神告诉他们是伏羲、女娲。他们问伏羲、女娲。伏羲、女娲让他们分别卜卦。说如果卜得一扑一仰的顺卦,就是伏羲、女娲的后代。这一扑一仰和《系传》所说的“仰观俯察”相符。苗语称“俯仰”正与伏羲(bubxib)同音。甲骨文中有“伏羲”两字,汉语解释为“上下”。可是所有带这两个字的甲骨文都是“下上”,而无“上下”连带。汉语只有“上下”,少有“下上”搭配语言的事实,最古老的《尧典》也是“格物上下”。朝上为仰,朝下为俯。伏羲与苗语bubxi同音,汉语为扑仰。Bub和“扑”两种语言相同,都指口朝下。口朝上汉语称“仰”,苗语为xib,即羲。江南打卦时,两口朝上阳卦,两口朝下为阴卦,一扑一仰为顺卦,苗语称galbbubxib,《易经》关于伏羲画卦正是从俯仰开始。“扑”和苗语poub同音,苗语是祖父或祖的意思,苗语称某祖父或某男祖先就是“扑某”。如果按汉语“扑仰”读,苗语就成了poubniangx,直译是祖父,祖母或男女祖先。卜辞中跟在“俯仰”之后的“若”、“不若”,是苗语roul和jideoud。意思是“允许”与“不允许”。伏羲,“扑仰”,“俯仰”,即“阴阳”,一扑一仰,即男女交欢的一扑向阴、一仰朝阳,渭之生命之道。所以八卦,源自于一扑一仰的伏羲交和之道。
  
  4)、共同的盘古化生神话。笔者到过湘西,听说在放蛊一事,其实神秘的放蛊大多是女性,幕阜山区亦有放蛊的传说,只是不盛行而己。“蛊”汉语读“古”,苗语叫qid,是一种法术。再看盘匏传说中的盘匏故事:帝喾妻子耳朵生病,挑出一条虫子,病好了。耳轮是“蛊”。帝喾妻子将虫放在中,虫变成了一条锦犬。盘中放虫就是“蛊”。龙犬盘匏对帝喾说将他放入器物中蒸七天七夜会变成人。犬也是虫,放入蒸笼的器皿,也是“蛊”。生虫的耳轮,圆形的器皿,盘子与蒸笼都是圆形器皿,即天地四方的先天八卦与四面八方的后天八卦都是“蛊”。帝喾妻子与三公主都是蛊婆。所以苗族的女祖就是蛊婆,从虫至锦犬,从锦犬到人就是天地八卦的皿盘之虫的生命生殖,就是伏羲画八卦的俯仰结合,一阴一阳交和的新生,亦即盘古孕生开辟天地后,化生生命的文化。天地之间,卵蛋孵生,精卵胎生,种子芽生,根块再生,都是一个道理,那就是盘古孕生,开辟天地。与甲骨文同时期,有一件著名文物,闻一多先生称为“黾盘”。黾盘中卧着一只奇形怪状的大蛤蟆,四周有五条鱼和其他鱼类。蛤蟆和鱼都是虫,所谓“黾盘”就是盘中有虫,即“蛊”的原始形式。蛤蟆苗族称为gud“蛄”,或者deadgud“大蛄”。“蛄”与“古”同音,盘中有蛄即是盘古。“蛤蟆”汉语称“蛙”,“大蛄”即“大蛙”。“大”与“女”相通,如《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的“大”。其他书籍作“女”解,如《楚辞》有:女歧,女须,秦人生于女修等,“黾盘”的“黾”,其形为蛙。黾,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蛙形。《说文》:“黾,鼃黾(wāměng)也。从它,象形。”本义:蛙的一种。“黾盘”应为“蛙盘”,因此推出大蛙即女娲,“黾盘”就是盘古开天与女娲补天的原始图形。
  
  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位于的幕阜山区腹地,从湘鄂赣三省的古文化遗址与通城县的古文化遗址分析,呈现出从不同方位朝幕阜山区腹地延伸的线路。就通城县崇阳县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十来处,沉积有盘古开天地的文化、九黎文化、三苗文化、荆楚文化、汉下隽文化等等,一直延续共和国的今天。综合表现在语言方面,即各时代、各民族语言的混合体,所以通城话是上古汉语与古代民族语言的活化石,具历史研究与民族研究的活体价值。
  
  2020年9月14日---9月18日
  
  参考文献
  
  1、刘国斌、黎立夏主编的通城县文化系列丛书之《方言词典》,2015年,长江出版社
  
  2、麻荣远、吴心源著《破解易经新视觉》,2013年8月,云南民族出版社
  
  3、杨世灿著《屈原研究》,2019年6月,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
  
  4、中央民族学院苗瑶语研究室编《苗瑶语方言词汇集》,1987年7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5、方培元主编《楚俗研究》,1993年(第一集)湖北美术出版社
  
  6、方培元主编《楚俗研究》,1995年(第二集)湖北美术出版社
  
  7、方培元主编《楚俗研究》,1998年(第三集)湖北美术出版社
  
  8、王宏桂著《咸宁方言研究》,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9,奉恒高著《瑶族通史》,2006年,民族出版社
  
  10、吴永章著《瑶族史》,1993年,四川民族出版社
  
  11、许结著《中国辞赋理论通论》,2016年凤凰出版社
  
  12、刘民著《我的田野采风调查与研究》,2017年,长江出版社
  
  13、褚斌杰主编《(诗经)与楚辞》,200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1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的《中国文学史》,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5、何新文著《辞赋散论》,2000年1月,东方出版社
  
  16、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
  
  17、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99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18、高进智著《常用湖北方言词典》,1993年,湖北省人民出版社
  
  19、冯金陵主编的通城县文化系列丛书之《古瑶文化遗存实录》,2015年,长江出版社
  
  20、石宗仁著《荆楚与支那》,2008年6月,民族出版社
  
  21、何光岳著《南蛮流源史》,1988年,江西教育出版社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张九紫 发布于 2020/9/27 14: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