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的读者
|
一次穿越,认识了荀况
![]() 穿越可以说是目前网络文学和电视剧题材的一种流行表现手法了。在穿越中,现实中的人可以回到古代,以现代人的思维感受历史的天空,的确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灯下,展阅《中国古代教育史》,仿佛就是一次时空的穿越。各种曾被岁月尘封的思想纷至踏来。孔孟、荀况、墨翟、老聃、韩非、朱熹等笑盈盈地和我握手,其中就数荀况老人家最为热情,说了一大堆欢迎穿越的知心话语。感动于荀况老人家的热情,我竟在荀况家多逗留了一会。也许是在那百家争鸣、争于气力的时代,有思想的人注定孤独,高处不胜寒也。他老人家竟把我当成了知音,唠叨起了他满腹的辛酸,那劲头,与当今社会的“愤青”却有几分神似。 荀况老人家感慨万千地说:想我儒家学说在师祖爷孔丘大人的倡导下,华夏大地德政广施,人们知伦理、守本分,“学而优则仕”,“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思想深入人心,“六经”教材广为流传,教育呈蓬勃发展之势也。然孔老仙逝后。孟轲之流,假孔老之招牌,到处招摇,还好为人师,大言不惭什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之大乐。其“性善论”鼓吹什么人性本善,恻忍、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人皆有之”。他也不想想:“人皆可以为尧舜”,天下何来战事连连。仁、义、礼、智、信,“五常”又如何?人性本是懒惰的,没有外部的推动,怎能完成内部的转化。这世道,喜欢听好话的太多了,君不见,孟轲之流办学“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这种排场我怕是孔老在世也莫过如此了,不知他有愧孔老乎。 未了,荀况老人家长叹一声:“唉,人就不要和死人过不去了,逝者长已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吾将以大无畏精神将俺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全面肃清孟轲之流之余毒也。” 荀氏之唠叨在继续,从他的唠叨中我似乎有点明白他的思想了: 首先是“仁义”学说:孟子讲王道,以德服人,法家主霸道,以力服人,荀况两者杂而有之,是德与力的结合,王与霸的统一,这是他“仁义”学说的一大特点。 其次,大力推行“性恶论”(外铄说)与教育作用。他认为“性善论”在以强凌弱的时代得不到验证,所以说“人之性恶,性不能自美”、其实就是说人性需要后天的人为改造,教育的作用也就在于“化性起伪”用仁义礼法改善粗陋的天性,于是“涂之人能为禹”。教育的影响是由外而内施加于人的。是环境、教育、个体的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谈到教育的目的时,他认为人要成为于国有用之“雅儒”即培养德才兼备、言行并重的“贤能之士”。他的选才的标准是:言行俱佳者,“国宝也”;拙于言而擅长行者,“国器也”;长于言而拙于行者,“国用也”;口善言,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接着,荀况还谈到了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还有为师之道,譬如: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为师之道: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德高望重,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见解深而表述合理等等。 荀况还在诉说,我却有点疲惫了,一不小心就结束了一次穿越之旅。一次穿越,让我认识了荀况,碰撞了一次思想。其实,每一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当然就有不同的思想产生。荀况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也许是与时俱进的。所以他的思想也在穿越,一直到今天,他的一些学习方法不是还对我们有启发吗?特别是他的“外铄”的教育学说,开创了文献师传,讲究学习程序的教育传统,难道对我们现在没有影响吗? 乱世哲人——荀子 荀况,即荀子,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 ![]()
评论人白云深处 发布于 2009/1/5 19:23:26
荀况的思想中规中距,一点也没有可以言说的魅力,只不过中国哲学家大多不但眼界狭窄而且性情偏执,所以来了这么一个讲常识的人,也能起到一些纠偏的作用。比如,他把被神格化了的天给拉回到自然界里,然后说些按照客观规律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废话,让当时满脑袋之乎者也帝王将相的书呆子们清醒清醒。 荀况是个讲实惠的人,压根就想不通先天的人性本善到底是啥尼子的事儿,他认为追逐名利是人声生而就有的本能,之所以能出些大公无私的圣人,那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因此,人性本恶。这个结论是很可惜的,因为他还是没有把人性的自私自利当做合理的现象,更没有再仔细钻研钻研,看看里面是不是有什么力比多在作怪,相反,他跟着孔老二,一心想通过礼乐来教化大众,于是他和脑子里只能罐装激情饮料的孟轲,实在是半斤八两。 荀况在齐国临淄开办的稷门学院讲学过,那儿待知识分子真是好,吃喝免费玩乐随意,所以好多教授博士都聚在那儿,每天给齐王提点不痛不痒的意见,生活过得真是幸福美满。荀况在那里兜售他的性恶说,自然要和其他儒生们互相砸贴对骂,被人家砸急了,他就说人家是“奸言邪说”。那时坛子上也没什么管理员,所以随他们怎么骂都行。没想到荀况这根擀面杖实心眼儿,愣是放弃了这么好的待遇,一个人改到楚国去做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