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狂欢节
——过年专辑之正月十五
![]() “又有元宵吃啦!” 女儿在得知正月十五将至的时候,兴奋地手舞足蹈起来. “元宵节何止就是一个吃元宵,那是咱们中国人的狂欢节。” 九岁的女儿,自然不懂什么叫狂欢节,想必用不了几年之后,定会对西方的狂欢节羡慕不已。因此决定不管她能够明白多少,也要给她先补上这一课:“元宵节”是我们中国人的狂欢节! 农历正月,是太阳和月亮黄经相同的日期,因此按中国农历的规定作为新年的第一个月,称之为元月。在每月十五这天,太阳、月球、地球大体在一条直线上,月亮被太阳照得最亮的一面,正好全部面向地球,此时我们人站在地球上,正好看到月亮最圆、最亮的一面。因此正月十五,成为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时。被称之为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古人称“夜”为“宵”,因此正月十五又被称之为“元宵”。 将元宵这天变成节日有很多种说法,最为人们认可的一种为起源于西汉,在汉文帝平定“诸吕之乱”后,深感太平盛世的来之不易,于是将平乱的正月十五这天定为“与民同乐”的元宵节,后来在司马迁创建了《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至今已两千余年。 元宵节真正成为民俗节日还是在印度佛教传入我国的东汉时期。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因此提倡佛法的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因佛教而生的元宵节放花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从“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诗句中,可见盛唐时期,金光璀璨,极为壮观的元宵“闹”花灯的场面。 说到元宵节闹灯会,自然会让人想起“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话中的那个典故: 宋代有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由于他名字的“登”与“灯”谐音,为了避他的讳,他不许身边的人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同音的字。谁要是一不小心触犯了这个忌讳,轻则挨打,重则判刑。为避其名讳,全州的老百姓也只好称“灯”为“火”,“点灯”也只能叫“点火”。 平日到还好说,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可就麻烦大了,官府衙门里办事的人绞尽一番脑汁之后,让全城百姓读到了这样一则“流芳后世”的布告:元宵节里“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当地百姓和外来游客,真的以为官府要放火三天,便逃之夭夭,等到明白了原委,个个啼笑皆非。于是我们今天也就有了嘲讽与抨击那些欺压百姓、为非作歹的当权者的经典佳句。 正月十五这天,不管南方北方,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说到元宵的由来,有不能不提一个典故:话说袁世凯称帝遭到举国反对,手下逢迎者引《巴陵县志》说“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说“元宵”谐音“袁消”,乃诅咒之词。袁听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汤圆。但这个传说一直未见文字依据。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诸多如“猜灯谜”、“送孩灯”、“迎紫姑”、“走百病”等等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好在如今诸多的城市,在十五这天举办了诸如猜灯谜张灯、观灯、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等的元宵民俗活动,我们的孩子们又可以看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满街鼎沸、游人摩肩接踵、笑逐颜开、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民族景致。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热烈,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的不同之处: 元宵节:是中国人自古至今的的狂欢节。 ![]()
评论人光光 发布于 2009/2/9 17:34:57
狂欢,真的很狂欢,广场上都是扭秧歌,舞龙…中国老百姓就是要有这样狂欢的劲头,把心中高兴的,不高兴的气息统统狂欢出来,让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评论人漂泊自由的阿杰 发布于 2009/2/9 22:38:36
元宵节快乐!
评论人向日葵的光 发布于 2009/2/10 0:33:00
喜欢“中国人的狂欢节”这样的说法,的确,元宵节是所有节日中用“闹”字,节日的气氛在这个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家门口的龙灯舞的欢腾,鞭炮炸得热闹。
评论人刁谗 发布于 2009/2/10 13:56:31
昨晚去狂欢了,鞭炮就在头顶炸响,怎是一个怕字了得。哈哈。
评论人风飘何处 发布于 2009/2/10 21:12:09
昨天晚上去府文庙,本来是想去重温2004年元宵晚上带着大学同学逛花灯的那种心情。无奈挤不进去。太可怕了,人真多。让我不禁又想起国庆的上海城隍庙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