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行走笔记>浮来山中闻春雷

浮来山中闻春雷
  作者:金石为开 发表:2011/5/11 23:45:33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2727
  编辑按:作者笔端显示出的,不仅仅是对老人的尊敬与赞扬;更多的是,那种娴熟的写作技巧和言辞排列组合。
  
  一
  “山上的云气承托着初出山的太阳,其为早晨旦明的景象,宛然若绘”。4月23日上午11:30,我们迟到的四人匆忙坐进浮来山庄的会议室时,一位年近八旬的花甲老者正手挚照片侃侃而谈。照片上一轮红日跃上山巅,冉冉升起。这就是莒县博物馆的老馆长苏兆庆老人,他正依据专家考证和自己多年的验证结果,讲述汉字“旦”的来历。
  又值春分,身材魁梧的苏兆庆迎着料峭的春寒,来到陵阳河遗址发掘点中央的石岗上,面东而立。东方的天幕神秘莫测,正由暗灰渐渐变成桔红。几片云羽轻盈漂浮在寺固山峰,透着淡淡的红晕,慢慢闪耀出兴奋的光彩。又一转眼,已是漫天红霞,一轮红日缓缓踱上寺固山北峰,开始了度量时光的步履。山峰正顶有云,云层上面是一轮红日,这幅画面不正验证了陶文“日、云、山峰”所示的景象吗?“凌阳望春”!苏兆庆内心激动起来。
  恰在此时,几声春雷滚滚而来,闷了半天的雨终于击穿了莒县上空的天幕,簌簌而落。这场雨正值暮春时节,颇有夏雨匆忙、火爆的脾性。久旱逢甘霖。春雨演奏着天籁进行曲,将清新湿润的气息溢满会议室,伴着苏兆庆老人对莒文化的讲解,带来另一种愉悦和快感。
  半小时后走出会议室,浮来山正浸润在金色的阳光与霏霏细雨交织的太阳雨幕中。远眺东方,云笼浅雾,莒州绿野一片苍茫。我陌生的目光打量周围的景致时,潜意识中却以苏兆庆老人54年的探索研究结果,去慢慢揭开这片古老大地的朦胧面纱。

  二
  莒县地处齐鲁大地东南的沂蒙山区,商代为古幕国,春秋时期为莒国,汉代为城阳国。
  下午,我们一行30多人来到莒州博物馆,才真正感触到莒文化积淀之深厚。拾阶而上,进入博物馆,我们几步就走近了那个蛮荒的时代。迎面墙上的石雕再现了一个部落景象:顶部双凤盘旋,山巅之上云朵缭绕,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中部,部落首领左手握角号,鼓腮而吹,右手挚兵器,振臂而挥;周围是树木丛林、草屋房舍,以及打磨、渔猎、酿造、乐舞、等活动场景栩栩如生。
  对每件馆藏的来历、历史价值、文化地位,78岁的苏兆庆老人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苏兆庆出生于1935年1月,是莒县南关人。自1957年山东艺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莒县文化馆从事文化工作,他便与莒州大地的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人们以灾难的眼光看待一场滔天洪水的时候,1957年、1960年莒县的两场洪水却冲刷出了许多文物,刷新了莒地文明的历史记载。当时,文管所仅苏兆庆一人,接到通知来到现场,他捡了些完整的带回了文管所,那刻有莒图像文字日月山的灰陶大口尊、及其它几个笨重的“大物件”实在不好拿,只得央求陵阳河公社大埠村的文书赵明禄,存放在他家屋山旁的夹道里,盖上了几把草遮风挡雨。就这样,在地下掩埋了几千年的大口尊,被洪水送出地表后,在赵家夹道里一呆又是十来年。
  可以想象,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中国大地正处于一个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一场场“革命”风暴风起云涌,破“四旧”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一批批珍贵的文物古迹、图书字画在荒唐和野蛮、暴力和混乱中葬身火海。而幸运的大口尊,苏兆庆一直惦记着。山东省文物专家来考察了,他领他们来到赵家的屋山夹道,经过几年的风吹雨淋日晒,这笨重的物件更加破旧不堪,专家虽说不清其为何物,但清晰意识到“这文物和龙山文化不一样,是另一种文化”。
  机会总是宠幸有所准备的人。直到1969年,外国人批评中国人破坏文物,周恩来总理指示在北京举办“文化大革命出土文物展”时,省博物馆没有新出土的文物,便想到了大口尊和那几件笨重的“大物件”。大口尊真应该感谢它安身的那条夹道、掩盖它的那些衰草,但最应该感谢的还是苏兆庆。34岁的苏兆庆一身灰布衣衫,前胸挂着粗笨的炮弹型“日月山”大口尊,后面背着另一件沉重的带有莒图像文字的文物,手里还提着一件,风尘仆仆来到了北京。就是这件腹上刻有日月山图像文字的大口尊,在展厅引起了众多专家的关注,据专家考证,这个为“旦”的图像文字,将中华民族的文字渊源向上追溯到7000年前。

