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
——过年专辑
![]() 正月初一,古称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元日、元辰、元正)。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岁朝、月朝、日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进到正月初一天,这所谓的过年,也就迎来了第一个高潮。但要过好这个高潮,就必须要了解期中的一些禁忌。尽管其中有些所谓的规矩应被视为陈规陋习,但做为知识来了解也是应该的,毕竟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大江中,它也是曾经“惊石拍案、卷起千堆雪”的浪涛。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除此之外,初一的禁忌在我们这个地大物博、多人口、多民族的国度还有很多。以关东人家为例,从初一到破五(正月初五),过去除“忌门”即不接待妇女客人串门、拜年、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外,还有 1.禁说不吉利话; 2.不许小孩哭闹,吵架; 3.不准打碎盆、碗等家具,认为打坏器物是破产的预兆,如果有打碎现象,得赶快说:“岁(碎)岁平安,”及时进行“破解”; 4.不准动刀(主凶杀)、针(主长针眼)、剪(主口舌之争); 5.不准看病、吃药,否则一年到头都会生病; 6.忌五更提名,禁忌天亮前大声说话、呼唤姓名或催人早起。若呼人早起,只能用爆竹或其他响动来惊醒,否则,俗以为被提名叫醒的人会得红眼病。最早起床的人,一睁眼,不说别的话,要念:五更歌谣,歌谣云:起五更,拍炕头,银子钱,往家流。起五更,拍坑帮,银子钱,往家装。起五更,摸炕沿,有的是,银子钱。起五更,摸水瓮,喝凉水,不生病。起五更,摸摸锅,吃饱饭,子孙多。 大年初一为四时之始,人们以早为贵,早有所成,一切占先。人们早起后,早鸣鞭炮,早开福门,早迎财喜神,早出门叩节拜年。过了“四始”日,人们就不再讲究“早”字了,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的说话。 7.忌在被窝中打喷嚏不止,俗以为此乃不祥之兆,主有病灾。 8.忌风、雪。是日喜晴忌阴,俗谚云:“元日晴不阴,五谷扎下根,元旦日晴明,年丰人安宁;元旦日风雨,米贵蚕儿稀。”俗以为是日若五更时有风,则“东风水患,西风兵变,南风大旱,北风岁丰,东北风大有,东南风疾病,西南风小旱,西北风五谷欠。”是日最忌西风或西北风,有“正月初一发西风,十个牛栏九个空”,“岁朝西北风,大雨害农功”的谣谚。 9.忌拜年于床前。年初一,各家争相早起,俗忌拜年于床前,若受拜者卧床未起,必以为大不吉利,兆年内将有病灾。 10.忌汲井水。俗谓是日为井泉龙王歇息日,忌汲井水。过去民间于是日为井撰一联:“一年长不安,自在今一天。” 11.忌借火种;忌讨债;忌购物,忌给人钱物(给压岁钱除外,但压岁钱要给人偶数,忌讳奇数);忌家禽、牲畜入别家;忌啼哭;忌睡午觉;忌在别家就餐;忌吃稀饭,忌吃红薯;忌听乌鸦、狗叫,俗语云:“午在狗弗叫,来年疾病少。” 正初一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小的时候,特别喜欢跟着家长一起去给街坊四邻、亲朋好友拜年。搞好了,能够赚回毛八分的压岁钱,最< ![]()
评论人风飘何处 发布于 2009/2/1 20:51:49
又长见识了。
评论人春田草 发布于 2009/2/1 10:44:51
记忆中的清晰在不断模糊,不断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