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杂说天下>试从屈赋的书楚语作楚声谈通城话的历史民族价值3

试从屈赋的书楚语作楚声谈通城话的历史民族价值3
——三,长江中游幕阜山隽水流域的通城话是楚语楚声的活语
  作者:张九紫 发表:2020/9/25 15:18:37 等级:4 状态: 阅读:890
  编辑按:作为论文可谓史料详尽,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习惯来说,读起来很吃力了。

  三,长江中游幕阜山隽水流域的通城话是楚语楚声的活语遗存
  
  通城话大体可定为赣方言的一种,以通城话为母语的人分布在湘鄂赣三省的交汇地区,是赣语与湘语交汇现象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即是古句吴与扬越语沉积的赣语与古扬越与荆楚语混合的湘语的融合地区之一。通城话有17—20个声母,72个韵母,6(7)个声调,保留有古汉语的入声(有的地方分阳入、阴入,但有的只有入声)。通城话是数千年以来由居住在幕阜山冲洞里的通城人们孕育形成的民族语言,是一种自古到融合沉积各民族语言的历史现实。通城地处幕阜山腹地,是湘语、赣语和北方话的结合部,历史上人口迁徙频繁,使得通城话的成分显得古老而又复杂,造成操通城话的人与外地人在交往时产生严重的障碍。通城话早已受到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被称为“研究古代文化历史的活化石”。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湖北省长江东南部的幕阜山地域是楚国边境,与东边的句吴国接壤,与南边扬越相邻。后扬越吞并了句吴,占据幕阜山地域,最后楚国纳入其土国版地。通城虽处于楚国境内,通行的却不是纯楚语(今湘语的前身),而是古句吴语与扬越语与荆楚语的混合语。早在唐代时期,人们就察觉到江汉平原中部以东地区并不通行楚言,误称之“吴语”。北宋时,张耒在《齐安行》写:“黄州楚国分三户,葛蔓为城当楼橹。…客樯朝集暮四散,夷言啁啪来湖湘。”“湖湘”指黄州附近的长江西南岸,即湖北东南一带。明代袁宏道在金牛镇亦言“村姑语带蛮”。“夷言”、“蛮”都是指不同于当时官话系统的赣语。通城古属荆州与楚国,由于靠近古楚语发源地,与湘语区接壤。秦属南郡,汉设下隽,隶属长沙国,使得通城话有很多楚语特色词汇。如“伢(孩子)”(湘语、赣语)、“崽(儿童节子)”(赣语、湘语)、“娭毑(老妇人)”(湘语)。近年来,中国各地要求保护本土语言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大,发展本地文化,保存本地语言,赣语逐步走上大众传媒。起源于古楚语,混合湘语和赣语的通城话理所当然要保存,具有一定的语言历史与民族研究的价值。
  
  通城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幕阜山北麓。东南界江西省修水县,西与西北毗邻湖南省岳阳县、临湘市,北与东北与湖北省崇阳县相邻。位置决定本地了文化是三省历朝历代文化原本的融合,即古吴、楚、越语言文化的历史融合,不属于单一楚的湖北文化、越的湖南文化与吴的江西文化,表现在语言上,不同于湖北大部分地区通行的西南官话,而是赣语和湘语的混合。中国语言分为北方语系和南方语系,随着北方人向南方地域迁徙,北方语言与当地方言融合,行成的8大官话,如东北官话、北方官话、胶辽官话、北京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之间基本能相互听懂。这些官话地区大部分是平原或低矮丘陵,易于其他民族与姓氏入侵。