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评论频道>文学评论>寻找故园的史诗

寻找故园的史诗
——----略评新疆新锐作家朱子青长篇意识流小说<夏夜〉
  作者:飞飞儿 发表:2008/2/24 21:16:12 等级:5 状态: 阅读:2377
  编辑按:在对作品的分析中,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变革的深邃体察。
  
  新疆著名作家周涛说过,农村生活造就了很多大作家,但凡成功的作家都是社会生活两极接通的结果。拥有农村城市两重生活经历的人大都具有两种眼光,因此反映在他们视野里的生活反差十分强烈,而反差就造就了文学。从这一点上说,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作者是有得天独厚的写作资源的,刘亮程以其轻灵的哲学韵味语言营造了一个似近还远的乡村梦境,让许多人迷失在其中。如果这种梦境因了进入城市而中断,那么在城市里追寻农村生活的印迹也就别有一番滋味,就这样,朱子青携其《夏夜》在半梦半醒间领我们走上了那追寻故园的梦之旅。
  
  我们必须提到它的独创性,因为这是作者在小说写作手法方面一直追求创新的最新成果和成功尝试。从作者纵向的文学创作经验上谈,他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突破。对小说情节故事性与连续性的逐渐摒弃使小说具有了现代主义小说的特质:忽略情节,重视存在。而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存在本身的探索就是现代主义小说的标志之一。当然,这种写作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忽视情节的方式对读者阅读习惯构成了一种挑战,容易使作者失去许多热中于离奇连贯故事的读者。但从作者个人写作经验方面而言,这是作者写作体验更趋丰赡,手法更趋完善的必然过程与结果。
  
  与小说这种创作思路的转变相适应,在结构安排上,作者独具匠心,城市生活的意识流写法与农村生活的写实白描手法平行不悖,成为虚实辉映两条线。而其中叙事的动力来源于作者对变幻时空的精确把握。这种交叉叙事素材的方式当然并不同于过去对小说悬念的暂时搁置,而是一种对生活与意识的结构剖解后的真实呈现。
  
  城市农村两种生活的交织,没有严格遵循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但并不会产生时空倒转之感,相反,意识的流动,回忆的途径似乎就应该这样迂回,也才能与读者产生真实的和谐共鸣,被作者牵入精心营造的情境:童年的记忆清晰连贯,城市的生活零乱破碎,回忆的距离之美诱惑着作者,也一点点激发着读者的阅读兴趣。
  
  追寻农村的童年生活是这篇小说的基调。追寻的母题本身具有的亲和力与童年、故园这些诗意栖居地的结合使得一种悲剧色彩驱之不散。每个人的童年生活会奠定他一生的底色,作者完整的人性与道德底蕴也生发于农村,在城市生活中它逐渐断裂、破碎。于是追寻的情结统摄了全文:在城市里,作者始终象个过客,或者说在精神上,他是个流亡之人,放逐之人:城市没有完全接纳它,他不愿意也没有可能融入城市,而乡村也在更远地向后退,甚至离开他的回忆,他的梦境,这唯一的栖居地这种尴尬的生存境地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也就有可能在读者心理上引起广泛的共鸣。这两种异质文化在内心对抗着,撕裂着他,他渴望完整,渴望回归。渴望有力量对付无耻的支书和胡贵,挽救那头可爱的小毛驴和大奶奶好不容易生的儿子。这是一条寻找来时的路,这是一次精神与灵魂的净化。
  
  从思想主题上看,个体孤绝体验与人类共同体验的相通是文章具有了广适的社会意义。不论是农村女性的命运,民营企业职工的命运,还是一个小山村的兴盛衰退与一个大型企业的破产,无不是站在一个更宽广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写就的。
  
  从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农民工如潮涌入城市形成中国社会一大景观,在这种农村与城市的撞击中,必然有许多东西沉积在有着这两重生活的个人体验中,而从整体来看,这种种个人体验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群体的经验总和,而从人类由农业文明跨入工业文明乃至信息社会这个进程的角度看,又具有了人类学的意义。因而这部延伸或者交融农村与城市生活主题的小说具有一种史诗般壮阔与悲凉的味道。这种忧伤美学有别于一般的回忆那种惆怅的表达,是一种对人类个体命运与全体命运的关注之下的慨叹:农村里被贫穷宿命追逐的人们,城市里被无聊空虚折磨的人们,所有人的命运汇聚集成人类的一首生存悲歌。
  
  与农村生活连续剧般的情节流动相映衬,对城市生活的描写,作者用的是一种独特的视角,类似于一架微型摄象机的精细摄录,它扫过人们为生计奔忙的艰辛与麻木,扫过人们忙忙碌碌但实际上无所事事的空虚无奈。这样就把自己的眼睛变为客观的观察视域,加上精致独特的纯主观感觉体验使得生存具象到自明的程度,显示出生存本质的荒谬性:在城市里,你永远只是一个大组织的一员,大机器一个部件,你永远不可能成长,也没有成长的希望,你只是被压榨,被挤得快没有喘息的力气。作者是这样说:“说实在的,在这个城市里我的脚每天都有想奔跑的欲望,也许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欲望,但我们都无法奔跑,这让我常常想到田野”。
  
  意识流特色突出使得小说的一些情节不那么易读与有趣,似乎还有些远离主题。但就艺术特色来说却是真正出彩之处。意识流其实就是回忆之流,说到回忆,没有办法不提一下写回忆的巨著--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那种片段的近乎琐屑的心理描写,其实有着坚实的生理学依据,在这座回忆大厦<
分享:
责任编辑:褦襶子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08/7/10 15:14:36  
PP比文字感性。
评论人琉璃姬 发布于 2008/7/17 22:10:13  
好舒服的诗
评论人白叶子 发布于 2009/5/10 10:35:59  
农村、城市的之别就是在于这方面的生活上分别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