  三
  岁月悠悠,历史越千年。古老的莒州大地还有多少秘密等待着人们去开掘呢?这次进京参加文物展让苏兆庆深受鼓舞,也引发了他深深的思考。作为一个文物工作者守着莒地先民的文化遗产,不能很好地发掘、研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愧对先祖。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使他执着于莒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和推广,没想到这一干就是54个年头!54年里,苏兆庆的足迹无数次走遍莒州大地。茫茫绿野重叠着他行走的身影,幽幽陵阳河道嵌满他跋涉的足印。
  忘不了1977年春,陵阳河清澈的河水冰冷刺骨,苏兆庆挽着衣裤,在水中用手挖着,一处、两处……那次发掘,出土了100多件文物,其中就有这件似鸟的双鋬白陶鬹,它虽是日常生活用具,却说明东夷民族以鸟图腾为其族徽,彰显莒人崇拜鸟的历史由来已久。
  忘不了1979年5月中旬的一天午时,初夏的午阳高悬在如洗的碧空,炙烤着陵阳河道。苏兆庆与山东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赖非,指挥60多个民工紧锣密鼓忙碌了一上午,也没有发现任何线索。强烈的失落伴着饥饿阵阵袭来,民工散去后,筋疲力尽的苏兆庆来到小水沟草草洗了把手,与赖非自东向西边走边聊。突然,他看到淤泥中的陶片,便抢先一步去拿,却纹丝不动。“找到了!”苏兆庆如获至宝,随着他兴奋地一声喊,两人不约而同双膝跪在黄泥地上,用手不停地挖了起来。两人的手磨破了,鲜血混着泥土滴落在陶器周围,但他们顾不上包扎,忘记了饥饿。下午6点多,他们和民工从泥土中捧出了一件滤酒缸。就是面前这件罕见的酿酒器,见证莒地先民的农业生产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剩余,已有了酿酒工艺。
  6号墓出土200多件文物;19号墓及其它40多个墓葬群,出土了2800多件文物;春秋晚期墓葬出土文物21件,……一座座神秘的墓穴打开了,一批批文物重见天日汇聚到了崭新的安居地。
  这是座复原的汉砖古墓模型,这是汉代的陶制空心砖;这是大汶口时代的陶质饮具,这是汉代的青铜熨斗,这是石磨、烙煎饼的鏊子……这个蛋壳陶,烧制温度高达1200度,黑如漆、亮如镜、硬如瓷、薄如纸,是龙山文化最具特征的典型器物;这个牛角号属中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它表明莒之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已由野蛮蒙昧、一盘散沙的时代开始向有组织、有纪律的社会迈进;这个腹上刻有长柄大斧图案的新石器时代灰陶尊,是用于砍杀的兵器,是权杖的象征物……伴随着苏兆庆老人精彩的讲解,细细欣赏揣摩着一件件珍贵的馆藏,不知不觉我们已置身于深厚的莒文化氛围。莒地先民组部落、筑城堡、创文字、冶炼铜、纪历法、兴农桑、酿美酒、研制陶、精琢玉、始针砭、崇凤鸟、起祭祀等活动场景,如历在目。
  这5个花瓣组成的青色玉碗、这件高10厘米的花形玛瑙杯、这把龙首瓷壶……是他从村民手中购买而来。
  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就这样,莒州博物馆的馆藏从1957年零散的几件,到今天已达12000余件,95%的馆藏是经过苏兆庆那双饱经沧桑的大手聚拢到博物馆的。从1976年的文管所到2009年的莒州博物馆,从最初的20平米,到200平米,再到2000平米,直到今天2万平米的莒州博物馆,经历了四大步,每一次扩建都是前一次的十倍!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片地域的记忆。苏兆庆用近一个甲子的时间致力于莒地文明的发掘、整理、研究和推广,他发掘出了莒地的历史真相,向当代莒人展示了一个清晰的过去。一位考古专家在观看了莒州博物馆后这样评价苏先生:“老苏不懂(考古),没有莒州博物馆。老苏有私心,也没有莒州博物馆!”54年,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仅是一朵绚丽的浪花,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历程中是一个坚定的足印。苏兆庆用他宝贵的54年寻到了莒人共同的“根。”