原始的南方语系在难于入侵的山沟闭塞地区发展。南方各种方言大部分应是古吴语,古扬越与古楚语演化而来,包括现在的湘语、赣语、吴语有不少相通之处。赵元任编著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将湖北方言分为4个区:占主导的西南官话区,楚语区,赣语区,湘语区。纯粹的古楚语虽然已经不存在了,楚语区是各种方言相交的地方,如幕阜山区就是古句吴语、古扬越语、古楚语相交处,典型代表是通城话。研究者将通城方言归于赣语,还将附近湖南省的岳阳、临湘、平江方言都归于赣语,原因是湖南省这些地区的现代居住者都是从江西迁去的,说着赣语。同时湖北省的通城、崇阳、赤壁现在的大多居民也是从江西迁来的。本人深入幕阜山山脉的龙窖山进行古瑶文化调查,盘踞湖北省通城、崇阳、赤壁与湖南省临湘的龙窖山各乡镇、各姓氏都可用本地话交流,本人称为下隽语言交流。因为大家都说的是一种话,即下隽话。龙窖山里的刘姓、张姓、李姓、黄姓都是从江西迁入通城后,再迁入龙窖山居住的,说着赣方言的通城话。通城方言与赣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本人到过幕阜山区江西省的修水、武宁、德安一些地方,用通城话可以交流,他们说本地话大多也能听懂。但通城话绝不属于纯赣语,临近的咸宁方言,属于赣语,但通城人与咸宁人用本地话根本无法沟通。因为咸宁话是赣语与西南官话的衍生物,通城话是湘语与赣语的衍生物。赣语与湘语的最大不同在于演化过程中浊音清化的不同。赣语的共同点是:古代的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为送气的清音,无论平仄;而湘语则相反,全部或大部分演变为对应部位的不送气清音。通城方言在这两者之间选择,部分取于赣语,部分取于湘语,取于湘语的更多些。通城话是中国古语言的活化石,是集湘语、赣语于一体的混合语。东边听到的通城话会跟西边、北边的通城话有一些明显的不同,原因由于是地处交界的四周地域语言的影响,总体上通城话按乡镇可分出三种不同的口音:隽水、五里牌、樊店、杨部、双龙等地基本为同一种口音(通城声);北港、大坪、石南、程丰等地为基本同一种口音(湖南声);塘湖、麦市、沙堆、马港、关刀、四庄等乡镇为同一种口音(崇阳声)。不管是北港、大坪、石南、程丰等地打的“湖南声”,还是塘湖、麦市、沙堆、马港、关刀、四庄等地打的“崇阳声”,相比真正的“湖南话”(带有临湘话、巴陵话)和“崇阳话”,又更有“通城话”的成分和特色,三种口音尽管存在一定差异,总的来说都是以“通城声”为基准,都属于通城话。通城词汇几乎没有卷舌音,缺少zh,ch,sh,r,k,n,等6个,另增Ŋ,ŋ两个,总数还是比普通话少四个体。通城人把汉语的说话叫“打港”与“哇事”,把人烦人叫“讨嫌”,把人综合素质低叫“二丐货忒”,说人玩世不恭叫“搞忒戏”,说偷情叫“捞人(偷人)”,把母猪叫“草猪者”,把南瓜叫“北瓜”,把稀饭叫“粥”,把天黑了叫“密暗特”,通城人说天亮了叫“天光”,把调皮捣蛋的人叫“畈伢鬼特”,把聪明叫“外俺”,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叫“嗲嗲”,把娶媳妇叫“接姑特”,把茅房叫“茅屎”,把解搀叫“打牙祭”,把谈恋爱叫“哇姑特”,把要饭叫“讨米各”,把红薯叫“茴驼”,把闹新房叫“叼新假假”,把小孩满周岁叫“妈周”,把傻瓜叫“缩把”,把毛巾叫“服特”,把老婆婆叫“挨家”,把老头子叫“老脚”,把年轻人叫“后生噶”,把老公叫“老脚“,把老婆叫“姑特”,把傻子叫“二该货特”,把大便叫“把把”,把吃早点叫“过枣”,把爆米花叫“米婆特”,把说是真的吗叫“什猛哪”,把膝盖叫“舌条跟特”,把回家叫“切围”,把接吻叫“捉几”,把虱子叫“色婆”,把小孩子叫“唛戏崽哩”,把骂睡懒觉的人叫“摊尸”,把辫子叫“顶带特”,把长得漂亮叫“长得排子”,把姐姐叫“假假”,吃饭叫“相夜”,把非常有钱叫“点把有钱”,把学校叫“壳堂”,把欺负叫“惦念”等等,汉字读音与汉字意义完全不同,本人在武汉师范学院读书时,同学们都问我是哪里人,竟说的是鸟话,这个鸟就是古越语“轻利急速”的特点。
  
