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评论频道>文学评论>秋水边傲立的一株芦苇

秋水边傲立的一株芦苇
——读庐隐《海摈故人》有感
  作者:王恩园*hytc 发表:2009/4/16 21:15:05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2466
  编辑按: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另类认识,作者谈了自己读庐隐《海摈故人》的所感所思。
  
  一自我小感
  这是民国时期的烟云故事吗?这是战乱中飘洒的风情吗?这是激进与颓落中交织的喜悦和哀伤吗?这是另一时空中奏响的深深情歌啊!
  读了庐隐的《海滨故人》,我感慨万千,思绪万千。五个女子的深深情谊;每个女子不同的姻缘,宿命;她们的故事,她们的歌;她们的情,她们的爱;让我唏嘘,让我垂泪。原来,在生活的实质方面,是没有时间概念的:过往与现代是平等的,是相似的。在我充满惘惑的时候,我读到了这篇小说,我感到了安慰。原来,自己并不寂寞啊!世界上有那么多相似的灵魂。小说里面的人物性格竟与自己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亦曾追问人生的意义何在;亦曾与挚友谈天说地;亦曾有过天真浪漫的梦想;亦曾因即将直面惨淡的人生而彷徨、失落;更曾因人生的无常而郁郁不可终日。由此,我的心灵有了慰藉:那个时代的少女情怀离我并不遥远。她们的人生际遇如一首哀婉凄艳的歌;如一支忧伤的清笛;如一曲轰轰烈烈的交响乐;如一段抑扬顿挫的古筝;如一弦幽弱缠绵的二胡。而且此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是一幅图景:作者那清丽的笔触流淌着绵绵的情思味,读来使人回肠荡气;感觉韵味悠长。
  这只是“我“的感性的喟叹而已。这亦是文学作品与读者最直接的交流果实。
  
  二理性沉思
  站在理性的高度上,我有些小小的想法。一篇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视角,它的社会价值是不同的。在庐隐那个时代,这篇小说反映出作者对封建家庭礼教的揭露与控诉;反映五四青年对婚姻自由,个性解放的渴望与追求。他们在那浑浊的社会里挣扎,求索。原先是多么纯真,多么无忧无虑的五个少女啊,终是在礼教的束缚下失落了美好的青春。他们在社会的凄风苦雨中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爱情;追得好不辛苦,到头来却是一场空。他们愈是辛苦,批判与控诉的力度就愈深刻,对光明和自由的渴望也就越强烈。例如露莎与梓青的爱情。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结合。作为有妇之夫的梓青处在两难之中:怕伤害那个无辜的女子;又难以割舍对露莎的爱。那时的年轻女子深受封建家庭包办婚姻制度的荼毒。这是庐隐在彰显女性意识,在宣扬女性解放。
  小说在临结尾时写到梓青的一段话“我们的事业正在发轫之初,必要每个同志集全力去作,才有成熟的希望,而我这半年试验的结果,觉得很实心踏地作事的时候很少,这最大的原因,就是悬怀于你......所以我想,得想一个解决我们根本问题的方法......”这段话正反映了作者的对如此问题的清醒认识。只有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个人的权利和追求才有保障。这样的思想意义对于我们现代社会建设与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三另样透视
  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那性格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排除先天的性格特质,性格的形成是由后天的成长环境决定的。露莎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吗?而且,作者在文章中特别强调其性格的形成原因,穿插一些段落讲述其出生之后及童年的一些成长经历。而露莎最后的命运也印证了这一道理。露莎没能改变命运,是因为她无法改变环境。所以,我们应该敢于尝试改善阻滞我们前进的环境;改变不了环境,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不是也有一句话吗?“态度决定一切。”
  《海滨故人》其实是庐隐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小说主人公露莎的形象实际上是作者自己。作者把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用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文学中创造新的价值。这正证明了文学源于生活。文学是对生活的审美形式的特殊反映。所以,我们应该用心去观察生活,体悟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生活实践是一切的本源。
分享:
责任编辑:行之书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金相玉质 发布于 2009/4/16 22:16:27  
好作品的价值就在于可以让人思考。
评论人花去花来 发布于 2010/9/25 21:47:13  
我去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