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我最好的老师
![]()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一出生,本性是善良的。我认为,一个人性格和品德好坏的形成,无关家庭的贫富,而源自父母德行素养的熏陶,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个老师。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良好的家风家教,与父母言行身教有着很大关系。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虽然我的父母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们朴实无华的为人处世的教育方式,令我终身受益。 在我读小学五年级时,学校体育考试要求百米短跑,或者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我自小体弱多病,所以,一上体育课,我就胆战心惊。百米短跑难度不大,只要拼着命向前奔跑就能过关。单杠引体向上,看似简单,实际上,没有一定的膂力,是无法完成的。体育老师建议未达标的男生课后自行加强锻炼,尤其是对胳膊力量的练习,可以通过杠铃上举,做俯卧撑等运动,以增强肩背部的肌肉力量,达到完成向上引体的动作。 一次,我在生活区里同小伙伴玩耍,在一栋单身职工宿舍楼下见到一个单杠和沙坑,几米外还有一个杠铃。我走上前,弯下腰,试着握住杠铃,先憋住气,后深吸一口气,我大喝一声———“嗨!”,随即用力翻腕,将杠铃迅速提到胸前,旁边的伙伴们都一个个惊愕地尖叫道:“哇塞!超级大力神!” 听到小伙伴们的赞口声,我十分兴奋,有意想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力气。于是,便学着电影《少林寺》武僧练功习武的动作,向前迈出一个弓步,随即两腿一收,同时将杠铃高高地举过头顶。 “哟呵!好厉害啊!”一个大人的喝彩声从我身后传来, 我顾不上回头,放下杠铃便跟着小伙伴们落荒而逃,因为他们知道未经主人许可,是要被责骂的。 那人并没有训斥我,反倒和和气气地叫住我,问我最多能举几下?见我一脸慌张的神态,他反倒开导我,向着我笑道:“阿弟,想不到你蛮有力嘛!你有练举重的天赋。” 我听了,顿时心里热呼呼的,我激动地回道:“我不知道能举几下,没试过。” 那人看着我又笑了笑:“你看啊,杠铃要这样举。”只见他轻松地将杠铃举过头顶,又反复推举10余次。随后,又做了几个胸前推举。最后,他放下杠铃,笑呵呵地向着我说:“杠铃应该这么练。”接着,他说起了一堆练习杠铃对肌肉部位的作用,我听了一头雾水。 在那人的示意下,我重新弯腰握住杠铃,使出全身力气,接连举了5次,便开始双手打颤,险些将杠铃后翻。 说起来也奇怪,自从那次举起杠铃后,我感觉双臂的力量像突然间增加了许多。体育课上,在老师严厉的目光下,我居然能在单杠上完成3个引体向上,而且动作十分标准到位。此时,我的异常变化也让老师和班上成绩达标的同学都刮目相看。很快,我的名字从测验不达标的人员名单中消失了。 随后的日子里,尽管我课后不断地练习,但收效甚微。有时候状态最佳时,最多能完成5个,再往上增加个数,几乎是不可能。而班上有一个同学一口气能做25个。他的手臂,肌肉线条分明,胳膊比常人要粗壮很多。同学说,他每天要举100次哑铃。 后来,我常常到生活区的单身宿舍楼下,为的是能练一次杠铃。有时候见到父亲单位上的年轻人扎堆在那儿玩单杠或杠铃什么的,我会非常沮丧地离开。我在想,如果父亲能帮我做一个同样的杠铃,就可以在家里练习了。 我把想法告诉母亲。我说,厂里有不少报废的机器零件,如机器上的旧飞轮,将两个飞轮与一根钢管焊接在一起,就可以组装成一个杠铃。