  1、通城话是古下隽县地方语言的保存。通城话源于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古三苗语言,因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通城县有上十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后融古句吴、古扬越、古楚语与汉语的一种历史性混合语言。现在学者认为通城话即是赣语,又是湘语,湘语占多,原因是战国时期属楚地,秦属南郡,汉属下隽县。笔者到过湖南省的临湘、汩罗、长沙与常德桃源县,基本可以用通城话与他们的本地话沟通,原因是这些地区的语言都是古长沙国与长沙郡的语言,即古杨越与古楚语的湘语。湖南方言将岳阳,平江,临湘,汩罗,桃源等地划为湘方言区,大致为长沙郡地区。通城话与湖北省的崇阳话,赤壁话,湖南省的临湘话,平江话,岳阳话都可直接用本地交流,因为这些县市都是幕阜山与洞庭湖边的古下隽区域,形成了下隽语言(话),即通城话。下隽,古县名。西汉时设置,因隽水得名,治今湖北省今崇阳肖岭暇心畈(通城西北)。据《水经注》记载:沅水东至下隽县西,澧水东至下隽县西北入洞庭。在今洞庭湖东北岸。地当在今岳阳、临湘和湖北崇阳,通城等县。西汉时属长沙国、南朝属隽州,语言,楚语,即现在的湘语湘方言。《后汉书》:马援军次下隽,章怀注云:“在沅陵县”,故城在今湖南沅陵县东北。《后汉书》:马援传援征五溪,军次下隽,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率大军到达武陵临乡,击“蛮夷”,胜之,余众逃进竹林中。马援驻军下隽县,决定选择“路近而水险”进军壶头山的路线,以为取得壶头山,就扼住“蛮夷”的咽喉,充县之敌可不攻自破。三月,汉军进至壶头山下,“蛮夷”乘高守隘,水流湍急,船不得上。适值暑热,士卒多疫死,马援也病,遂困。乃凿岸为室,以避暑气。“蛮夷”往往升险鼓噪,马援辄曳足以观之。不久,马援病死。耿舒代替马援监督诸军。考元和志及续通典,俱以下隽故县在湖北蒲圻,李洛谓在湖北通城县西,今依后汉书章怀注及通典。在今岳阳、临湘和湖北崇阳,通城等县。《读史方舆纪要》:“故城在今沅江县东。一说在今通城县西。”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义阳蛮族张昌起义,为陶侃所败,逃入此县山中,次年被害。南朝梁陈时曾为隽州及上隽郡治所。隋开皇九年并入蒲坼。据《湖南历代郡国州县考》;引“下隽”自东汉到南朝,齐时期记载如下:东汉:长沙郡,治临湘,西汉长沙王国。领县十三。三国:“下隽”,两汉故县。今岳阳临湘和湖北崇阳,通城县地。内蒲圻,下隽在今湖北。属地在今湖南境的八县。西晋:巴陵,吴为下隽县境之巴陵邸阁。晋升县。今岳阳市和岳阳,临湘县地。故城在今岳阳市。东晋:长沙郡,治同西晋。详见前,领县十,属地在今湖南境的八县。南宋:巴陵太守,治巴陵,今岳阳市,元嘉十六年(公元436年)立,领县四,内蒲圻,下隽,沙阳在今湖北。属地今湖南境一县。南宋:巴陵,西晋故县,原长沙郡,今岳阳市和岳阳、临湘县地(公元420年—公元479年)。南朝•齐,巴陵郡,治巴陵,今岳阳市。南宋故郡,领县四,属地在今湖南境的一县(公元479—502年)巴陵。辖地涵今方圆几百里的今湖北崇阳、通城和湖南岳阳、临湘、华容、湘阴、南县、赤山等地,县治在今崇阳县肖岭乡暇心畈,清朝同治年间,还留有痕迹。据同治五年《崇阳县志》记载;“汉下隽县治位于邑西暇心畈,今沿沟里许,有城址可寻,其东曰东关,西曰西关,南为风城岭,崩处出铠甲戈矛之属,西北泉陂市,遗墟长二里许,弥望皆荒冢,为古达岳州驿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地农民还在稻田里挖出了连接在一起的陶管和特别宽厚的瓦片。
  