  四
  据传说,在远古时代,神仙浮丘公驾鹤来到莒地,此处洪水泛滥,适逢一座山丘自东海漂来,便用道法定于此地。故名“浮来山”。浮来山海拔不足300米,地处莒西平原尽头。4月24清晨,当一轮朝阳升上东方湛蓝的天空时,我们四人登上了浮来山顶。四周松柏苍翠,新芽绿吐,旧年的枯草在脚下簌簌耳语,细碎的山花笑迎晨风。放眼东望宽广无垠,葱绿的麦田笼着朦胧的轻纱,清新的莒州沃野浴满朝阳。
  苏兆庆老人的讲解又在耳边浮起,“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四夷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总称也”。“夷”为从弓从大,东方之人也,也即一个人扛着弓。莒人至今保留着“桃弓箭”的风俗可为古文化传承表现之一。既青年人结婚时,做小弓箭绑于床退,希望生男孩。生男孩之后,做一弓箭和一块长30cm、宽15cm的红布一并插在大门前屋檐下,是崇尚习武的习俗。
  其实齐鲁大地关于新生儿出世“挂红子”的风俗大同小异:在郯城,人们将一尺见方的红布挂在院门外,如果生了男孩,就挂上用柳条做的弓箭,如果是女孩就只挂弓;在招远,生了女孩之后就挂上系有大葱和红布条的桃枝,生了男孩,就再加挂一面红旗,上有弓箭和“文武双全”等吉祥语;在沂水生了男孩就挂一张弓、一支箭、拴一头蒜,意思是“能打会算”,生女孩就挂一块红布,象征以后能纺会织……
  一天来,我一直以崇敬的目光打量这位老人,我尊重这位老人,也充分相信老人的研究成果。古老的齐鲁大地历史悠久,齐鲁文化源远流长。还有多少未知秘密等待人们去开掘、发现呢?每一块热土都有自己的先祖遗留的足迹,每一块热土都希望洒下耕耘的汗水,凝结丰收的喜悦。岳家村党委为这次笔会所做的一切让人敬佩,他们的公心文化在农村建设中也是独树一帜。如果说苏兆庆老人若春雷擂响了保护、发扬、传承莒文化的前进鼓,那么作为公心为民之一举,在小康道路上的岳家村人接过苏兆庆老人手中的鼓槌,奋力一击,责无旁贷。
  (2011-5-9)
  
分享:
责任编辑:希喇穆伦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白贝壳 发布于 2011/5/12 8:28:23  
好博气这文章。
评论人金石为开 发布于 2011/5/12 11:15:12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要求多写,所以凑了很多文字。写完发在这里请大家多批。