母亲听了摇头,说那铁疙瘩她做不了,她是女工,女工不会做,得请父亲去做。随后,母亲问了父亲,没想到父亲坚决不同意。理由很简单,厂里的物件,都是国家财产,个人岂能私自拿走?我马上反驳父亲,单身职工宿舍楼下的杠铃,是用两块厚钢板切割制成的,现只需要两个的废弃飞轮和一根钢管。父亲生气地铁青着脸向着我说:“厂里的东西,都是国家的财产。个人拿走,是盗窃行为,是要犯错误的!”我很不服气,嘟起嘴辩道:“别人的杠铃是用厂里加厚的钢板制做的,他为什么不算是盗窃呢?再说,用废弃的飞轮,是废物再利用。”父亲听了,脸色陡然大变。他腾地从椅子上站起身,“咣当”一声,只见父亲用力摔下手中的瓷杯,他勃然大怒地扬起大手:“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像那人一样,今天你拿一点,明天我拿一点,后天他拿一点,最后国家财产全都变成了私人财产,国家成什么样了?别人已经犯了错误,我们还要照着有样学样,别人准备去偷去抢,你也跟着去学,以他为榜样吗?这样,你是不是感到很光荣?”。 父亲的一番话,令我心里非常窝火。我认为父亲的思想太死板,以他的职务和资历等便利条件,从厂里带出一点废钢废铁的边角料,是不会有人说闲话的。既然如此,我只能挺而走险了,我心中莫名地生起一个偷取杠铃的坏念头。尽管我嘴上没说,但却被一旁的母亲看出。母亲拿着扫帚,一边扫着地上的瓷杯碎片,一边郑重地向着我说:“中国有句老话:“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你爸说的对,不是我们的东西,你可千万不能去拿”。虽然我拗不过父亲的固执,但对杠铃的渴望却丝毫没有减少。 半个月后的一天,我放学回家,见到家中院里放着一个杠铃,看着眼熟。上前仔细一瞧,不正是单身楼下的那个杠铃吗? 莫非是父亲先下手了,偷偷地将杠铃“拿”回家?或许这玩意本身就不值什么钱,都是厂里的废钢废铁,丢了就丢了呗,谁还在意在这些呢? 有了杠铃,我的力气如虎添翼。体育课上的引体向上考试,已不再是困扰我的难题,相反,倒成了我在班上同学面前炫耀的资本。至于杠铃是怎么来的,我早忘到九宵云外去了。 有一天,我问大哥,杠铃的主人发现杠铃丢失,会不会找上门?大哥说,杠铃是父亲拉下颜面去找杠铃主人,说跟他借用一段时间。杠铃主人是父亲同一车间的工友,父亲又是他的带班师傅,他能不借吗?是他自个儿将杠铃扛到咱家里的。 说好半个月归还,不知怎么的,杠铃一直放在家里,直到我初中毕业,也未能物归原主。由此,我心里很过意不去。 读高中前的一天,我问母亲,母亲说出了杠铃的真相。原来,杠铃是父亲花钱买的。他没有告诉我,是不想给我心理上带来压力,直接影响我的升学成绩。因为我们家经济条件差,拿不出钱去买材料制做杠铃。为了让我得到杠铃,父亲把最心爱的自行车卖掉了。其实,说是卖,倒不如说是与物换物。对杠铃主人来说,一个自制的铁家伙换来一部自行车,这个交易,对他来说,一点都不亏本。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自行车是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中的高配之一,那是多少家庭梦寐以求的奢侈品。 我参加工作以后,我们家也搬离了原来的那个生活区,那个伴着我走过青春岁月的杠铃,一直跟随着我,我始终视它如宝,因为它是父亲用心爱之物换来的。 我认为,我父母对自己孩子的那份厚爱和大公无私的思想理念,并非与生俱来,或许与他们上一代人有着良好家风家教的传承有着一定关系。就像我父母那一代人奉公守法的言行举止,今天又传承到我们兄弟姐妹的这一代人身上,使得我们无论处在何时何地,都始终坚持着一个很朴素的做人道理:做人一定要遵纪守法,只有守法,才能心情愉悦。心中坦荡了,无论走到哪里,所看到的都是绚丽多彩的阳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