  2、屈赋中的楚声“兮”、“只”与“些”等语气词至今在通城话中流行
  
  楚国文字指楚地当时所使用的文字,是由西周文字发展而来,是华夏文字系统,见于文献记载的楚语特别词汇不多。文字,在人类文化史上是发蒙启昧的关键,是一个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诸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风格,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西周时的楚国文字,与中原诸国的文字还没有多大区别。楚公家钟铭文与宗周钟的铭文风格类似,气势浑厚、规整、略显波折。春秋至战国中期,楚国文字形体逐渐趋向修长,笔划细而首尾如一,排列比较整齐美观,笔势圆转流畅,风格自由奔放。如王孙浩钟、王孙遗者钟、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博等。从下寺2号楚墓出土的王子午鼎与山东大店2号墓出土编钟铭文的对照,发现楚字的特色,略具虫形,是虫书的雏形。战国中期后,竹简、帛书式的手写体据主导地位,铜器铸铭、刻铭均受其影响。字形趋扁平、体势简略,横笔昂首,首粗尾细,有的波势挑法,己具后世隶书雏形。如江陵望山天星观竹简、荆门包山竹简、长沙楚帛书等等。春秋末,在篆书的基础上,附加鸟形装饰,使文字艺术化,是“鸟篆”的起源。如楚王孙鱼铜戈铭文共有六个字,均附有鸟形,富有情趣,表现了楚人对鸟类的特别钟爱。楚文字从形体上看与中原古文字有渊源关系,但又不尽相同于中原甲骨文、铭文、篆文一脉相承的“古篆体系”。楚人由于寻求变化,在“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春秋战国时代,按照自己的生活和语言特点独立创造了不少新字。如见于铜贝(亦称蚁鼻钱)的“聚”;见于江陵望山楚简的“歇”;见于楚帛和金铭的“蔓”;见于楚简及铭文的“戴’等字,既不见于他国,也不载于先代“古篆”,突破了中原古代文字的范围。这些新字虽使今人很难释读,在当初却生动地记录了楚人的语言,表现了楚人的新变精神和创造意识。楚国有几个常用的虚字,几乎成了楚辞语言形式上的重要标志。如“兮”、“些”、“只”等,读起来常有一种悲楚凄厉之感,形成楚辞特有的韵调,可说成了楚辞外部形式的标志。
  
  1)、“兮”是屈赋中“书楚语,作楚声”的语气词在通城话中有保存。《离骚》、《九歌》、《九章》、《远游》是运用“兮”字作舒缓语气的典型作品,《招魂》在开篇与结尾也运用了“兮”字,舒缓语气。作为古语言活化石的通城话,既有古句吴语,古扬越语,古楚语的赣语与湘语的混合语,是否也有“兮”字在话中呢。本人有一从事古玩多年的同学,他说通城左港一带人的口语里有“兮”字,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某人做事做差劲的话是“乌不拉兮”。左港在石南镇与程丰乡之间的一条港,程丰一带是通城新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地方,是通城县本地打湘语声的方言口语。左港由于左氏居住而得名,靠近湖南省平江县。左姓是楚姓十八姓之一,带有楚语“兮”字语声。通城左港的左姓是外迁而来的,迁之时,定是找到通城这块特殊的赣语湘语混合地,而且是在打湘语声的湖南边境处。