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的收获
——清明的故事
![]() 清明闲聊,自然是有关时令的话题。席间一位朋友相关“寒食”和“寒食节;“清明”和“清明节”的言谈,引起了争辩。按照他是说法:“寒食”是清明节的习俗,“寒食节”是“清明节”的俗称,且清明节在清明当日,所以结论是上面的四种说原本就是一回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还搬出重耳、介子推的典故来驳辩异声。好在面红耳赤之后,大家都从各自寻求的资料中得到了答案,到是省去了不欢而散的尴尬。 “寒食”,准确的说是凉冷的熟食。尽管食用寒食的确是清明节的习俗,但寒食并不是只属于清明节的专利。古代人钻木取火,不同的季节要用不同的树木,改季就要改火,新火未至,就要禁止大家生火,所以寒食在一年中是要吃上几回的。 “寒食节”,准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比清明节气要早一到两天。它的形成,的确和晋文公和介子推的典故有关。但其真正的起源,还是要追溯到古人的“钻木、求新火之制”上。新火未至,只能食用寒食,久而久之,仲春、暮春交接时的寒食,便成了“寒食节。” “寒食节”到了唐代,正式成为了“祭拜、扫墓”的日子。在墓前祭祖扫墓,起源西周时期。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之一,寒食节扫墓的习俗因此成了了官方的节日。因为它与清明节仅相差一到两日,且寒食节扫墓可持续一个月之久,久而久之,便于清明节合并。寒食节中的“踏青、蹴鞠、植树、荡秋千等习俗,也一并会合到清明节中。 古人用二十四节气做为安排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的时间表。“清明“便是其一。有“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寓意。其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清明本身并不是节,只是因其恰好在农历的3月初,正好和古代春天的节日上巳节、寒食节重叠,久而久之清明也成为了春季节日的一部分,同样也成为了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集“节气”“节日”为一身的日子。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准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六天。因在此前的扫墓祭祖活动已经展开,所以清明节最终兼并了寒食节,而成为我国最为传统的八大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了。 利用女儿上课的间隙,到一位多佛经颇有研究的大姐家喝茶、聊天。大姐的老公上来便讲了个故事,把话题又一次和清明节联系到一起。 一对夫妇,丈夫去给先亡人烧纸,回来后他的妻子问道“你说那边的人能收到我们寄去的钱物吗?” 我明白,故事讲到这,大姐的老公是在用同样的问题在问我们。腹中的那一、半滴的墨水,令我不敢造次,只得静等谜底。 “你们还记得给先亡人寄送钱物的包裹是什么样子吗?” 那位兄长接下来的问题,又不得不让我缄口。祭奠的事情到是没少经历,但对那寄往阴间的包裹的样子,的确是没有留意过。 “那包裹上有看不懂的文字”。 “那些字是《往生咒》,有的是原经文,有的是用汉字给经文标注出来的发音。只有印有《往生咒》的包裹,那边的人才能收到”。 妻子的接答,让话题得以继续: “那请不到有往生咒经文的包裹怎么半呢?”我终于有了张嘴的机会。 “最不济也要在烧纸的时候念诵一句‘唵、嘛、呢、叭、咪、吽’。这样两个世界间,才有了沟通的信息源……”。 …… “梦中的情景清晰吗?” 话题转到了我经常梦到姥姥的事情上来。 “非常清楚” “那你应该请一部《地藏经》回去好好诵读,那上面有梦见先亡人的解释和应该的做法。” 兄长的话还在继续 “如果没有时间诵经,就要记住,先亡人正处在苦难中,他(她)是来求助你帮助他(她)们脱离苦难的,你也只有通过做善事来帮助先亡人,每做一件,就要默诵将公德给予先亡人,善事做多了,他们也就解脱了” 时间已经不再允许我把课继续深入地听下去,不得不起身告辞,临行时,大姐捧出一本《地藏菩萨本愿经》:“回去好好读读,为人、为己、为地下的先亡……。” “这次聊天收获不小吧?”妻子在回去的路上问到: “何止是这次聊天啊,无论你和什么人聊天,只要你用心,就都会有收获” 我这样回答着妻子,也是这样在告诫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