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杂说天下>相声的平民性

相声的平民性
——悼念李文华先生
  作者:随风赏雨 发表:2009/5/17 21:34:03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2732
  编辑按:作者通过诉说:相声起源的平民特性、艺人出身的平民特性、相声观众(市场)的平民性、相生创作的平民性、艺人从业操守的平民性,等等,来悼念相声大师李文华先生。
  
  公元二零零九年五月十五日,是“永葆工人本色,忠诚相声艺术”的艺术家李文华老爷子乘鹤西行的日子,这对隶属于平民艺术但距离平民却越来越远的相声艺术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一边回味着李老爷子生前的作品,一边在让文字在指尖跳跃,用这篇《相声平民性》不成熟的文字,来痛悼这位“拥有终生就奖”的平民艺术家。
  起源的平民特性:
  相声最早的雏形,是艺人的街头、集市上进行单一的摹仿各种声音演表演。经过历代艺人在表演形式上诸如在“模仿声音的同时,加入故事情节”等等的推陈出新,到了道光年间,终于由“开山鼻祖”张三禄定型出来了以“说、学、逗、唱”为表演模式,以“幽默、滑稽”的语言获取观众笑声为目的相声。由此可见,相声这个由街头、集市、庙会闹市孕育而生的表演形式,从一诞生,就具有很强的平民特性。
  艺人出身的平民特性:
  张三禄,这个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相声艺人,道光年间人。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行说相声。虽然没有更为准确的资料能够证明张三禄的出身。但在那个艺人被统称为戏子的年代,“八角鼓丑角艺人”的行当,就有足够的平民出身说服力。
  尽管常年在天桥摆地摊卖艺的张三禄,最终将相声最终从地摊带进了戏馆、茶楼。使相声的演出环境达到了一次飞跃,但在那个“戏子”没有社会地位的年代,达官显赫和稍有经济能力的人,绝不会加入到令人斥鼻的艺人行当中。那些人最为红火的小蘑菇、马三立、侯宝林等老前辈,同样都是苦出身,这也就决定了相声从业人员的平民性。
  解放后,艺人完成了从“戏子”到“艺术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的质变。相声因此也有了科班出身和半路出家的从业人员,但两者依旧保持着平民出身的特色。相声世家的传人自不用说,半路出家者像马季先生是书店的学徒、李文华先生是喷漆工人、姜昆老师是知青等等,相声演员的出身平民性,并没有随着相声地位的提高而改变。
  相声观众(市场)的平民性:
  任何曲艺门类的诞生、生存、发展以至于消亡,都和它赖以生存的观众紧密相连。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市场效应。相声这门诞生在街头、集市、庙会的表演形式,从诞生起,所直接面对的观众,就是街头巷尾的闲散人群,以及集市、庙会的商贩和顾客。在过去的年代,出没于这些场所的人群,以平民百姓为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需要娱乐、需要欢笑,相声也就是在得到这些平民百姓的认可、追捧后,逐步走向发展、壮大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相声有过两次革命,一是侯宝林大师的剔除糟粕,二是马季先生借助电视传媒,使相声得到更为广泛地宣扬和推广。经过这两次革命后的相声,之所以能够达到了她历史的发展的两个巅峰时期。同样是相声走进了“舞台前、广播前、电视前”所聚集的群体的认可。而在这个群体当中,以平民百姓占主导地位。相声观众的平民性,也就显而易见。
  相生创作的平民性:
  相声是一门逗笑的艺术,但不是取笑、卖笑的艺术。让观众在发自内心的笑容消退之后,回味起来仍然能够得到身心的自然放松,才是这个艺术门类的真正魅力所在。像“夜行记”、“八扇屏”“逗你玩”“打电话”“扔靴子”“如此照相”“刘宝瑞单口相声集”等等相声经典段子,至今还令人喜闻乐道,都得益于作品创作的平民性。相声作为根基在平民,以讽刺和颂扬为主要表演形式的艺术门类,在创作的时候,就要求它与平民有紧密的贴合。要知道什么是老百姓要讽刺的,什么是老百姓要颂扬的。满足了这样要求的作品,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得到了认可,也只是相声创作的第一步。要想达到脍炙人口的经典流传,必须还要知道在百姓心中,什么是俗、什么是雅;老百姓到底是需要什么样的俗、什么样的雅。也就是说,相声舞台不是肃然的课堂,也不是贫嘴滑舌的集散地,更不是污秽肆意的垃圾场。现如今的相声之所以一再低迷,原因之一就是偏离了相声平民特性。不急观众所需的、不想观众所想的相声,既糊弄了观众,也糊弄了自己。
  艺人从业操守的平民性:
  过去的相声演员被称为戏子,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整日奔波在街头、集市、庙会,为的是一家老小有碗饭吃。也就是说他们混迹在平民百姓中间,和那些听相声的绝大多数一样,都是没头儿没脸儿寻常百姓。那个年代,给老百姓演出,不是个简单的事情。没有点真功夫,混个一时温饱的目的都不好实现。所以进了曲艺这个行当的人,像老一辈的大师们,都是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练就出来扎实的基本功。这也是职业操守所迫,来不得半点马虎。现在能说传统相声的,寥寥无几,即便是敢说的,听起来也不是老辈儿人们的那回事,原因不说也谁都明白。稍有了一些名气,也就淡却了追求。
  李文华老爷子功名成就在相声的辉煌时期,以他老当时的年纪,足可以安享观众的掌声。但老爷子依旧要拜师学艺,即便是身患重病时,也没能停下他迈向更高境界的脚步。以至于在81岁高龄时,面对马三立的塑像来了却人生夙愿。老爷子对事业
分享:
责任编辑:行之书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蔷薇 发布于 2009/5/18 10:27:33  
悼念、传承、勇气与执着,平民艺术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