湖北省潜江南门外左家台左代华寻访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自然左氏村,通过DNA鉴定24个以上的左家村落,没有找到与潜江南门外左家台相匹配的信息,但是根据26份“口腔拭子”的DNA鉴定数据,北京中正司法鉴定所另外提供了三份检测结果:江西省永新县怀忠镇左坊、永新县芦溪乡合东村、安福县甘洛乡夏塘这三个地方的左家,来自同一个左氏家族。江西省余干县江埠乡毛坊、湖北省通城县石南镇花亭村杨山村、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豹澥大左小左村这三个地方的左家,来自同一个左氏家族。湖北省江陵县八岭山左家与潜江张金镇左家,来自同一个左氏家族。这三份检测报告结论完全正确,因为其结论与这几个地方的《左氏家谱》的源流记载完全一致。这是通过DNA现代技术来溯源,完全可信的一条重要的寻根途径。从这份鉴定看出通城县的左姓,是从江西省余干县迁湖北省江夏区,再迁入湖北省通城县的。江夏区与通城县是在幕阜山区域内,是古句吴与古扬越与古楚国范围。江西省余县是古句吴,古扬越与古楚国范围。据有关资料,荆楚十八姓源于楚国。以下姓氏是楚人后代居住地:伍姓:羽音。安定郡,系出芈姓。楚公族有伍氏。伍举、伍奢,世为楚卿。伍员之祖与父也。屈姓:宫音。临淮郡,系出芈姓。楚武王子瑕封于屈,后以为氏。楚有屈原,又有屈突,复姓也。项姓:商音。辽西郡,系出芈姓。楚公子燕,封项城,姓项氏,又姬姓。齐桓公灭项,子孙以国为氏。楚有项羽。蓝姓:徵音。汝南郡,系出芈姓。楚公子亹封于蓝,谓之蓝尹,后以邑为氏。亹,音尾。麻姓:商音。上谷郡,系出熊姓。楚公族熊婴奔齐,更姓麻氏,隋有麻叔谋。钟姓:角音。颍川郡,系出芈氏。楚公族钟建封于钟吾,其后为钟吾氏,或为钟氏。楚有钟仪、钟子期,魏有钟繇。左姓:商音。济阳郡,系出有熊氏。鬻熊之后倚相,为楚威王左史,后为有左氏。鲁有左丘明,汉有左雄,晋有左思。靳姓:徵音。西河郡,系出芈姓。楚公族大夫靳尚之后。汉有靳歙。景姓:角音。晋阳郡,系出芈姓。楚公族斗、蒍、苏、昭、屈、庄、景,皆芈姓之后。有景差、景丑。蒍,音委。鄂姓:商音。武昌郡,系出姬姓(芈姓)。晋侯光居于鄂,号鄂后。子孙以为氏,又楚子熊红僭称鄂主,后为鄂氏。卓姓:徵音。西河郡,系出芈姓。楚威王子公子卓后。汉有卓茂。能姓音柰:商音。太原郡,系出熊姓。熊绎子挚封于夔,支子别姓能氏。庄姓:徵音。天水郡,系出芊姓。楚庄王之裔,以谥为氏。后有庄周、庄桥,齐有庄贾。慎(真)姓:徵音。天水郡,系出芈姓。白以胜之后,封于慎,为慎氏。鲁有慎子。宗孝宗讳慎,慎德秀改为真氏。敖姓:宫音。谯郡,颛顼师大敖之后,又系出芈姓。楚国之君,凡被废弑不成君者曰敖。如若敖、堵敖之类。其后为敖氏。荆姓:角音。广陵郡,系出芈姓。楚国熊绎之后。战国末期侠客荆轲,宋有荆嗣。红姓:宫音。平昌郡,系出熊氏。楚子熊渠长子红为鄂王,其支子以父字为氏。上官姓:羽音。天水郡,系出芈姓。楚公族大夫上官子兰之后。汉有上官桀。江西省余干县,湖北省江夏区,湖北省通城县都是楚国区域内,楚语语气词“兮”在左族家族一直保存到现在。
  
  2)、楚语语气词除了“兮”外,还有“些”与“只”等语气词.今在通城话中流行。先看“些”字在古楚屈原赋里与通城话中运用。以《招魂》为例:“巫阳焉乃下招曰: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讬些。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归来兮!不可以讬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雄虺九首,往来倏忽,吞人以益其心些。归来兮!不可久淫些。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旋入雷渊,爢散而不可止些。幸而得脱,其外旷宇些。赤蚁若象,玄蜂若壶些。五谷不生,丛菅是食些。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彷徉无所倚,广大无所极些。归来兮!恐自遗贼些。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归来兮!不可以久些。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悬人以嬉,投之深渊些。致命于帝,然后得瞑些。归来!往恐危身些。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敦脄血拇,逐人伂駓駓些。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此皆甘人,归来!恐自遗灾些。魂兮归来!入修门些。工祝招君,背行先些。秦篝齐缕,郑绵络些。招具该备,永啸呼些。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天地四方,多贼奸些。像设君室,静闲安些。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网户朱缀,刻方连些。冬有穾厦,夏室寒些。川谷径复,流潺湲些。光风转蕙,氾崇兰些。经堂入奥,朱尘筵些。砥室翠翘,挂曲琼些。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蒻阿拂壁,罗帱张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室中之观,多珍怪些。兰膏明烛,华容备些。二八侍宿,射递代些。九侯淑女,多迅众些。盛鬋不同制,实满宫些。容态好比,顺弥代些。弱颜固植,謇其有意些。姱容修态,絚洞房些。蛾眉曼睩,目腾光些。靡颜腻理,遗视矊些。离榭修幕,侍君之闲些。悲帷翠帐,饰高堂些。红壁沙版,玄玉梁些。仰观刻桷,画龙蛇些。坐堂伏槛,临曲池些。芙蓉始发,杂芰荷些。紫茎屏风,文缘波些。文异豹饰,侍陂陁些。轩辌既低,步骑罗些。兰薄户树,琼木篱些。魂兮归来!何远为些?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麦,挐黄梁些。大苦醎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胹鳖炮羔,有柘浆些。鹄酸臇凫,煎鸿鸧些。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粔籹蜜饵,有餦餭些。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归来反故室,敬而无妨些。肴羞未通,女乐罗些。敶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嬉光眇视,目曾波些。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长发曼鬋,艳陆离些。二八齐容,起郑舞些。衽若交竿,抚案下些。竽瑟狂会,搷鸣鼓些。宫庭震惊,发激楚些。吴歈蔡讴,奏大吕些。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放敶组缨,班其相纷些。郑卫妖玩,来杂陈些。激楚之结,独秀先些。菎蔽象棋,有六簙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晋制犀比,费白日些。铿钟摇簴,揳梓瑟些。娱酒不废,沈日夜些。兰膏明烛,华灯错些。结撰至思,兰芳假些。人有所极,同心赋些。酎饮尽欢,乐先故些。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在今天,故楚地的方言土话中,大多将“些”字读作xiā。古楚地幕阜山里的通城话中有大量的“些”字在语言中留存,比如好些,差些;高些,矮些;大些,小些;多些,少些;胖些,瘦些;真些,假些等等是形容词的形容状态的语气词。上些,下些;里些,外些;左些,右些;往东些,往西些;往南些,往北些等等是方位名词的的方位位置的语气词。虽然通城话中的“些”字与屈原《招魂》中的“些”读音相同,语气作用相同,就现所了解的情况与《招魂》中相比,语气的程度只限于形容词与方位名词。
  
  再看“只”字在古楚屈赋里与通城话中使用。以《大招》为例:“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春气奋发,万物遽只。冥凌浃行,魂无逃只。魂魄归来!无远遥只。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东有大海,溺水浟浟只。螭龙并流,上下悠悠只。雾雨淫淫,白皓胶只。魂乎无东!汤谷寂寥只。魂乎无南!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山林险隘,虎豹蜿只。鰅鳙短狐,王虺骞只。魂乎无南!蜮伤躬只;魂乎无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豕首纵目,被发鬤只。长爪踞牙,诶笑狂只。魂乎无西!多害伤只。魂乎无北!北有寒山,趠龙赩只。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测只。天白颢颢,寒凝凝只。魂乎无往!盈北极只。魂魄归来!闲以静只。自恣荆楚,安以定只。逞志究欲,心意安只。穷身永乐,年寿延只。魂乎归来!乐不可言只。五谷六仞,设菰梁只。鼎臑盈望,和致芳只。内鸧鸽鹄,味豺羹只。魂乎归来!恣所尝只。鲜蠵甘鸡,和楚酪只。醢豚苦狗,脍苴蒪只。吴酸蒿蒌,不沾薄只。魂兮归来!恣所择只。炙鸹烝凫,煔鹑敶只。煎鰿膗雀,遽爽存只。魂乎归来!丽以先只。四酎并孰,不涩嗌只。清馨冻饮,不歠役只。吴醴白蘖,和楚沥只。魂乎归来!不遽惕只。代秦郑卫,鸣竽张只。伏戏《驾辩》,楚《劳商》只。讴和《扬阿》,赵萧倡只。魂乎归来!定空桑只。二八接舞,投诗赋只。叩钟调磬,娱人乱只。四上竞气,极声变只。魂乎归来!听歌譔只。朱唇皓齿,嫭以姱只。比德好闲,习以都只。丰肉微骨,调以娱只。魂乎归来!安以舒只。嫮目宜笑,娥眉曼只。容则秀雅,稚朱颜只。魂乎归来!静以安只。姱修滂浩,丽以佳只。曾颊倚耳,曲眉规只。滂心绰态,姣丽施只。小腰秀颈,若鲜卑只。魂乎归来!思怨移只。易中利心,以动作只。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长袂拂面,善留客只。魂乎归来!以娱昔只。青色直眉,美目媔只。靥辅奇牙,宜笑嘕只。丰肉微骨,体便娟只。魂乎归来!恣所便只。夏屋广大,沙堂秀只。南房小坛,观绝霤只。曲屋步壛,宜扰畜只。腾驾步游,猎春囿只。琼轂错衡,英华假只。茝兰桂树,郁弥路只。魂乎归来!恣志虑只。孔雀盈园,畜鸾皇只!鵾鸿群晨,杂鶖鸧只。鸿鹄代游,曼骕驦只。魂乎归来!凤凰翔只。曼泽怡面,血气盛只。永宜厥身,保寿命只。室家盈廷,爵禄盛只。魂乎归来!居室定只。接径千里,出若云只。三圭重侯,听类神只。察笃夭隐,孤寡存只。魂兮归来!正始昆只。田邑千畛,人阜昌只。美冒众流,德泽章只。先威后文,善美明只。魂乎归来!赏罚当只。名声若日,照四海只。德誉配天,万民理只。北至幽陵,南交阯只。西薄羊肠,东穷海只。魂乎归来!尚贤士只。发政献行,禁苛暴只。举杰压陛,诛讥罢只。直赢在位,近禹麾只。豪杰执政,流泽施只。魂乎来归!国家为只。雄雄赫赫,天德明只。三公穆穆,登降堂只。诸侯毕极,立九卿只。昭既设,大侯张只。执弓挟矢,揖辞让只。魂乎来归!尚三王只。”“只”在屈赋《大招》里应读dǎ,为句末语气助词。在通城话中有三种用法,一是量词,比如一只(dà)鸡,一只(dà)狗,一只(dà])猪,一只(dà)碗,一只(dà)树等等;二是为动词后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吃(qia)只(dǎ),走(jiao)只(dǎ),死只(dǎ),哭只(dǎ),等等;三是是形容词后的语气助词,如,好只(dǎ),熟只(dǎ),黄只(dǎ),黑只(dǎ),红只(dǎ)等等。
  
  3)、屈赋的楚语楚声至今还活在通城话中流行。楚人楚语是汉人汉语的主体,楚韵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地楚人的语音。楚地的楚人楚语西起汉中、丹凤,北至伊川、登丰、汝阳、汝州、陉山、长葛、太尉、陈留、菏泽、济宁、泰安、莱抚、青州、青岛,东尽黄海东海之滨。中心腹地是中州地域,江汉和淮河地区,江苏南部,浙江和两广粤语实是楚越(粤)混合语。其中江苏南部更接近于南京的楚语楚音,前面谈到项羽的《垓下》与刘邦的《大风歌》都是地地道道的楚语楚音,是当时苏州、江苏南部一带的语言与安微徐州一带的语言。先秦时期,湖北叫做荆蛮族,前面谈到来自古羌族的一支,东下为淮夷,后在丹阳,建立楚国。楚国强大后,四处征战,占领了南方的湖南,征服的杨越人成了楚人。楚国贵族与楚国平民都是融合在一起的楚人民众。秦国占领楚国都城郢,楚国被迫将都城向东北迁移到“陈”,楚国贵族部分也迁移到“陈”。留在湖北的楚人(荆蛮)后来都成了“秦人”,与东迁楚人的一起,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民族,汉朝时命名为汉族。留在湖南的楚族人、扬越人成为长沙蛮,尽管生活在秦汉的统治区域内,没有融合入汉族,屡次反抗中央朝庭,直到大约唐宋时才又被征服,部分又融入汉族。但是深山里的长沙蛮演变为苗、瑶、畲等民族。屈赋是一种南方特色的地域文学,创作者用的是当时战国时期的语言,是官方语言与楚地各地方言的混合语言,即华夏商周的官方语言与楚地各蛮族部落的地方语言的综合写作,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华夏商周语言后来演变为今天的汉语,楚地各蛮族语言后来演变为苗、瑶、畲等语言。《离骚》、《九歌》中有很多用现代汉语读不懂,但有一部分能用通城话读懂。现以《离骚》中的部分词作出三层意思的说明。一是说明楚语仍存留活用在楚地山民间,二是说明通城话具有古语活化石的语言价值,三说明通城话具有古老多民族融合的社会历史意义。《离骚》中的辞句有通城话的读音,如“忳郁邑余侘傺兮”的“忳”用通城话读“tn”,即痛的意思。如“长余佩之陆离”的“陆离”,写衣裳的摆动,通城话读“育离”。对深水的波动,通城语言为“育离育离”。“日忽忽其将暮”的“日忽忽”是描写日光变化速度的,通城话读为“逆忽忽”,是“逆头忽忽”的意思。如《九歌》中一些词语有通城话的读音,如“横大江兮洞庭”的“横”,通城话读Wwang。如“灵连蜷兮既留”的“既留”是形容动作快,与通城话读的“急留”相同。“子交手兮东行”的“交手”就是通城话读音,意为拉手。《天问》中的一些词有通城话有读音,如“天何所沓”的“沓”,通城话读“搭”,是搭桥,搭房子的意思。“九州安错?川谷何洿?的“洿”,是塌陷的意思,通城话读“瓦”。《九章》中《抽思》也有通城话的读音,如:“初吾所陈之耿著”的“耿著”,相当于那么多,几多,通城话读“耿多”。“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的“牉独”是独自一个人意思,通城话读“彭独”。“长濑湍流,沂江潭兮”的“沂”是水从高处向下重重坠落,通城话读“zao”。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